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劍飛
摘要: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現(xiàn)在看來它們從時間到空間都很陌生,這給學生帶來了學習上的難度:從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來看,他們對歷史的興趣要比對卡通片的興趣淡得多,加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上課時往往去掉了許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內(nèi)容,因而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興趣中圖分類號:633.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0-0205-01在新課程實施以前的中學歷史教學任務,是以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而新理念下歷史課教學的主要目標和功能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因此,新課程要求教師一定要改變舊的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轉化教學行為,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即強調(diào)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轉變學習觀念,成為學習的主人。
1.學習觀念就是學習方式的變革
要著眼于學生的終生發(fā)展,由傳統(tǒng)的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變?yōu)閷W生的主動學習,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提升。而要做到這些要求,關鍵是教師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轉變。當然,新課程改革,并不是就要徹底的否定傳統(tǒng)教學——中國數(shù)千年以孔子為代表的教育教學思想仍是我們要繼承的瑰寶,應試教育中的有意義接受式學習也因其合理的成分而受到西方教育學家的重視,再加上考試評價機制的變化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新課程改革應是對傳統(tǒng)教育繼承基礎上的更新和補充,而不應該是徹底否定應試教育的走極端的"花架子"、形式主義。 在對新課改理念的深入學習體會下,我一方面不斷研究學習《歷史課標》與教學大綱,一方面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的開拓創(chuàng)新,大膽嘗試和探索。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現(xiàn)就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心得和體會談出來供同行討論
2.觀看影象資料
形象生動的情節(jié)必將加深你對事件的印象,為了讓學生了解特定歷史情況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發(fā)展走向,我多次帶學生觀看有重大影響的影片,如反映中國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影片《鴉片戰(zhàn)爭》,反映五四愛國運動的影片,《我的一九一九》,反映二戰(zhàn)時期蘇德戰(zhàn)場的影片《世紀的悲劇》等,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現(xiàn)了當時的歷史風貌,劇中人物個性鮮明,愛憎分明,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的教育貫穿其中,通過讓學生觀看,可以加深他們對課本的了解與理解,同時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復雜的電影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們學習用辯證的觀點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
3.采用靈活的教學模式
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較小學階段從年齡上要大一些,但是他們的自制力和學習的主動性還是相對欠缺的。針對這樣的學生實際,我們歷史教師就要摒棄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常用的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課堂下聽那樣單一的模式,那很容易使學生們產(chǎn)生厭倦感,進而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展開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如注意教材中一些旁注的閱讀,增加課堂容量同時也能根據(jù)學生們的好奇心重的心理特征來提升他們的興趣,同時也能豐富他們的歷史知識。另外,要充分利用歷史地圖的作用,在歷史學科的教材中,地圖冊是必配的資料,它有時能夠非常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一些知識,特別是針對教材中表述相對抽象,而學生就現(xiàn)有知識無法解決的問題,合理地使用歷史地圖冊可以降低知識的難度,豐富學生的知識。
另外,我們要善于使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雖相對簡單,但是對于歷史知識相對匱乏的初中生們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新課改的歷史教學不僅是使學生記住知識,而是真正地理解知識,進而才能應用所學知識。但是相對較難的一些歷史,學生在理解上是有障礙的,這就需要我們充分使用多媒體資源。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應用,不僅能夠向學生展示文字,也能展示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資料,這樣學生一方面對于知識的講解會更詳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識的難度,另一方面感官上的直接刺激會給學生的印象更深刻一些,也不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和疲憊。
4.構建知識體系,提升對整體知識的理解
初中歷史的每一個單元,是一個整體,在一個單元結束后,師生共同構筑歷史知識結構體系,強化歷史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揭示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guī)律,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維能力。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用如下表格作一總結: 這樣,學生容易理解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從而認識到落后就會挨打,只有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歷史知識整體性的學習是系統(tǒng)的,有條理,有重點的學習,既便于知識的儲存,又便于知識的提取,能夠有效地保證歷史學習的質(zhì)量,提高歷史學習效果。同時,把握結構,梳理線索,提取系統(tǒng)知識要點,歸納歷史認識的過程,也是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理解、分析、歸納和綜合概括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有利于把能力培養(yǎng)落到實處。
5.加強理論修養(yǎng),強化論從史出的能力
中學歷史教材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編寫的,對歷史的認識貫穿了辯證法的、歷史的、唯物的觀點,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諸如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人類社會在矛盾中前進,矛盾形成歷史運動;歷史上的發(fā)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tǒng)一,是前進性與曲折性,上升性和反復性的統(tǒng)一,呈螺旋式上升運動;一切歷史發(fā)展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處于支配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順應而不能改變歷史發(fā)展趨勢,更不能主宰歷史。
總之,每一個學生都渴望成功和肯定,但是篩選式、填鴨式的教育卻易于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對學習越來越缺乏熱情,直至厭學。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落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師要學會關愛學生、寬容學生、尊重和認同學生;教師的評價要更加關注每一個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品德上的閃光點。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該智力開發(fā)和學習能力培養(yǎng)雙管齊抓,把學生培養(yǎng)成智力和能力俱佳的人,讓我們的教育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