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玲
績效評價就是運用一定的評價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準,對政府部門為實現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安排預算的執(zhí)行結果進行的綜合性評價。當前做好績效評價工作對于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政府效能尤為重要。
一、編制績效評價方案
首先要確定評價對象,使用財政專項資金的部門、單位和項目都要列為績效評價對象。評價對象確定以后,就要開始收集基礎資料和數據。需要準備的基礎資料包括項目申報文本、績效目標申報表、項目計劃書、實施完成后的驗收報告、項目單位和財政部門的財務資料、項目有關的管理制度和辦法等。評價方案包含的主要內容有評價對象、評價目的、評價依據(標準)、評價指標、三四級評價指標基本分值、擬用評價方法、需要準備的各種評價資料、評價項目負責人、評價工作人員、工作時間安排等。
二、確定績效評價方法
績效評價主要采取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以定量考核為主。定量考核就是采集項目績效執(zhí)行結果等基本數據,通過計算評價指標分值,根據指標計分要求,給出相應的評價分值。定量考核對項目實施績效水平描述,可用準確的數值來表示,比較客觀,也很直接,便于不同項目橫向、縱向比較。
定性考核就是通過綜合分析影響項目執(zhí)行效果的各種因素,確定不同因素對結果的影響程度,給出文字性評價結論,依據事先確定的評分標準,把這種文字性的定性結論轉化為量化的評價分值。定性考核一般是無法或是不能準確取得項目考核內容的數量值,難以直觀判斷項目實施效果時,可事先根據影響因素設定幾種可能的文字性定性結果,對不同結果確定不同分值。經統(tǒng)計分析,項目實施達到哪種結果,就給予相應分值。
三、設計績效評價指標
績效評價指標是判定項目績效水平的工具,通過查看哪些指標得分較低,便于發(fā)現是哪一個環(huán)節(jié)有管理漏洞或問題,因此,績效評價應用廣泛,已從微觀實體廣泛用于宏觀管理領域及政府管理、目標考評、達標等,評價指標體系框架見下表:
一 級 指 標(5個) 二 級 指 標(22個)
目標完成類3項 目標完成率;目標完成質量;項目進度完成情況
效益類3項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
組織管理水平類3項 項目目標明確度;管理的有效性;項目保障條件
財務管理類9項 財政資金到位率;配套自籌資金到位率;單位費用成本;資金到位及時性;財政投入乘數;資金使用率;項目支出節(jié)支率;支出的合規(guī)性;會計信息質量
資產配置與使用類4項 資產管理水平;固定資產交付率;固定資產使用率;固定資產完好率
根據績效評價的目的和目標,按照不同性質、類別的項目支出把二級指標分為主要指標和相關指標進行選擇。規(guī)定主要指標的分值占總分值的80%左右,相關指標20%左右。一般而言,目標完成類和效益類指標是主要指標,組織管理類、財務管理類和資產配置與使用類是相關指標。根據實際情況,在二級指標下,有針對性設置三級評價指標,全面衡量項目支出績效水平。三級指標確定以后,需要區(qū)分不同指標考核內容的重要程度賦予相應的分值,重要的考核內容占分相對較多。三級指標的合計分值不能突破所屬的二級指標分值,三級分值分配要有依據。
四、出具績效評價結果
1.計算評價指標。依據確定的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參照各指標權重,根據現場獲取的數據,通過綜合計算得出評價指標結果,給出各指標評價分值。
2.劃分評價等級。評價指標計算出來,評價總分確定后,既可知道項目評價結果。一般而言,績效評價結果以評價得分為依據,共分四級,分別是:優(yōu)(90分以上,含90分),良(80~89分,含80分),一般(70~79分,含70分),差(70分以下)。根據項目的評價指標總體得分,參照評價結果等級劃分標準,客觀確定項目初步評價結果。
3.撰寫評價報告。評價報告是對項目整體評價工作的書面總結和反映。由于人們對圖表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要強于對文字的感官,為了能對評價情況有個直觀的印象,在績效評價報告結果的分析中要采取使用圖表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簡潔直觀反映評價項目情況和評價結果。在給出評價結果的同時,還要分析梳理管理漏洞,提出改進管理的建議和措施。
