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俊英, 王志新, 哈斯巴根
(內蒙古師范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光梗蒺藜草(CenchruscalyculatusCav.)屬禾本科蒺藜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1-2],起源于南美洲,在我國廣州、海南和臺灣等熱帶地區(qū)均有分布,近幾年在內蒙古、遼寧、湖南、河北、北京等地陸續(xù)有發(fā)現(xiàn)記錄[3-4]。光梗蒺藜草約于20世紀70年代傳入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5],由于人、畜、交通工具的傳播,已遍布全旗道路兩側、村屯周圍、田間地頭。在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也有大面積發(fā)生,分布于保護區(qū)主要道路兩側,并且已在主要旅游景點形成集中成片的單一群落,甚至在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也有分布,嚴重威脅著保護區(qū)的生物多樣性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經(jīng)調查,光梗蒺藜草目前已經(jīng)在通遼市和赤峰市9個旗縣109個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面積超過 6.67萬hm2,并沿公路沿線迅速擴散,對入侵地的農林牧業(yè)、人民生產、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造成嚴重威脅與破壞[3]。光梗蒺藜草既能在壤土又能在沙土上生存,在沙質土的長勢更好,鑒于此,本研究選擇光梗蒺藜草在內蒙古地區(qū)最早入侵的通遼市科左后期作為研究地點、不同沙地類型作為研究生境,以期揭示光梗蒺藜草在不同生境條件下的入侵狀況,旨在為深入研究其入侵機制提供基礎資料。
研究地點為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哈日烏蘇,位于科爾沁沙地東南邊陲,地處43°08′N、122°34′E,海拔216 m,地貌特點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動沙丘相結合[6]。在研究區(qū)內選擇有光梗蒺藜草生長的地段,依據(jù)不同生長生境,各設置1塊樣地(表1),每塊樣地設置1 m×1 m樣方,進行編號與野外調查。
調查內容包括每個樣方內的物種組成、植物蓋度、密度。利用調查數(shù)據(jù)計算植物的相對密度、相對蓋度、相對頻度,然后計算植物的重要值[7],計算方法如下:
相對密度=樣方內某種植物的密度/群落所有植物密度總和;
相對蓋度=樣方內某種植物的蓋度/所有植物種蓋度總和;
相對頻度=樣方內某種植物的頻度/所有植物種頻度總和;
重要值=相對密度+相對蓋度+相對頻度。
不同樣地類型中的植物多樣性采用Shannon多樣性指數(shù)(H′)和Shannon均衡度指數(shù)(E)[8]計算:
H′=-∑(Pi·lnPi)E=H′/lnS
式中:Pi=ni/N,ni為第i個種的個體數(shù)量,N為總個體數(shù)量,S為物種總數(shù)。
全部樣方共統(tǒng)計到26種植物(表2),它們分屬于10科,23屬:雙子葉植物為藜科、豆科、菊科等,共16種,禾本科植物為9種,蕨類植物1種;其中一年生植物有18種,多年生植物有8種。
不同樣地類型中,各物種的重要值見表2。分析可知,樣地L優(yōu)勢種為沙蓬,伴生有狗尾草、差巴嘎蒿,光梗蒺藜草為偶見種之一;樣地P優(yōu)勢種為止血馬唐,伴生有狗尾草、華蟲實、大麻、金色狗尾草,光梗蒺藜草為偶見種之一;樣地S優(yōu)勢種為沙蓬,伴生有狗尾草、華蟲實、光梗蒺藜草;樣地J優(yōu)勢種為光梗蒺藜草,伴生有狗尾草、華蟲實、止血馬唐。光梗蒺藜草在半固定沙地上占主導地位。
表2 不同樣地類型中植物種的重要值
由圖1可見,在樣地類型L、S、P中光梗蒺藜草的相對蓋度幾乎為零,由重要值來看,作用都不大,僅在樣地類型S中地位稍高,但也不起主導作用。而在類型J中其相對蓋度很大,達到了0.9,且其重要值達到了1.9,成為樣地中的絕對優(yōu)勢植物。即光梗蒺藜草在半固定沙地上的生長繁殖遠高于其他幾種沙質環(huán)境。
由表3可知,4種植物樣地類型中,類型P(固定沙地)上的多樣性指數(shù)顯著高于其他類型,不論是多樣性指數(shù)還是均衡度指數(shù),類型J(即半固定沙地)均相對為小,可能光梗蒺藜草有導致半固定沙地植物多樣性減弱的趨勢。
表3 不同樣地類型的植物多樣性及均衡度
