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玲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馬蹄藏族鄉(xiāng)農牧技術服務站,734028)
肝片吸蟲病又稱肝蛭病,是由肝片吸蟲寄生于肝臟和膽管內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膽管炎,同時伴有全身性中毒現象和隱性癥狀,可導致動物消瘦,體重下降。肝片吸蟲病是該地區(qū)危害牛羊最主要的寄生蟲病之一,給牧業(yè)生產造成了較大經濟損失。蟲體主要寄生于綿羊、山羊、鹿等反芻動物的肝臟和膽管中,羊的感染率一般為30%~50%,個別嚴重的可高達100%;本病主要在低洼潮濕,沼澤地較多的區(qū)域流行,低洼潮濕,沼澤給中間宿主錐實螺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生活條件.筆者結合畜主的飼養(yǎng)方式、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斷、實驗室檢驗,確診為肝片吸蟲病,經使用抗吸蟲藥,取得了有效的治療效果,現將診斷及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2012年10月馬蹄鄉(xiāng)馬蹄村楊某、王某、鄧某飼養(yǎng)的718只藏系綿羊先后有二十多只發(fā)病,死亡12只,病畜表現精神沉郁、食欲廢絕、體溫升高、貧血、黃疸,偶有腹瀉,常在3~5d內死亡;慢性病例表現為被毛粗亂、毛干易斷、易脫落,食欲減退,慢性下痢,逐漸消瘦、貧血,放牧時落群。經臨床檢查、病理解剖、流行病學調查、糞便檢查綜合診斷確診為羊肝片吸蟲病。該病多發(fā)生于潮濕、多雨地區(qū);急性型多發(fā)生于夏末秋初;慢性型多在冬、春季節(jié)發(fā)生。筆者通過和老同志交流得知,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該鄉(xiāng)部分村的綿羊就時有該病發(fā)生。
病羊均表現為食欲不振、被毛粗亂無光澤,兩眼突出、流淚。病情嚴重者重度消瘦、貧血,可視黏膜蒼白、黃染,糞便稀薄呈黃綠色,尾部因拉稀而附著污便。瀕死羊沮喪、叫聲尖長。肝區(qū)觸診敏感,叩診可發(fā)現肝臟濁音區(qū)明顯擴大。
羊群在短時間內遭受嚴重感染時常表現為急性型,初期病羊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易疲勞;很快出現貧血、黃疸和肝臟腫大等,重癥者多在數天內死亡。慢性型多見于急性型耐過羊或輕度感染的病羊,主要表現為被毛粗亂且易斷,食欲減退或廢絕;貧血,可視黏膜蒼白,眼瞼及身體下垂部位(如下頜、胸下、腹下等)發(fā)生水腫;腹瀉。慢性型病程可長達1~2個月,最終衰竭死亡;部分耐過者在飼養(yǎng)管理條件改善后可逐步恢復。
剖檢,可見皮下水腫呈膠凍樣,胸腔、腹腔及心包腔內有多量淡黃色腹水,與空氣接觸后即發(fā)生凝固呈膠凍樣,肝臟腫大、充血、出血,表面有纖維素沉著,且與周圍組織發(fā)生粘連;肝臟質地硬化,沿膽管切開肝臟,發(fā)現膽管高度擴張,管壁增厚,內有大量肝片吸蟲成蟲寄生。其他器官無可見病理變化。
4.1 水洼地是病原的滋生地,及病羊出現貧血,消瘦,可視粘膜蒼白等癥狀可初步定為吸蟲??;
4.2 實驗室:采取新鮮糞便5~10 g,用尼龍篩淘洗法或反復沉淀法可檢出肝片吸蟲卵,蟲卵呈長卵圓形,金黃色,大小為116~132微米×66~82微米即可確診。
5.1 預防 筆者采用下述方法進行了治療,取得了顯著效果。
5.1.1 將病羊進行隔離,對圈舍及污染的環(huán)境進行滅蟲處理。
5.1.2 加強飼養(yǎng)管理。不去有利于淡水螺生長繁殖的潮濕低洼處放牧和割草,盡量在干燥、不利于淡水螺生長的環(huán)境放牧,選擇地勢高而干燥的牧場放牧,減少寄生蟲感染的機會。
5.1.3 做好飲水管理。給牲畜飲用清潔的井水、自來水或流動的河水,不飲用草塘水或臟水。
5.1.4 定期驅蟲。有計劃地對羊群堅持每年春秋兩季各驅蟲1次。對進行驅蟲的羊群應單獨圈養(yǎng),病死羊進行焚燒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糞便應堆積發(fā)酵,以殺死蟲卵。
5.1.5 低洼沼澤地區(qū)放牧羊群應定期消滅中間宿主。
5.2 藥物治療 對患病羊投喂驅蟲藥,治療常用藥物:硝氯酚片,4~6mg/kg體重,丙硫苯咪唑片,15~20mg/kg體重,一次灌服。3個月后再用藥1次;中藥方:可用赤芍11g,貫眾、木通各10g,檳榔、龍膽各15g,澤瀉6g,厚樸8g,草豆蔻7g,甘草5g,水煎服。
5.3 對癥治療 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500m l、20%安鈉咖注射液10ml、10%Vc注射液10ml、10%碳酸氫鈉注射液20ml,混合1次緩慢靜脈滴注。1次/天,連用3天,繼發(fā)感染者,肌肉注射抗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