績效評價就是運用一定的評價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準,對政府部門為實現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安排預算的執(zhí)行結果進行的綜合性評價。當前做好績效評價工作對于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政府效能尤為重要。
一、編制績效評價方案
首先要確定評價對象,使用財政專項資金的部門、單位和項目都要列為績效評價對象。評價對象確定以后,就要開始收集基礎資料和數據。需要準備的基礎資料包括項目申報文本、績效目標申報表、項目計劃書、實施完成后的驗收報告、項目單位和財政部門的財務資料、項目有關的管理制度和辦法等。評價方案包含的主要內容有評價對象、評價目的、評價依據(標準)、評價指標、三四級評價指標基本分值、擬用評價方法、需要準備的各種評價資料、評價項目負責人、評價工作人員、工作時間安排等。
二、確定績效評價方法
績效評價主要采取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以定量考核為主。定量考核就是采集項目績效執(zhí)行結果等基本數據,通過計算評價指標分值,根據指標計分要求,給出相應的評價分值。定量考核對項目實施績效水平描述,可用準確的數值來表示,比較客觀,也很直接,便于不同項目橫向、縱向比較。
定性考核就是通過綜合分析影響項目執(zhí)行效果的各種因素,確定不同因素對結果的影響程度,給出文字性評價結論,依據事先確定的評分標準,把這種文字性的定性結論轉化為量化的評價分值。定性考核一般是無法或是不能準確取得項目考核內容的數量值,難以直觀判斷項目實施效果時,可事先根據影響因素設定幾種可能的文字性定性結果,對不同結果確定不同分值。經統(tǒng)計分析,項目實施達到哪種結果,就給予相應分值。
三、設計績效評價指標
績效評價指標是判定項目績效水平的工具,通過查看哪些指標得分較低,便于發(fā)現是哪一個環(huán)節(jié)有管理漏洞或問題,因此,績效評價應用廣泛,已從微觀實體廣泛用于宏觀管理領域及政府管理、目標考評、達標等,評價指標體系框架見下表:
一 級 指 標(5個) 二 級 指 標(22個)
目標完成類3項 目標完成率;目標完成質量;項目進度完成情況
效益類3項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
組織管理水平類3項 項目目標明確度;管理的有效性;項目保障條件
財務管理類9項 財政資金到位率;配套自籌資金到位率;單位費用成本;資金到位及時性;財政投入乘數;資金使用率;項目支出節(jié)支率;支出的合規(guī)性;會計信息質量
資產配置與使用類4項 資產管理水平;固定資產交付率;固定資產使用率;固定資產完好率
根據績效評價的目的和目標,按照不同性質、類別的項目支出把二級指標分為主要指標和相關指標進行選擇。規(guī)定主要指標的分值占總分值的80%左右,相關指標20%左右。一般而言,目標完成類和效益類指標是主要指標,組織管理類、財務管理類和資產配置與使用類是相關指標。根據實際情況,在二級指標下,有針對性設置三級評價指標,全面衡量項目支出績效水平。三級指標確定以后,需要區(qū)分不同指標考核內容的重要程度賦予相應的分值,重要的考核內容占分相對較多。三級指標的合計分值不能突破所屬的二級指標分值,三級分值分配要有依據。
四、出具績效評價結果
1.計算評價指標。依據確定的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參照各指標權重,根據現場獲取的數據,通過綜合計算得出評價指標結果,給出各指標評價分值。
2.劃分評價等級。評價指標計算出來,評價總分確定后,既可知道項目評價結果。一般而言,績效評價結果以評價得分為依據,共分四級,分別是:優(yōu)(90分以上,含90分),良(80~89分,含80分),一般(70~79分,含70分),差(70分以下)。根據項目的評價指標總體得分,參照評價結果等級劃分標準,客觀確定項目初步評價結果。
3.撰寫評價報告。評價報告是對項目整體評價工作的書面總結和反映。由于人們對圖表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要強于對文字的感官,為了能對評價情況有個直觀的印象,在績效評價報告結果的分析中要采取使用圖表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簡潔直觀反映評價項目情況和評價結果。在給出評價結果的同時,還要分析梳理管理漏洞,提出改進管理的建議和措施。
