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裔 婷
(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 401331)
從街道的美學淺析商業(yè)步行街設計
王 裔 婷
(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 401331)
通過解讀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一書中所提到的街道構成要素及設計原理,對重慶沙坪壩三峽廣場步行街的設計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比較和研究,最后從城市規(guī)劃角度提出創(chuàng)造人性空間和美化街道的重要意義。
街道,美學,廣場,空間
在《街道的美學》一書中,蘆原義信先生將日本的街道與歐洲的街道作對比,從美學和城市設計的層面深入挖掘了日本的街道與歐洲的不同。并運用一些現代建筑理論,對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建筑環(huán)境、街道、廣場等外部空間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比較分析,其中還大量應用了格式塔心理學中“圖形”與“背景”(即圖底關系)理論。中國的街道和城市建設情況與世界各地的街道有著一些不同和差異,同時又有一定的共通性。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不同的城市的街道設計及城市設計理論,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國內的街道以及城市建設。
在街道的構成中,下沉式廣場是一個重要的設計場所。書中通過對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廣場的下沉式廣場以及東京日比谷公園的改建方案的對比和介紹,闡述了城市中下沉廣場的設計技法及其與城市的密接原理。在城市中,下沉式廣場不一定是大尺度的單一功能空間,也可以是小尺度的休閑空間或者安靜的詩意場所,容納市民的各種公共活動。
因此,廣場作為城市公共空間中最重要的單元,從空間構成上來說應該具備四個條件:1)邊界清楚能成為“圖形”,此邊界線最好是建筑的外墻;2)具有良好的封閉空間的“陰角”,容易構成圖形;3)鋪裝面直到邊界,空間領域明確;4)周圍建筑具有某種統一和協調,D/H有良好的比例[1]。
重慶市沙坪壩區(qū)人氣很旺的三峽廣場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三峽廣場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qū)中心,地面部分包括四條商業(yè)步行街道、中心下沉廣場和綠色藝術廣場。
2.1 圖底關系分析
從三峽廣場與周邊建筑的圖底關系來看,三峽廣場的空間呈不規(guī)則的十字形狀,有很清晰的“圖形”性格,街道沒有成為空間的背景,與周邊建筑有很好的關系,街道空間滲透到了整個場地中,并在廣場中形成了一些陰角空間。
因此,三峽廣場是外部空間內部化的一個示例(見圖1)。
2.2 空間圍合度分析
根據蘆原義信先生在書中的總結,街道寬度與該處建筑物的高度之比D/H=1時是空間性質的一個轉折點。隨著這個比值的增大或者減小,人對空間的感受會產生遠離或親近的不同變化。以北側的南北向的雙巷子步行街為例。該商業(yè)步行街為長約230 m,寬約20 m。北接沙坪壩南街,南至中心下沉廣場,面積約為5 200 m2。這里把整個街道空間從縱向劃割為三個不同的地段進行分析,即綠化段+販賣段+休閑段(見圖2)。
休閑段:街道寬度為20 m,人行道寬約6 m,車行道為4.5 m,兩邊建筑高度為5層,D∶H=0.8<1,圍合感較強。
販賣段:街道寬度為20 m,人行道寬約4 m,車行道為4.5 m,兩邊建筑高度分別為5層~11層,D∶H<1,圍合感很強。其中人行空間尺度宜人,但在中間的販賣亭顯得略有壓抑感。
綠化段:街道寬度為30 m,人行道寬約4 m,車行道為4.5 m,兩邊建筑高度為6層,D∶H=1.1>1,略大于1,但仍算是舒適的寬度比例。
2.3 空間邊界的限定領域分析
在這條步行街中,周圍的建筑邊界、灌木花壇邊界及廣告牌邊界一起作為實體邊界限定出了整個街道空間,而這其中的階梯踏步的邊界、樹木邊界及花崗球也一起作為虛邊界參與了空間的限定。這里我們把這些限定空間的組合方式分為四種類型進行分析(見圖3)。
類型A:底界面+側界面+頂界面。在休閑段的典型點空間里,用高約1.2 m的灌木叢為側界面進行限定,除此以外,還利用高約2 m的樹木將人行通道與休息空間進行劃分,滿足了人的領域感和安全感,樹陣同時是空間的頂界面,兼?zhèn)溆姓陉柕墓δ?。鋪地相對于人行道鋪地尺度小,并在中央鋪設條形鋪地,暗示中央的人行通道的存在,對空間進行二次劃分。地面存在的高差形成階梯,將空間細分成小塊,便于人們使用。
類型B:底界面+側界面。在休閑段的一個點空間里,同樣用高約1.2 m的灌木叢作為側界面進行限定,形成相對較為安靜的空間。底界面同樣對空間進行了很好的劃分,但因為缺少頂界面,相比于類型A領域感較弱。
類型C:底界面+頂界面。在靠近下沉廣場的步行街綠化段部分,樹木高度為2 m左右,形成了樹陣構成的頂界面,底界面與中央下沉廣場的鋪地有所區(qū)別,領域感強。
類型D:底界面。入口處視野開闊,僅用底界面對空間進行限定,但鋪地形式與街區(qū)人行道的鋪地形式相同,沒有進行鋪裝的區(qū)分,缺乏領域感,標識性也減弱許多。
2.4 路徑的設置和密接原理的運用
步行街的兩側有兩條主要路徑靠近兩邊的商業(yè)鋪面,可達性很強,同時每隔20 m左右設置有穿越路徑。中間的休閑帶可作為地下商場出入的通道,是次要人流路徑,每50 m的適當隔斷減弱了中間休閑帶步行道的可達性和視覺可達性,使中間段的氛圍稍顯安靜。
