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秦王建阿房,刮珠寶,錙銖必盡;百姓遭虐政,被剝削,道路以目。杜牧用他的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不俗情懷,為我們揭示了強秦為何最終走向滅亡的內(nèi)在原因。我們走進《阿房宮賦》,與杜牧共同反思歷史,關(guān)照現(xiàn)實。
一、作者用盡工筆,以華麗的詞語,豐富的比喻,極度夸張地鋪排描繪了秦王朝驕橫奢侈畫面
1.多少樓臺煙雨中,展示了一副壯觀雄偉的景象
秦王朝一統(tǒng)天下,勢不可擋,強盛到頂點。正是在這樣壯闊雄偉的背景之下,作者展現(xiàn)出蜀山一空、阿房崛起的磅礴氣勢。
“覆壓三百余里”寫出了阿房宮的規(guī)模之大,氣勢恢宏;“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在此寫出了阿房宮像一幅絢爛的圖畫,像一支優(yōu)美的樂曲。走廊寬而曲折如彩帶輕飄,飛檐高高突起如鳥嘴仰啄,長橋如游龍,橫臥于水波之上,復道如長虹,橫跨于高空之上,樓閣各依地勢,曲折回旋,多么神奇瑰麗??!宮殿里歌聲充滿暖意如和煦春風,舞袖飄拂帶來寒氣如凄凄風雨。寫出了阿房宮的氣象萬千。
這一段描寫,有聲、有色,有形,運用四字句、三字句、八字句,錯落有致,充分體現(xiàn)了賦體的特色。想象瑰麗美妙,比喻生動形象、夸張奇特膽大、在有限的筆墨中,竟再現(xiàn)了阿房宮的盛況!這三百余里的阿房宮得使多少老百姓失去家園,流離失所,妻離子散,顛沛異鄉(xiāng)??梢娒鲗懓⒎繉m,實寫秦始皇的驕奢。
2.多少女子血淚宮墻中,其命運悲慘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這些女子失去了親人,在異國他鄉(xiāng)強顏歡笑,這是形容其苦。
“明星瑩瑩,開妝鏡也”這些女子打開梳妝鏡,燦若繁星閃爍,這是形容其多。
“綠云擾擾,梳曉鬟也”這些女子晨起梳妝,發(fā)如綠云朵朵,這是形容其美。
“渭流漲膩,棄脂水也”這些女子倒掉洗臉水,使渭河漲膩,這是形容其侈。
“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這些女子用椒蘭焚煙,這是形容其香。
妃嬪眾多,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透露了在這繁華興盛的背后,這些女子潛藏著多少辛酸淚水,隱含著多少悲哀怨憤。寫出了秦始皇淫逸無度,糜爛不堪的奢侈生活。
3.多少珍寶樓臺中,棄之迤邐
秦人擄掠了六國之“收藏”、之“經(jīng)營”、之“精英”,成全了阿房宮之盛。但秦人毫不足惜,將寶鼎當作飯鍋,美玉當作石頭,黃金當作糞土,珍珠當作瓦礫,秦人揮金如土、揮霍無度,必定對百姓搜刮不已。這更加醞釀了阿房宮被毀滅的火種。
然而鋪陳阿房官規(guī)模大,宮室多、美女眾、歌舞盛、珍寶豐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殿閣樓臺、金玉脂粉這一畫面,筆筆都落在阿房宮上,句句卻又意在指責秦的過失,這正是大手筆的匠心所在。作者表面寫的是阿房宮,實際是寫秦始皇的一味貪圖享樂、肆意揮霍、窮奢極欲、橫征暴斂、腐敗墮落,作者旨在說明秦統(tǒng)治者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4.多少感嘆焦土中,凸顯作者的諷喻之意
作者一字一嘆,一句一感慨,一句比一句更為沉重,再也無法抑制自己內(nèi)心的悲慨,憤怒的譴責、大聲的疾呼:“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道出了秦王朝的必然命運:“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終于轟轟烈烈的秦王朝,氣勢磅礴的秦王朝,豪華富麗的秦王朝滅亡了,作為秦王朝象征的阿房宮,在熊熊大火中化為一片焦土。何等的可悲、可憐、可憾、可嘆!
二、議論簡單深刻,一針見血,激情昂揚,針砭時弊,振聾發(fā)聵
作者層層剝筍,推出了不知“愛人”就是秦亡的原因,這使議論一針見血。站在這個制高點上,作者借古諷今,針砭當朝統(tǒng)治者的驕奢淫逸之風。經(jīng)過文章的幾次提頓蓄勢,才終于噴吐作者心中的不安與憂憤:那就是今人不知以亡秦為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這幾句直抒胸臆,一氣呵成,又激情昂揚,非常富有感染力,讀起來,使人不能不為之思索、為之感慨。它采取層層遞進的寫法來規(guī)勸唐朝的當政者,不要重蹈覆轍,要以歷史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只能落得“后人復哀后人也”的結(jié)局。
《阿房宮賦》總共不過六百來字,卻寫出了非常深厚的內(nèi)容,表現(xiàn)了極為動人的藝術(shù)魅力。把鋪敘描寫與抒情議論緊密結(jié)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強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量。文章對阿房宮層層鋪敘,層層渲染,層層深入,最為肆意鋪張之處,偏偏不是作者的主旨所在,最后抒情議論,揭示全文主旨,希望晚唐統(tǒng)治者能“哀之”“鑒之”,不要重蹈秦滅亡的覆轍。見出其褒貶之情,諷喻之意。歷史興亡,激蕩胸中,充分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思考和深刻悲劇意識!體現(xiàn)了作者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不俗情懷!體現(xiàn)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