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珍
摘 要: 人體解剖學是護理專業(yè)學生必修的重要專業(yè)基礎課,臨床護理操作技術的實現正是建立在正常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的。正確掌握解剖知識、準確掌握人體體表結構特征,是快速、準確進行護理操作的關鍵。如何使護理專業(yè)學生的基礎知識與臨床護理操作技能相結合,把所學的理論知識直接轉化于臨床為病人服務,是護理專業(yè)解剖學教學必須面對的。通過完善教學內容、突出體表解剖教學、融入其他學科、適當引入臨床病例等教育改革思路,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實用型”的護理人才。
關鍵詞: 臨床護理 人體解剖學 教學改革
護理專業(yè)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護理操作技術的實現是建立在正常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的。目前使用的護理學教材中70%的內容與解剖學相關,其中搶救技術操作100%與解剖學有關。護理專業(yè)本身應用性強的特點決定,護理專業(yè)的教學不應生搬硬套臨床專業(yè)的解剖學的全部內容。筆者本著多年對護理專業(y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實踐,對如何培養(yǎng)出適應于社會需求的護理人才,提出以下幾點教學思路。
1.改進教材,完善教學內容
目前,國內醫(yī)學院校的解剖學教育有一種傾向,不論什么層次什么專業(yè)的解剖學,其內容區(qū)別不大,更沒有主次之分。我們認為不同層次、不同專業(yè)的解剖學教學內容、教學時數都不應該相同,護理學專業(yè)的解剖學內容改革應特別注重教學內容符合臨床護理需要。所以,護理專業(yè)的解剖學在教學內容的調整上,應緊密結合護理專業(yè)特點,既保障人體解剖學知識的系統(tǒng)性(較系統(tǒng)掌握人體基本的形態(tài)結構),又突出其應用性,適當增加與護理專業(yè)有關的應用解剖學內容。如適當增加與注射技術相關的解剖內容(臀區(qū)、肩區(qū)及表淺靜脈、動脈、皮下、皮內、心內注射區(qū)應用解剖及表面解剖等);各種護理操作(如胃管、導尿管、支氣管鏡、膀胱鏡、結腸鏡及灌腸等)應用解剖內容;各種穿刺(如胸腔、腹腔、胸椎、腰椎、心包及膀胱穿刺等)應用解剖內容和常用手術應用解剖內容(闌尾、疝、氣管切開、男女絕育手術等)。
2.突出活體表面解剖教學,提高護生對人體表面解剖部位及結構的識別能力
活體表面解剖是通過觀察和觸摸研究體表的形態(tài)結構、深部器官和結構在體表形成的形態(tài)、器官搏動及體表投影等。由于受教學內容的限制,護生尚缺乏對活體表面的觀察,即使觀察也僅限于兩人之間,很少達多人,故無熟練過程。又因個體與群體間身體形態(tài)、高矮胖瘦不一,缺乏比較性。護生雖對常用體表標志的知識掌握較好,但用于真人身上時,甚至連最簡單的胸骨角也難以確認。因此,在課堂和實驗課教學中突出活體表面解剖知識,可提高護生對體表標志的辨認能力及各器官的確定水平。方法是利用護生宿舍做實驗室,個體或相互間進行觀察觸摸。(1)個人觀察觸摸。如在自己身上觸摸胸骨角、下頜骨、肱、橈動脈搏動的位置等;對著鏡子觀察眼、口及口腔器官、上下肢淺靜脈等。(2)相互觀察觸摸。此法可在多人間進行,如觀察心尖搏動,常選用穿刺的淺靜脈等。觸摸體表標志,如臀肌注射定位的髂嵴,計數肋骨標志的胸骨角、肩胛下角等。在腹部劃出肝下界、膽囊底及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等。并將活體表面解剖內容作為考核的一部分,計入平時考核成績,督促護生多練習。實踐證明,適當選擇活體表面解剖內容進行輔導,可較好地反映專業(yè)教學內容;由于能在多數同學之間比較,留下的印象深刻,既激發(fā)了護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他們對人體表面解剖部位及結構的識別能力,避免了護理操作中“找不準”的現象。
3.重視其他學科知識的綜合融入
現代科學各學科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融合生長,又不斷分化。人體解剖學是學生學習生理學、健康評估、成人護理等諸多課程的基礎。為了使學生把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結合起來,提高其綜合知識能力并使其運用于臨床實踐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不斷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從相關學科中獲取營養(yǎng)。
