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超
傳播學理論認為,人際交往的實現(xiàn)必須借助于一定的符號作為載體,符號可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大類。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感情、溝通信息的過程,非語言符號是作為語言符號的一種伴隨和補充,是課堂教學中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無論什么內(nèi)容,采用什么樣的形式,非語言符號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凡優(yōu)秀的教師,除了具有較好的言語能力外,都很重視非言語交流在教學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1.非語言符號概述
非語言符號是指信息傳播不以有聲語言和書面語言為載體,能直接打動人的感覺器官的各類符號。它具有信息、表情、暗示和替代等功能。非語言符號可分為三類:①動態(tài)無聲的。這類是通過身體的動作來表達意義的,比如手勢、點頭等。②靜態(tài)無聲的。這類是利用空間距離來傳遞信息的,多為面部表情,如目光注視、皺眉、微笑等,還包括氣味、服飾等。③有聲的。利用音調(diào)的高低起伏或氣息或是敲擊發(fā)出聲響來表達信息,如嘆氣、拍掌等。教師的非語言符號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使用的除了語言符號之外的其它符號,它包括眼神、表情、動作、聲音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控制等。教師非語言符號在教育傳播環(huán)境中具有特定的傳播意義,能有意無意地在傳播對象學生身上引起變化,在潛移默化之中對教育傳播活動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效果。
非語言符號具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在課堂教學中,積極的非語言符號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例如老師的微笑等體態(tài)語言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產(chǎn)生輕松愉快的心理感受,獲得積極正向的精神能量,在輕松愉快中學到知識,習得能力。消極的非語言符號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負面的影響,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師生關系的溝通融洽。比如有些教師疾聲厲色地使用帶有威脅性、恐嚇性、侮辱性的非言語行為時,通過非言語符號的傳遞,把自身的負面情緒加倍地施諸于學生。長此下去,學生會產(chǎn)生緊張、不安、恐懼等心理,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會對學生的課堂學習產(chǎn)生負面影響。所以作為一名老師要時刻注意自身的舉止言行,以積極樂觀、陽光健康的形象面對學生,為學生樹立榜樣。
2.語文教學中非語言符號運用存在的問題
(1)教師非語言符號運用意識不強,忽視其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非語言符號在課堂中的存在極為隱蔽,教師經(jīng)常忽略了它的存在。許多老師沒有在理性高度上意識到非語言符號在學生學習效果方面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教師的教學重點依舊放在語言符號上,更多的是考慮要講哪些內(nèi)容,如何講透這些內(nèi)容,很少考慮用哪些非語言符號來輔助教學,實現(xiàn)既定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非語言符號的產(chǎn)生和使用很隨意,大部分是教師即興或無意間發(fā)出的,很少有教師從非語言符號的角度去關注自己的著裝、面部表情、手勢、站姿等。
(2)教師缺乏非語言符號相關理論基礎,知識儲備不足。目前很多教師了解和掌握的非語言符號相關的理論和知識相當匱乏,更沒有接觸過相關的課程和訓練。即使有部分教師在《演講與口才》《教師口語》《普通話訓練》等教材中接觸到一些非語言的有關知識,也缺乏對非語言符號的系統(tǒng)了解,沒有受到系統(tǒng)明確的非語言符號傳播的訓練。究其原因,一是某些師范院校相關專業(yè)沒有開設非語言符號相關課程,二是學校多在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方面對教師進行培訓,很少涉及教師如何運用非語言符號進行教學。
3.問題的解決策略
(1)更新語文教師的符號素養(yǎng)觀念,增強教師的非語言符號意識。語文教師要不斷更新現(xiàn)有的符號素養(yǎng)觀念,在思想上重視這一平時被忽略的非語言符號,積極地去了解和掌握非語言符號的意義、類別、作用和使用方法。在業(yè)余時間,教師應該加強符號素養(yǎng)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通過網(wǎng)上視頻、專業(yè)培訓、理論書籍等多種途徑,系統(tǒng)地提高自身的符號素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合理使用積極的非語言符號,盡量避免使用消極的非語言符號,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2)增加語文教師非語言符號運用技能的培訓和考評。一方面,學校要撥出專項經(jīng)費,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購買相關理論書籍和教材,對非語言符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研究;另外,學??梢越M織相應的研討會、開展相關的競賽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方式鼓勵教師提高自身運用非語言符號的能力;最后,學校還應該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定期對教師的非語言符號運用能力進行評估考核,督促、指導教師在這方面做出改進。另一方面,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要閱讀非語言符號的相關文獻,參加相關的課程培訓,有意識地提高自身非語言符號的運用能力,完善教師形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