○張藝
(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江蘇 昆山 215300)
培養(yǎng)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正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修訂版)》指出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兼具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語言文字運用課程。為此,語文課堂應當是開放的、多層次的,能提供更為廣闊的視野。要立足教材,調(diào)動學生,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回歸語文教學本真,就要做到“六個解放”:
學習語文不應局限在課堂上或是課本上,我們應充分利用大眾傳媒,電視、報刊、廣播等都是很好的學習語文的途徑。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媒介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獲取信息篩選信息能力甚至是辨別信息的能力,還是現(xiàn)代公民終身教育的一部分。教學《珍珠鳥》一課后,我就讓學生收看電視節(jié)目《人與自然》等,了解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認識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進步,必須建立在人類和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之上。
當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多看課外書。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當然,這種閱讀不應僅限于幾本作文選,老師要根據(jù)教材,引導學生有選擇、有重點地看。如學習《第一次抱母親》后,我讓學生閱讀一些反映長輩關心疼愛孩子的文章,體會什么是母愛似水、父愛如山;學習《三亞落日》時,我讓學生欣賞巴金的《海上日出》,通過對比閱讀,找出兩篇文章中描寫日出日落的優(yōu)美詞句,深化學生通過觀察寫好文章的意識。對學生不太理解時代特點的一些課文,如《半截蠟燭》、《盧溝橋烽火》等文章,則建議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事件的歷史背景,通過學生對時代因素的把握,讓他們抓住文章的脈絡結構,理解文章表述的內(nèi)容,領悟文章字里行間的情感……還有很多事情都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好語文,關鍵在課堂、課本之外。課堂講授是為了傳道授業(yè),拋磚引玉;課本只提供有限的范文,講述最基本的理念。如果老師能讓學生的視線轉移到課外生活,閱讀豐富多彩的書籍,獲取媒體信息,就會為學生打開一扇魅力無窮的大門。
解放頭腦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由開放的性格,塑造其樂觀開朗、自信向上的人生觀,使學生不盲從答案、權威。有些老師在課堂上非常害怕學生“亂”說,議論紛紛,認為這有“跑題”的危險,既浪費了時間,又打亂了老師上課的思路。久而久之,學生變得循規(guī)蹈矩,不會想也不敢想更別提質(zhì)疑問難了。在這樣一種扼殺兒童天性的氛圍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怎么會有創(chuàng)新精神呢?所以說,我們要解放自己的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創(chuàng)造出和諧而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的想象插上雙翅,保護并鼓勵他們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從點點滴滴培育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一次教學口語交際課《學會祝賀》,我請小朋友動手做一張教師節(jié)送給老師的賀卡,再寫上幾句表示祝賀的話。小朋友們個個興致勃勃在交流的時候答案五花八門,富有童趣。這些無所顧忌、盡情展露胸臆的童言使我贊嘆不已,也讓我忍俊不禁,開懷大笑“老師,我希望你不要生氣,因為生氣對身體不好。”“老師,現(xiàn)在我寫字進步了很多,但我還要寫得更好,讓你每天都開心。”“我喜歡看老師每天都涂漂亮的口紅,我祝老師永遠年輕漂亮?!薄?/p>
精彩紛呈的交流把課堂氣氛推向歡樂的高潮。這時一位學生說出讓大家吃驚的話:“張老師,等我結婚的時候,我一定要來看你,并給你帶來一份最好的禮物?!闭n堂頓時炸開了鍋。教師表揚他敢于當眾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我們的教育就應該讓小朋友形成自己的想法,讓他們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千萬別因為他們年紀小就多加限制,在解答問題的時候,切勿用“標準”或“正確”答案禁錮兒童的天性、避開學生異想天開的發(fā)問,讓“另類”思想有發(fā)育、生存的空間,使奇思妙想充盈學生思考過程。
有了知識,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識內(nèi)化了,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內(nèi)化的關鍵是求知者掌握了最基本的讀書方法,自己動手,自覺能動地探索知識的奧秘,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提高能力。如《讀書莫怕攔路虎》學完后,可以有意識地培育學生讀書要勤查字典的習慣。上新課前讓學生預習,用工具書消滅“攔路虎”。讓學生辦板報、出手抄報,舉辦讀書筆記展覽等活動。學生動手意識增強了,能力也隨之提高;學習自信心和自覺性的高漲,反過來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智力資源和能力支撐,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這樣學生學得輕松、自在。每個知識點的理解都是一次成功的體驗,每一步前進都會帶來內(nèi)心的愉悅。于是,每篇課文、每堂課都成為學生一段難忘的回憶,求知的動力和興趣就會在一次次的愉快經(jīng)歷中得到強化。
嘴巴的解放,不僅是允許和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對解放思想的必然要求,使學生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欲望。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保持高度的敏感。
國標版教材對口語交際教學十分重視。教學中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進行“說”的訓練,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條理地說。要讓學生向教師挑戰(zhàn),看看誰說得有理、有據(jù)。通過討論和辯論就會知曉,探究問題時人人都是平等的,有理就不要怕,一定要“打開天窗說亮話”,真理和知識越辯越明朗,心里也會越來越亮堂。通過說,學到“說”的技巧,提高“說”的水平,加強“說”的能力,增強自信心和進取心。
在一個日趨開放、交流頻繁、聯(lián)系緊密的現(xiàn)代社會里,不會“說”,不善于與人溝通,不知推介自己,在競爭中肯定會影響個人形象,阻礙個人能力的發(fā)揮。我們的教學應倡導人人爭“說”,把培養(yǎng)“說”的能力提到重要地位。
社會是一個大課堂,實施大語文教育,就要解放學生的活動空間,讓他們走向社會。為此,現(xiàn)行教材編輯了許多從課堂到社會的文章和練習。學生要學好語文必須到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將語言學習與社會應用有機結合起來。從實踐中學習,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習《訪問環(huán)保專家方博士》時,可帶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觀察污水處理的工藝流程;把環(huán)保專家請來座談,學生提出疑難。讓多姿多彩的生活、美好的自然景觀印入學生的大腦,以豐富他們的感性認知和經(jīng)驗,只有這樣,學生的題材“庫存”才能豐盈、充實,寫作文時才能有話可說,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墒钦嬲龑儆趯W生的時間有多少?每節(jié)課老師煩瑣的分析、講解耗用了多少寶貴的時間?更有甚者課堂上的時間占用了還不夠,還要把學生的課余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因此,要讓學生真正成為時間的主人,就要摒棄教學中煩瑣的分析,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多想、多說。同時減少課外作業(yè)中機械性的抄抄寫寫,增加開啟智力、活躍思維的作業(yè),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為了有效地利用、合理地支配課外時間,可結合教材,使學生能夠圍繞教材進行輻射性學習,如學習《音樂之都維也納》后,課后作業(yè)是查找世界名城的資料,出一張手抄報;學完《三借芭蕉扇》后,則讓學生把這個故事講給低年級的小朋友聽,再看《西游記》片斷,與同學進行閱讀交流。只有這樣,學生才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語文課外活動,從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管理。
大語文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而非灌輸知識,其方法和手段是參與和互動式的,要求學校課堂與社會特別是以大眾傳播媒介為代表的“第二課堂”有機融合;強調(diào)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及互補性,倡導團隊合作與協(xié)調(diào)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