績效評價就是運用一定的評價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準,對政府部門為實現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安排預算的執(zhí)行結果進行的綜合性評價。當前做好績效評價工作對于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政府效能尤為重要。
一、編制績效評價方案
首先要確定評價對象,使用財政專項資金的部門、單位和項目都要列為績效評價對象。評價對象確定以后,就要開始收集基礎資料和數據。需要準備的基礎資料包括項目申報文本、績效目標申報表、項目計劃書、實施完成后的驗收報告、項目單位和財政部門的財務資料、項目有關的管理制度和辦法等。評價方案包含的主要內容有評價對象、評價目的、評價依據(標準)、評價指標、三四級評價指標基本分值、擬用評價方法、需要準備的各種評價資料、評價項目負責人、評價工作人員、工作時間安排等。
二、確定績效評價方法
績效評價主要采取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以定量考核為主。定量考核就是采集項目績效執(zhí)行結果等基本數據,通過計算評價指標分值,根據指標計分要求,給出相應的評價分值。定量考核對項目實施績效水平描述,可用準確的數值來表示,比較客觀,也很直接,便于不同項目橫向、縱向比較。
定性考核就是通過綜合分析影響項目執(zhí)行效果的各種因素,確定不同因素對結果的影響程度,給出文字性評價結論,依據事先確定的評分標準,把這種文字性的定性結論轉化為量化的評價分值。定性考核一般是無法或是不能準確取得項目考核內容的數量值,難以直觀判斷項目實施效果時,可事先根據影響因素設定幾種可能的文字性定性結果,對不同結果確定不同分值。經統(tǒng)計分析,項目實施達到哪種結果,就給予相應分值。
三、設計績效評價指標
績效評價指標是判定項目績效水平的工具,通過查看哪些指標得分較低,便于發(fā)現是哪一個環(huán)節(jié)有管理漏洞或問題,因此,績效評價應用廣泛,已從微觀實體廣泛用于宏觀管理領域及政府管理、目標考評、達標等,評價指標體系框架見下表:
一 級 指 標(5個) 二 級 指 標(22個)
目標完成類3項 目標完成率;目標完成質量;項目進度完成情況
效益類3項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
組織管理水平類3項 項目目標明確度;管理的有效性;項目保障條件
財務管理類9項 財政資金到位率;配套自籌資金到位率;單位費用成本;資金到位及時性;財政投入乘數;資金使用率;項目支出節(jié)支率;支出的合規(guī)性;會計信息質量
資產配置與使用類4項 資產管理水平;固定資產交付率;固定資產使用率;固定資產完好率
根據績效評價的目的和目標,按照不同性質、類別的項目支出把二級指標分為主要指標和相關指標進行選擇。規(guī)定主要指標的分值占總分值的80%左右,相關指標20%左右。一般而言,目標完成類和效益類指標是主要指標,組織管理類、財務管理類和資產配置與使用類是相關指標。根據實際情況,在二級指標下,有針對性設置三級評價指標,全面衡量項目支出績效水平。三級指標確定以后,需要區(qū)分不同指標考核內容的重要程度賦予相應的分值,重要的考核內容占分相對較多。三級指標的合計分值不能突破所屬的二級指標分值,三級分值分配要有依據。
四、出具績效評價結果
1.計算評價指標。依據確定的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參照各指標權重,根據現場獲取的數據,通過綜合計算得出評價指標結果,給出各指標評價分值。
2.劃分評價等級。評價指標計算出來,評價總分確定后,既可知道項目評價結果。一般而言,績效評價結果以評價得分為依據,共分四級,分別是:優(yōu)(90分以上,含90分),良(80~89分,含80分),一般(70~79分,含70分),差(70分以下)。根據項目的評價指標總體得分,參照評價結果等級劃分標準,客觀確定項目初步評價結果。
3.撰寫評價報告。評價報告是對項目整體評價工作的書面總結和反映。由于人們對圖表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要強于對文字的感官,為了能對評價情況有個直觀的印象,在績效評價報告結果的分析中要采取使用圖表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簡潔直觀反映評價項目情況和評價結果。在給出評價結果的同時,還要分析梳理管理漏洞,提出改進管理的建議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