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軍, 林 峻, 杜桂林, 李占武, 王廣君
(1.全國畜牧總站,北京 100125;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治蝗滅鼠指揮部辦公室,烏魯木齊 910001;3.新疆哈密地區(qū)蝗蟲鼠害預測預報防治站,哈密 839000;4.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1)
牧雞對草原蝗蟲防控能力與經(jīng)濟效益研究
洪 軍1, 林 峻2, 杜桂林1, 李占武3, 王廣君4*
(1.全國畜牧總站,北京 100125;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治蝗滅鼠指揮部辦公室,烏魯木齊 910001;3.新疆哈密地區(qū)蝗蟲鼠害預測預報防治站,哈密 839000;4.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1)
牧雞治蝗是控制草原蝗蟲的生物防治手段之一,但在實施過程中缺乏理論依據(jù)。本文在新疆哈密地區(qū),采用樣框法測定了不同時間、與防治中心點不同距離上蝗蟲種群密度及防治效果。結果表明,隨著放牧時間延長,草原蝗蟲種群數(shù)量呈現(xiàn)逐漸降低趨勢,控制效果逐漸增加,30 d后,防效都達90%以上。但是,距離雞舍的遠近不同,蝗蟲種群的變化趨勢存在差異;隨著距離的增加,蝗蟲種群數(shù)量隨時間延長而減少的趨勢逐漸變緩。綜合考慮防治效果和防治面積因素,1個放牧單元(1 600只牧雞)治蝗的最優(yōu)控制半徑為1.5 km,合理輪牧天數(shù)為15 d,蝗蟲的防治效果能達到85%以上。合理的牧雞技術能夠很好地控制蝗害的發(fā)生,獲得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這一研究為合理開展草原牧雞治蝗工作,提高對草原蝗蟲的防治效果提供了重要的數(shù)據(jù)支撐。
草原蝗蟲; 牧雞; 生物防治; 經(jīng)濟效益
蝗災是我國草原上主要的生物災害之一,與旱災、水災并稱為我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三大自然災害[1],嚴重威脅到天然草原保護和植被恢復,并給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造成一定的危害[2-3]。我國自1978年開始有計劃地組織開展草原蝗蟲防治工作,在長期的防治工作中逐步確立了“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技術路線。牧雞治蝗就是在長期工作實踐中探索出來的一項生物控制技術,最早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開始實施[4-5],此后其他省區(qū)陸續(xù)用于治蝗試驗并推廣應用[6-7]。
多年來,我國在牧雞治蝗的技術規(guī)范和治蝗效果上開展了大量的研究[8-11],但是關于每個放牧單元(一定數(shù)量的雞群)的合理控制范圍方面多集中在經(jīng)驗層面,缺乏科學試驗依據(jù),且控制范圍與多種因素相關,如地理條件、植被密度和高度、天氣條件等。因此,本試驗在新疆哈密草原典型蝗區(qū)開展了牧雞控制蝗害的研究,通過調(diào)查牧雞投入治蝗不同時間、不同控制距離上蝗蟲密度變化,系統(tǒng)研究牧雞治蝗效果隨時間變化趨勢和合理控制半徑,為合理開展牧雞治蝗工作,及其大面積推廣與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位于新疆哈密地區(qū)白石頭蝗害區(qū),東經(jīng)93.769°,北緯43.355°。試驗地面積約5萬hm2。試驗地地處天山東部主峰北麓,地形較為復雜,屬中山帶半陰半陽地形,山地、丘陵交錯分布,平均海拔2 300 m。年平均氣溫-0.1 ℃,≥10 ℃的活動積溫1 211 ℃,無霜期90 d左右,年降水量271 mm左右。草原類型為山地草甸草原,主要植被有紫羊茅(FestucarubraLinn.)、穗狀寒生羊茅[F.ovinasubsp.sphagnicola(B.Keller) Tzvel.]、漸狹早熟禾(PoaattenuataTrin.)、草地早熟禾(P.pratensisLinn.)、新疆針茅(StipasareptanaBecker)、鵝絨委陵菜(PotentillaanserinaLinn.)、腺毛委陵菜(P.longifoliaWilld.exSchlecht.)等,植被蓋度80%~90%。主要蝗蟲種類有西伯利亞蝗[Gomphocerussibiricus(Linnaeus)]、紅斑翅蝗[Oedipodaminiata(Pall.)]、中寬雛蝗[Chorthippusapricarius(Linnaeus)]、朱腿痂蝗[Bryodemagebleri(Fischer-Waldheim)]、寬須蟻蝗[Myrmeleotettixpalpalis(Zubowsky)]等。優(yōu)勢種為西伯利亞蝗,占蝗蟲種群的80%以上。每年5月中、下旬蝗蟲開始孵化出土,到6月初基本達到孵化盛期。
