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姝
狄德羅曾說過“感情淡薄使人平庸”。我國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則把教育與情感的關系比喻為池塘和水的關系,認為池塘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墩Z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同樣提出了“注重情感體驗”的要求。如果沒有探求知識的欲望,沒有積極主動的熱情,沒有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即沒有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要想學好語文是絕對不可能的。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產生主觀體驗,促進其情感發(fā)生變化。對學生來說,情感伴隨著學習的全過程,它直接影響著學習動機、興趣和效果。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尋找文本中情感的基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悟,與作者、文本發(fā)生共鳴,產生一種強烈的卷入感,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贊可夫就曾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因此,我們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條件,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使語文教學活動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文中見情,情中學文”。那么,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激發(fā)“情感教育”呢?
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應是一個表情豐富、舉止得體的表演大師。他能利用無聲語言——體態(tài)、表情而達到未進教室,先入角色;登上講臺,滿面春風;環(huán)視全班,雙目含情。同樣,他也應該能夠做到在授課過程中,運用語氣、音調、語速、停頓等方法,開口數(shù)語,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穩(wěn)定他們的情緒,控制課堂氛圍。他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引導著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比如,教師在講述歡快、詼諧和幽默的情景時,多用輕快的語言,聲音清楚而不用重力,可使學生聽覺達到亢奮狀態(tài),調動情緒,加深理解,增強記憶。而講述莊重、肅穆、悲痛、沉重的內容時,則多用沉穩(wěn)節(jié)奏,語素較緩,音強而有力,使學生留下較深的記憶。如教師范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的第一段:“3 月14 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及后面的“停止思想了”“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運用沉重、緩慢的語調把失去馬克思這樣一位偉大的革命導師的悲痛心情表達出來,造成一種莊重、肅穆的氣氛,無形中感染了學生,使學生沉浸在一片悲痛、惋惜之中。從而加深學生對馬克思的逝世給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造成的巨大損失的理解。這印證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話:“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p>
語文課本上的文學作品,無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結晶。語文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動人的情境,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感染力,這必定是又一個層面的情感愉悅。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利用情境再現(xiàn)的方法,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深入文本去探究,回到現(xiàn)實來演繹,親身體驗作家情感。
比如在《雷雨》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話劇中的潛臺詞,體驗主人公激烈的思想斗爭,教師可以安排兩組學生再現(xiàn)周樸園和魯侍萍相見的情境。當學生用飽含情感的語言、恰當?shù)闹w動作、豐富而逼真的神態(tài)所做的真情演繹激起在場同學的陣陣掌聲之時,當他們對這個本來離他們很遙遠的角色產生親切感之時,便自然而然地喚醒了內心的情感,使他們進入文本所描述的情感舞臺,全身心地感受魯侍萍的痛苦、周樸園的虛偽,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維克多·雨果曾說過,音樂表達的是無法用語言描述,卻又不可能對其保持沉默的東西。自古以來,音樂與文學就有著不解之緣。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它能給人以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學中,通過音樂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學生獲得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易于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想象的欲望。
比如在講解《陳情表》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痛苦和無奈之情,體會李密對其祖母的孝順之意。在文章講解結束后,教師便可以趁機加上情感教育,讓學生反觀自己,是否做到了孝敬老人、孝順父母。同時播放一首以歌頌孝為主題的歌曲《驢子孝》,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課堂實踐證明,不少學生在聽了這首歌曲后潸然淚下。就像海倫·辛普森所說的那樣——我們可以通過音樂,并在音樂中教育我們的孩子。
教育即生活。生活不僅僅為教學提供創(chuàng)作的素材,也為創(chuàng)作提供了情感和想象的原動力。比如,寫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不喜歡寫,教師不喜歡批。學生寫出的文章大多內容生硬,言之無物,千文一面,無個性,更談不上生動感人了。
很多學生不會用眼睛觀察生活,不會用心體悟生活。語文教師可以嘗試設置課外觀察課,帶領學生去觀賞校園中盛開的玉蘭花,體味那清幽的樂趣;去發(fā)現(xiàn)枯草中透出的一抹新綠,感悟生命的真諦;去觀察天橋下的車水馬龍,感受生活的繁忙;去品味校園的靜謐,摒棄心中的噪音。讓學生親身擁抱自然,親身體悟生活。雖然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短暫的,但實踐的效果是顯著的。在學生交上來的作文中,會欣喜地看到他們對生命的感悟,如尼采般吟出——不要把枯萎的花圈,懸在生命的圣壇上;看到他們對“非淡泊無以明志”的更為深入的理解。
葉圣陶先生說:“朗讀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讀的東西,從而得到啟發(fā),受到教育,獲得間接經驗,從而提高覺悟,豐富見識?!钡拇_,“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是語文課的生命。誦讀涵泳,不僅能使學生更深刻感受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更能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受到美的教育。當男生用雄渾的聲音朗誦《將進酒》的時候,當女生用婉轉鶯聲再現(xiàn)《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時候,給我們帶來的又是怎樣的感動啊。
“笑是感情的舒展,淚是感情的凈化?!币惶脙?yōu)秀的語文課不僅僅在于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更在于學生經歷了怎樣的情感體驗。雨果說:“邏輯只是理智,感情往往是良心;前者是從人類本身來的,后者是從天上來的。”因此,讓我們采擷上天賦予我們的情感之花,將其種植在語文課堂之上。引導學生用心、用情去解讀、感悟那一篇篇充盈著作家豐富情感的文章。己心之悟,最是至深?;蛟S這才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真正自學能力之根本途徑。
總之,語文課堂呼喊情感教育。只有情入課堂,才能把無生命的漢字符號變成有生命的語言、流動的情感、優(yōu)美的畫面,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入其境。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師生之間情感的協(xié)調和共鳴,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