以休閑段單位為例,路徑將空間化分為三個層次,從公有性向私密性轉變。第一層次主要人流路徑穿過的空間為公共性空間;第二層次主要人流路徑穿過的空間為較為私密的公共性空間;第三層次座位空間處私密性更進一步增強,這是由于樹木的劃分造成的。從平面的局部放大可以看出不同的邊界處理方式,使得路徑的穿越產生不同的影響,并由此進一步影響到空間的品質和人的使用(見圖3)。
在綠化段范圍內,隔離空間主要為喬木,可通行路徑設置密度大,人們較少穿越,原因是對面并沒有商業(yè)鋪面,但仍然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停留空間。因為這個小綠化休息段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密接原理:它靠近道路,進入方便,同周邊環(huán)境一體化??v然很小,但方便直接,使人們感到親切,并且這里的夜間地燈的設置也使得這個小空間更受到人們的喜愛。
總體來說,雙巷子商業(yè)步行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城市公共空間,滿足了人的各種活動需求,空間的休閑氣氛營造也很良好,景觀在統一中有變化,行走其中不易產生視覺疲勞,使人心情愉悅。
在《街道的美學》書中,蘆原義信先生把西歐古典傳統街道的天際線稱為“第一次輪廓線”,而將日本秋葉原、澀谷,以及香港等以戶外廣告牌豎立遮擋營造出的紛雜錯綜的街道氣氛稱為“飄忽不定的第二次輪廓線”,并對后者的美學價值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由于特定的文化和歷史原因,西歐城市的傳統街道基本都由一次輪廓線組成,而亞洲的街道則多由二次輪廓線構成。
例如三峽廣場的兩條步行街:雙巷子商業(yè)步行街和風情步行街。兩條彼此相交的步行街在下沉廣場交匯,但風情街的人氣始終不如雙巷子步行街。除了D/H<1的街道尺度空間感受以外,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就是所謂的“第二次輪廓線”所帶來的亞洲街道美學效應。鱗次櫛比的商家燈箱廣告與招牌,形成的這種最具中國特色甚至亞洲特色的商業(yè)街模式,雖然擾亂了街道本身建筑的天際輪廓線,但卻起到了溝通建筑室內外環(huán)境的作用,將不明確的內部空間與清晰的外部空間協調統一,同時也起到對商業(yè)業(yè)態(tài)功能引導的作用。在三峽風情步行街上,街鋪明朗清晰,店面整潔干凈,有著非常明確的建筑天際線及凸顯地域文化的休閑小品設計,也有著通透的景觀視廊和樹下休息空間,與雙巷子步行街相比雖然更貼近歐洲的街道設計,但似乎并不十分符合亞洲使用者的生活習慣。
4.1 以人為本的街道
“街道”的詞義中,“道”的含義是進入城市的有明確方向與寬窄的路徑,其功能主要是交通。而“街”的概念中則包含了“活動”的意義,它是指道空間與建筑空間之間,各自向對方的領域延伸交的部分。人們在街上進行購物、表演、觀賞、休息、交流等社會活動,人們在街道上展示自己也觀察別人,因此,街的功能比道更為重要,街道的設計從一開始就應該是屬于人的而不是車行的街道。
4.2 創(chuàng)造人性而美麗的街道
在今天的居住區(qū)規(guī)劃或者商業(yè)區(qū)城市設計中,始終存在著車行優(yōu)先的規(guī)劃思想的誤導,占據了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間,剩余的空間又大多被無用的觀賞性綠地所覆蓋,不方便進入又造成了景觀視線的隔離,這些是道與建筑之間的空間無人停留,不僅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還使得人們需要的休憩空間普遍缺乏。公眾需要使用高質量的城市公共空間,城市的街道需要被更好地設計,需要城市建設者為創(chuàng)造人性而美麗的街道作出更大的努力。
[1] [日]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6.
[2] 姚 麗.談商業(yè)綜合體設計中的交通流線[J].山西建筑,2013,39(14):1-2.
AnalysisoncommercialpedestrianstreetdesignfromtheAestheticsofStreet
WANGYi-ting
(GeographyandTouriumCollege,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1331,China)
Through reading the streets components and design principle brought forward by Yoshinobu Ashihara inAestheticsofStreet, this paper analyzed, compared and researched in detail the three gorges square pedestrian street in Chongqing Pearls,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planning pointed out that to create human space and beautify street had great significance.
street, aesthetics, square, space
1009-6825(2014)33-0016-02
2014-09-17
王裔婷(1985- ),女,助教
TU984.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