試驗區(qū)選取具備以下條件:(1)具備較為方便充足的水源,可解決牧雞治蝗工作所需的人、禽飲水問題。(2)屬蝗蟲常發(fā)、多發(fā)區(qū),根據(jù)歷年的調(diào)查預測,該區(qū)域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只是發(fā)生密度高低不同。(3)具有方便的交通、通信條件,以便組織實施防治工作。
1.2 雞種選擇
選擇善于奔跑,抗逆性強、生長發(fā)育較快的雜交品種麻花雞,經(jīng)過防疫、育雛并做好前期調(diào)訓后,在蝗蟲3齡盛期運至示范區(qū)開展防治。在長期的牧雞治蝗工作中通常認為1 500~2 000只雞為1個放牧單元較為合適,因此本試驗選用牧雞數(shù)量1 600只作為一個放牧單元,牧雞采用集中放牧治蝗形式。
1.3 放牧方法
在正常天氣情況下,雞群在清晨出牧,飽食蝗蟲后歸巢飲水,中午天熱時臨時禁牧休息,下午再次出牧,傍晚雞群歸巢飲水。雞群每天放牧捕蝗4~5次,夜間歸籠適量補飼。牧雞治蝗放牧地應選擇蝗蟲密度較低的區(qū)域。
1.4 試驗方法
2012年6月5-6日開展了防前密度調(diào)查,并對樣點位置進行標識。6月10日在試驗地投入牧雞,開展試驗調(diào)查。
以雞圈棚舍為中心,分別沿西北方向和東北方向依次取樣,各樣點間距離不小于500 m,共取10個樣點,并在各樣點設定樣點標識,即沿西北方向依次設置1、3、5、7、9號5個樣點,沿東北方向依次設置2、4、6、8、10號5個樣點。各樣點分別在牧雞防治前及防治后的第7、15、30天各調(diào)查1次。調(diào)查采用樣框法,每樣點3次重復,統(tǒng)計蝗蟲數(shù)量。
2.1 蝗蟲種群密度隨時間變化趨勢
調(diào)查結果表明,防治前樣地平均蟲口密度為34頭/m2。主要種群為西伯利亞蝗,齡期為2~3齡。隨著放牧時間延長,蝗蟲種群數(shù)量呈現(xiàn)逐漸下降趨勢,防治效果逐漸升高;但是隨著距雞舍距離不同,蝗蟲種群數(shù)量變化趨勢明顯不同。在離雞舍0.5 km范圍內(nèi),蝗蟲平均種群數(shù)量降低很快,7 d內(nèi)就由防前的50.5頭/m2,下降到1頭/m2,防效達到98.2 %。隨著與雞舍距離的增加,蝗蟲種群數(shù)量隨時間降低趨勢逐漸變緩(表1)。
表1 草原牧雞治蝗示范區(qū)蝗蟲密度及防效Table 1 The densities of grasshoppers and control effects of herding chicken at different time
2.2 蝗蟲種群密度及防效隨距離變化趨勢
結果表明,離雞舍距離越遠,防治效果呈現(xiàn)逐漸下降的趨勢。但是,隨放牧時間延長,防治效果呈升高趨勢(圖1)。第7天調(diào)查中樣點1~3處的蟲口密度明顯降低,降低到5頭/m2以下,但樣點4~10處的蟲口密度仍很高,未達到防治指標;第15天時樣點1~6處的蟲口密度均明顯下降,已達到防治指標,防治效果明顯,第30天時10個樣點區(qū)的蟲口密度均達到防治指標(表1)。但綜合考慮防治效果和防治面積,如果1個放牧單元每15 d轉場1次,其防治面積明顯高于30 d固定放牧防治面積。因此,確定15 d為1個合理輪牧期,合理控制半徑為1.5 km。
圖1 不同調(diào)查時間的防治效果隨距離的變化趨勢Fig.1 Variation trend of control effects with distance at different time
2.3 牧雞治蝗的經(jīng)濟效益
采用防治面積計算公式:
計算每個放牧單元的防治面積。
以60 d為一個的防治周期,每個放牧單元每15 d轉場1次,則1個防治期轉場4次,理論防治面積為:
=28.26 km2
=2 826 hm2
每個放牧單元有1 600只雞,平均每只雞1個放牧防治期理論上可防治1.77 hm2。由于實際防治受到天氣、轉場、牧雞狀態(tài)等因素的影響,牧雞實際防治時間約占防治期的70%,每只雞在按期轉場放牧條件下一個防治期(60 d)實際可防治1.24 hm2。如果采用藥劑防治,成本按 30元/hm2計算,每只牧雞在1個放牧防治期可節(jié)約防治費用37.2元。雞的飼養(yǎng)管理成本為20元/只(其中:雞苗5元/羽,育雛及補充飼料成本約10元,其他管理成本約5元),綜合各地情況,每羽雞出欄按平均40元計算,增收可達20元。增收節(jié)支合計可達57.2元。同時,按照每hm2草地減少鮮牧草損失450 kg,鮮草0.3元/kg計算,1只雞可減少牧草損失558 kg,減災損失約167.4元。綜合以上,每只雞增收節(jié)支減災的綜合效益可達220.6元,投入產(chǎn)出比達11.2∶1??梢姡侠砟岭u治蝗技術的推廣和利用,能夠顯現(xiàn)出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