我們對解剖學知識進行了適當拓展。通過拓展既讓學生有煥然一新之感,又開闊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并兼收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之功效。如在講授“心臟的腔內結構”時,可結合瓣膜、心壁等結構內容,給學生簡要介紹心音的形成原理;講述動脈的管壁結構時,指出大動脈與中動脈的區(qū)別,從而引申出大動脈作為彈性動脈對收縮壓的影響,而中、小動脈主要影響局部供血量的作用,為今后的生理課學習打下基礎。關節(jié)部分可聯(lián)系運動損傷,從損傷的主要癥狀理解關節(jié)的結構特點;骨學知識可聯(lián)系骨外傷的常見部位、神經損傷的常見部位,等等。這樣既完成了本部分知識的講授,又深刻揭示了各學科知識間的有機聯(lián)系及完整性。使解剖學與其他課程相互滲透,使其真正成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的基礎。學生聽課興趣高,理解記憶全面,拓寬了知識面。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交叉學科、邊緣學科不斷出現,人體解剖學研究也越來越多地運用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等前沿學科知識。并不像一些人認為的那樣,一提到解剖學,就自然認為人體結構已經研究得差不多了,沒有新發(fā)展。恰恰相反,解剖學教師應轉變觀念,不斷更新與充實自己,掌握一些前沿學科中與本專業(yè)有關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并在教學中適當滲透,幫助學生及時了解本專業(yè)的最新動態(tài),使教學內容具有實用性、啟發(fā)性和科學性。
4.適當引入臨床病例
理論是枯燥的、抽象的,實際是具體的、形象的,只有使二者有機結合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剖學知識與臨床疾病關系密切,學生對臨床知識都比較感興趣。在人體解剖學理論教學中,我們抓住學生愿聽臨床知識的心理,在某些章節(jié)中選擇一些簡單易懂的典型臨床病例,把解剖學與臨床聯(lián)系起來。
讓學生用所學解剖學知識解釋臨床問題。如講述周圍神經時提出疑問:坐骨神經損傷后臨床上為什么會出現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和腳外側面的疼痛癥狀呢?讓學生根據坐骨神經的行程和支配范圍解釋疼痛部位。再如講述心臟的營養(yǎng)血管時讓學生推想冠心病可能出現的癥狀。這樣,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他們對知識點的印象更深刻,還能夠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
在提出臨床問題的基礎上學習解剖學知識。如學習視器時,先列出近視眼、遠視眼、青光眼、老花眼、白內障、散光等眼部疾患,讓學生查閱資料、討論其形成原因。通過對臨床疾病的討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最后由教師稍加總結,問題就迎刃而解。學習椎骨的聯(lián)結時,讓學生討論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及引起的臨床癥狀等,對學習椎間盤的結構和功能有很大幫助。這樣,把解剖學知識與臨床疾病結合起來,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具體化,記憶就容易多了。通過聯(lián)系臨床講授,避免了單純講解理論的枯燥乏味,突出了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對復雜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完善教學內容、突出體表解剖教學、融入其他學科、適當引入臨床病例,所學內容以來自實踐的問題為焦點,學習目的始終定位于臨床問題的解決,使知識由割裂狀態(tài)變?yōu)榭v橫聯(lián)系,開闊護生的思路,有助于他們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證明,學生歡迎這種學用結合的學習方法,說明傳統(tǒng)的解剖學授課方式及課程內容體系有待進一步改革。在護理專業(yè)人體解剖學教材內容壓縮、課時削減的情況下,必須注重突出護理專業(yè)特征和專業(yè)需要,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l]林乃祥,陳尚,李文.護理應用解剖學(第1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2]胡哲,智晨霞.多媒體教學在中等衛(wèi)校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包頭醫(yī)學,2006,30(1):64.
[3]曹秋生,黃存嫦,蒙艷斌.因人施教法在醫(yī)學形態(tài)學教學中的嘗試.西北醫(yī)學教育,2006,14(2):193-195.
[4]賴紅,呂永利,趙?;?護理學專業(yè)解剖學教學改革思考.解剖學研究,2005,2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