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怡芬 孫金權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寢室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而寢室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生之間的寢室關系,大學生寢室關系是人際關系的一種,而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寢室人際關系,需要對引導對象的心理活動有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大學生應對寢室關系時的復雜人際交往心理。通過對大學學生寢室關系典型矛盾的分析,反思大學生寢室關系中矛盾現狀、根源及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及途徑,對大學生寢室關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人格是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組織,在不同時間、地域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大學生在處理寢室關系中所表現出的心理及行為反應了其人格,而在諸多人格結構理論中,較著名且影響力頗大的當屬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其人格結構理論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人生下來時的心理狀況,它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組成,是生和死兩種本能的儲藏庫,并且完全處于潛意識之中。它不能忍受同肉體需要有關的緊張狀態(tài),要求立即消除緊張,立即滿足肉體的需要,并且是根據快樂原則行事的[1];自我是由本我分化而出,遵循的是現實原則,大部分是有意識的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它既被本我驅使,又受超我限制,需要調和本我和現實的沖突。超我從自我分化而來,是父母向兒童灌輸的傳統價值觀和社會理想的一個人格結構[2],超我遵循至善至美的原則,它限制本我的沖動,通過自我的努力把對本我的要求轉化成自身內在的規(guī)范。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超我是意識與潛意識的斗爭與協調,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他們之間的聯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釋,本我與超我是相對對立的,卻又是永久存在的,需要自我調節(jié)二者之間的矛盾,以期達到三者平衡,力爭實現完美的超我,反之則會危害個體的人格和心理健康。大學生處理寢室關系中常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便是大學生本我、自我、超我失衡的一種表現。
寢室是大學生的“第一社會、第二家庭、第三課堂”,寢室關系甚至是大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種人際關系,寢室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它不僅是大學生們關注的問題,更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部分。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委員會的一項針對寢室關系的調查表明,僅43%的大學生對寢室關系表示滿意[3],多數人表示曾經和寢室成員之間產生不良的情緒或行為反應,結果影響了大學的學習、生活質量,甚至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大學生寢室關系的主要矛盾有性格不和、生活習慣不同、貧富差距、利益沖突等,這些問題本可求同存異,但由于大學生人格結構中本我的釋放,自我沒有很好地起到協調中合的作用,沒有發(fā)揮超我中的道德部分,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協調失衡而致矛盾。
大學生寢室關系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這種動態(tài)過程也是本我、自我、與超我的相互制約與互動過程,既反應了寢室關系復雜難解的原因和問題,也指出了人格結構理論在構建良好的大學生寢室關系時的影響和作用。
就寢室關系而言,發(fā)現問題更多地是為了解決問題,我們往往批評出現問題的學生,卻容易忘記以學生為本,找出問題的根源并解決才是我們育人的目的。以最常見的生活習慣差異導致的寢室矛盾而言,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學生自然存在生活差異,如有些同學喜歡清潔打掃寢室,有些則懶惰不愿打掃,有些注意寢室環(huán)境,有些則在寢室吸煙喧嘩毫無節(jié)制,久而久之不滿便會累積,室友之間產生隔閡,發(fā)生矛盾,其實懶惰、喧嘩、吸煙是因為本我的釋放,在無意識中遵循著快樂原則,是生理需求、本能欲望的滿足與宣泄,所以行為不受約束,不講道德,不計行為后果,而原本行為較好的一方,在校園文化、社會文化等的監(jiān)督和約束下,自我便壓抑和忍耐其他同學我行我束的行為,但不免其本我與自我會產生沖突,而這沖突一旦由本我占上風,便會矛盾暴發(fā),最終造成不良后果。
成熟與和諧的寢室關系能夠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大學生的心理成熟及健康發(fā)展,且寢室關系是人際關系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寢室關系能夠啟發(fā)大學生如何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寢室關系,更能激發(fā)大學生交流知識、領悟知識、學會團隊合作精神等,是其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體現;最后,大學生寢室關系也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維系良好的寢室關系與每位同學在不丟棄快樂本我的同時,尋求現實的自我自息息相關。
在寢室關系中,始終貫穿著學生本能與理智的沖突,對某些同學而言,在現實的德育與規(guī)章制度制約下,可遵循現實原則,周旋于本我與現實,能夠忍受緊張和妥協,并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適應,但另一方面,作為一名有獨立意識的大學生,他們又會盡最大的努力滿足其本我的需求,所以不可能完全容忍室友的一切行為,隨之而來的便是寢室關系沖突及惡化,一旦關系惡化,非理智會使矛盾雙方陷入精神困惑與自我迷失。在此情況下,讓學生明白良好寢室關系的重要性、大學生的責任等在寢室關系的成熟與和諧方面會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寢室關系是否成熟、是否和諧取決于大學生是否能夠自我調整,能否把現實理性世界的道德與責任的影響施加給本我,約束本我。
超我屬于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以道德、理想的形式運作,是一種完美的形象。超我是后天形成的,源于父母、學校及社會等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懲罰及獎勵,使得超我成為社會典范,能把本我需求壓抑、變形與轉化,自我監(jiān)督與檢查。對于與社會接觸較少的在校大學生們,超我的實現很大程度上需要學校的德育、校園文化、校規(guī)等的引導。
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寢室關系環(huán)境,一般學校都會舉行一系列以促進和改善寢室文化為目的的活動,如開展心理健康講座,讓寢室就是家,室友就是家人等觀念深入人心,幫助同學在對待室友的各種行為時能夠求同存異、擺正心態(tài),還有寢室美化大賽、寢室出游等活動幫助增強寢室成員凝聚力、增進寢室成員之間的交流,更有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明確各位同學的權利和義務,無論是觀念文化、行為文化還是制度文化,均是希望大學生通過內化道德規(guī)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觀念達到超我,發(fā)揮超我在監(jiān)督、批判及管理自己行為方面的作用,壓制住本我不合理的要求,樹立自律意識。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全方位地詮釋了寢室關系動態(tài),由于本我的釋放致使寢室關系出現沖突,而作為一名有知識、有理性的大學生,應該在現實的責任及環(huán)境的驅使下節(jié)制本我的欲望,調整自我,同時校園文化、社會道德、規(guī)定及獎懲等,也促使了學生將完善寢室關系的觀念內化于心,以期實現超我,進而展現完善的寢室關系,實現大學生寢室關系的和諧發(fā)展,最終實現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飛躍。
[1]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1.
[2]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2.
[3]郝洪.拿什么拯救漠視生命的心[N].人民日報,20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