近20多年來,由于人為活動、氣候干旱、牲畜的超載過牧,草地退化、沙化、鹽堿化的面積逐年擴大,有益野生動物和天敵昆蟲資源種群數(shù)量逐年減少,造成了草原蝗蟲暴發(fā)成災[12],因此有益天敵的研究、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牧雞治蝗是指將經(jīng)過孵化、育雛、防疫和調(diào)訓的雞,在草原蝗害發(fā)生季節(jié)有計劃地適時運至蝗害區(qū)牧放,引導雞群捕食蝗蟲,達到降低草原蝗蟲密度,防控蝗災的目的。1979年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率先開展牧雞治蝗的研究[4]。“七五”期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牧雞治蝗從點推廣到面,在13個地州30多個縣推廣面積達667萬hm2[6,13]。在新疆自治區(qū)的帶動下,各地紛紛開展牧雞治蝗試驗示范,治蝗增收效果明顯[7,14-15]。2003年起,農(nóng)業(yè)部開始推廣牧雞牧鴨治蝗。由于牧雞治蝗的減災增收雙贏效益,牧雞治蝗逐漸成為各地草原蟲害防治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2012年,農(nóng)業(yè)部組織開展了“百萬牧雞治蝗增收行動”,全年共投入牧雞289萬只,牧雞治蝗面積達到94.4萬hm2,減少牧草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到1.27億元,實現(xiàn)牧雞增收8065萬元。目前,全國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均在積極開展牧雞治蝗工作。
在牧雞治蝗工作實施過程中,主要是把雞苗發(fā)放給農(nóng)牧民,由農(nóng)牧民自己組織開展防治。由于農(nóng)牧民缺乏轉場設備,牧雞基本上是散養(yǎng)狀態(tài),并未實現(xiàn)完全意義的“放牧治蝗”,1只牧雞1個防治期實際防治面積只有0.33~0.67 hm2,大大影響了牧雞治蝗的實際效果。本研究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每羽雞在按期轉場放牧條件下一個防治期實際可控制蝗蟲面積1.24 hm2,比目前的實際控制面積高出約2~3倍。因此,牧雞治蝗的潛力巨大,但前提是必須實現(xiàn)合理“放牧”。在經(jīng)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農(nóng)牧民只需購買簡易帳篷或搭建一些臨時雞舍,便可實現(xiàn)牧雞近距離轉場,從而達到理想的控制范圍。本項研究為牧雞治蝗的合理化實施、提高治蝗效果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實施牧雞治蝗,不僅節(jié)約了防治經(jīng)費,減少了環(huán)境污染,同時還帶動了養(yǎng)禽業(yè)的發(fā)展,增加了農(nóng)牧民的收入,具有很高的經(jīng)濟、社會及生態(tài)效益,是草原蝗蟲防治工作中值得大力推廣的一項工作。但是牧雞治蝗只適用于中低密度蝗蟲發(fā)生區(qū),防治時間較長,見效慢。對于暴發(fā)性蝗蟲、高密度蝗區(qū),牧雞治蝗控制能力有限,仍然要采用藥物防治的方法控制蝗蟲。因此,必須根據(jù)各地蝗蟲發(fā)生的區(qū)域特點和為害程度,因地制宜地選擇防治方法。達到防治效果后,要及時轉場,避免長時間在同一地點放牧破壞植被。在牧雞過程中要做好防疫工作,防止疾病傳染蔓延造成損失。在推進牧雞治蝗工作時,要根據(jù)市場消費能力,確定適宜規(guī)模,避免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影響牧民治蝗的積極性。
本試驗只測定了非轉場情況下牧雞對蝗蟲的控制半徑和效果及單羽雞的經(jīng)濟效益,由于測定時間較短,沒有發(fā)現(xiàn)牧雞損失情況,要檢測整個牧雞單元在轉場情況下的經(jīng)濟效益,還需要監(jiān)測在轉場情況下可能造成的牧雞損失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等。此外,近年來綠僵菌等生物制劑控制蝗害越來越廣泛[16],如何將牧雞治蝗與綠僵菌等生物制劑有機結合,進一步提高對蝗蟲的防治效率值得深入研究。
[1]陳永林.蝗蟲和蝗災[J].生物學通報,1991(11):9-12.