由表2可知,光梗蒺藜草、狗尾草、刺沙蓬3種植物為4種樣地類型中共同分布的種類。狗尾草在4種樣地類型中重要值均在0.2以上,在草本層中其作用較為重要。刺沙蓬雖同時存在于研究所及的不同樣地類型中,但重要值均不高。光梗蒺藜草在樣地類型J中其重要值極大,成為絕對優(yōu)勢植物,但在其他群落類型中的重要值則不高,對群落的作用和影響很小,說明光梗蒺藜草最適宜于半固定沙地的環(huán)境。
光梗蒺藜草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耐寒、耐旱、耐貧瘠、抗病蟲害,花期以后由于具有刺苞,牲畜不敢取食,幾乎沒有天敵,適合在多種類型的土壤上生存,尤其適于在沙質土壤上生長[9]。在本研究的4種沙地類型中,光梗蒺藜草最適宜生長于半固定沙地上,不僅是半固定沙地的優(yōu)勢種,而且導致半固定沙地植物多樣性減弱。許多外來植物在其入侵生境中可以通過形成大面積單優(yōu)群落,降低物種多樣性[10-11],主要是入侵植物生活力強,在入侵地發(fā)生了適應性變化,促使自身更好生長和繁殖[12-14]。本研究中可見,4種樣地類型中,類型J(半固定沙地)的Shannon多樣性指數(shù)最低,由于光梗蒺藜草具有較強的生態(tài)適應性和繁殖能力,在適宜生境中,它可通過競爭占據(jù)本地物種生態(tài)位,排斥本地物種使其失去生存空間,導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種組成和結構發(fā)生改變,破壞物種多樣性,使分布物種趨向單一。今后進一步研究中,我們更應該注意光梗蒺藜草在內蒙古地區(qū)半固定沙地的入侵與防治。
參考文獻:
[1]馬毓泉.內蒙古植物志[M]. 2版.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320.
[2]陳守良,金岳杏,莊體德,等. 中國植物志[M]. 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0:375-378.
[3]董文信,趙桂玲,陳明川,等. 光梗蒺藜草生物學特性調查[J]. 內蒙古林業(yè),2010(1):22.
[4]李仁貴,于 明,張澤新. 林業(yè)外來有害生物光梗蒺藜草防治試驗初探[J]. 內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2009,32(1):90-91.
[5]蘇亞拉圖,金 鳳,哈斯巴根. 內蒙古外來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07,7(4):479-483.
[6]巴根那. 科爾沁左翼后旗志[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90.
[7]章家恩. 生態(tài)學常用實驗研究方法與技術[M].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7:90-91.
[8]楊 持. 生態(tài)學實驗與實習[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4.
[9]王志新,賀俊英,哈斯巴根. 光梗蒺藜草種子萌發(fā)特性的初步研究[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08,37(6):785-790.
[10]馬麗娜,劉 建,杜文琴,等. 生物入侵與環(huán)境安全[C]//中國環(huán)境保護優(yōu)秀論文集:2005:下冊,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5:1818-1823.
[11]李振宇,解 焱. 中國外來入侵種[M].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2:166-168.
[12]Bais H P,Vepachedu R,Gilroy S,et al. Allelopathy and exotic plant invasion:from molecules and genes to species interactions[J]. Science,2003,301(5638):1377-1380.
[13]Willis A J,Blossey B. Benign environments do not explain the increased vigour of non-indigenous plants:a cross-continent transplant experiment[J]. 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9(4):567-577.
[14]類延寶,肖海峰,馮玉龍. 外來植物入侵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及本地生物的進化響應[J]. 生物多樣性,2010,18(6):6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