[2]陳永林.認識草原蝗害[J].大自然探索,2003(12):20.
[3]陳永林.蝗蟲災害的特點、成因與生態(tài)學治理[J].生物學通報,2000,35(7):1-5.
[4]朱恩林.中國蝗蟲發(fā)生現(xiàn)狀與防治進展[C]∥北京昆蟲學會成立四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1990:152-153.
[5]哈文光.七五、八五草地治蟲滅鼠工作回顧[J].新疆畜牧業(yè),1995(S1):34-35.
[6]陳秀俠,馬貴森,于海清.草地牧雞治蝗[J].新農(nóng)業(yè),1991(4):41.
[7]陸元彪,周志剛,楊有忠,等.高寒草場牧雞治蝗試驗總結[J].青海草業(yè),1991,8(4):27-29.
[8]烏淑貞.草原牧雞治蝗技術[J].養(yǎng)殖技術顧問,2003(6):2-3.
[9]劉軍.高寒牧雞治蝗技術[J].農(nóng)村科技,2007(8):82.
[10]邵路,張冰,劉興義,等.天然草地牧雞應注意的問題[J].新疆畜牧業(yè),2007(S1):36-37.
[11]王曉紅.新疆草原鼠蟲害重點生物防治技術介紹[J]. 新疆畜牧業(yè),2011(9):59-60.
[12]郭元朝.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草原蝗蟲發(fā)生危害及其防治對策[J].內(nèi)蒙古草業(yè),2007, 19(3):30-33.
[13]俞家荷.雞群防治草原蝗蟲的效益觀察[J].中國草業(yè)科學,1988(4):38-40.
[14]孟慶臣,周城東,譚永恒,等.壩上草原牧雞治蝗的技術要點[J].河北畜牧獸醫(yī), 1995(1):23-32.
[15]侯豐.牧雞防治草地蝗蟲技術與效果研究[J].中國草地,1997(4):40-42.
[16]曾永軍.草原蝗蟲的生物防治[J].農(nóng)村科技,2008(7):46-47.
Effectsandeconomicbenefitsofherdingchickenforcontrolofgrasshoppersongrassland
Hong Jun1, Lin Jun2, Du Guilin1, Li Zhanwu3, Wang Guangjun4
(1.NationalAnimalHusbandryServiceStation,Beijing100125,China; 2.LocustandRodentControlHeaderquartersof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Urumqi910001,China;3.XinjiangHamiLocustandRodentPredictionandForecastStation,Hami839000,China;4.StateKeyLaboratoryforBiologyofPlantDiseasesandInsectPests,InstituteofPlantProtection,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Herding chicke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iological agents for controlling grasshoppers, but there is lack of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data for its application. In this paper, we teste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locusts at different time and different distance from the chicken house at Hami, Xingjiang,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s and economic benefi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nsity of locust de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 control effect increased with time prolonging. After 30 days, the control effect exceeded 90%. While the variation trend of locust population density was different at different distance. With the distance increasing from chicken house, the variation trend of locust density decreasing with time extension became gentle gradually. With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the control effect and control area, the effective distance of 1, 600 hens for controlling grasshoppers was 1.5 kilometers, the reasonable herding time at one place was 15 days, and the control effects could reach 85%. Reasonable method of herding chicken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grasshoppers and gain better economic benefits.
grasshopper; herding chicken; biological control; economic benefits
2014-03-10
:2014-06-28
公益性行業(yè)(農(nóng)業(yè))科研專項(201003079)
S 476.4
:B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4.06.036
* 通信作者 E-mail: gjwang@ippcaa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