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玉紅
(云南南方地勘工程總公司,云南 大理 671000)
礦區(qū)大地構造位于揚子古大陸板塊康滇斷塊康定雜巖體北側。其北西鄰松潘—甘孜造山帶之金湯弧形逆沖疊置巖片;南接康滇斷塊中部的石棉巖塊和冕寧巖塊;南北為寶興推覆疊置巖片。區(qū)內構造復雜,褶皺、斷裂十分發(fā)育,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強烈。區(qū)內出露震旦系康定群、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金礦化產于元古界第四期花崗巖體(γ2(4))的構造破碎帶中(圖1)。是大渡河重要成礦帶的組成部分和著名的貴金屬礦產地集中區(qū)。
礦區(qū)發(fā)育一組近南北向中等傾斜的脆—韌性剪切應變帶,其內破碎帶發(fā)育,沿破碎帶充填北北東向的含金石英脈。初步發(fā)現(xiàn)含金石英脈有三條(KHT1、KHT2、KHT3),相互大致平行產出。其頂、底板巖性均為混合花崗閃長巖和淺灰綠色閃長巖。各礦脈產狀基本穩(wěn)定,走向90°~120°,傾向北北西,傾角35°~60°,傾角變化較大。
KHT1:控制礦體走向長540m,延深320m,脈體連續(xù)性較好,但厚度較薄,石英脈厚度0.10m~1.50m,一般大于0.40m。金礦在石英脈中呈小透鏡狀、囊狀、扁豆狀產出,礦體產出部位規(guī)律性不明顯。金礦脈厚0.05m~1.50m、一般較薄,Au品位1.02g/t~11.80g/t,平均品位1.83g/t。
KHT2:控制礦體走向長520m,斜深50m~250m。金礦在石英脈中呈小透鏡狀、囊狀、扁豆狀產出,礦體產出部位規(guī)律性不明顯。金礦脈厚0.10m~1.80m,厚度變化較大,Au品位1.05g/t~183.00g/t,平均品位6.16g/t。
KHT3:控制礦體走向長600m,斜深30m~50m。金礦體在石英脈中呈小透鏡狀、囊狀、扁豆狀產出。金礦脈厚0.10m~0.60m,Au品位0.35g/t~13.26g/t,平均品位2.18g/t。
圖1 康定貴臺子金礦地質略圖
圖2 康定貴臺子金礦含金石英產出形態(tài)示意圖
礦石自然類型以氧化礦和混合礦為主,地表及淺深部為氧化礦和混合礦。氧化帶深度一般50m~100m,局部裂隙發(fā)育地段大于100m。地表及淺部以蜂窩狀礦石為主。礦脈產于構造片巖中(圖2),圍巖為蝕變花崗巖和絹英巖??氐V構造為巖體內部的近南北向剪切帶當剪切帶規(guī)模較小,破碎帶窄,蝕變帶寬度小,其礦化強度也較弱,礦體規(guī)模也不大。而局部構造破碎帶膨大,礦體厚度也增大。
礦石工業(yè)類型以黃鐵礦金—石英脈型為主,其次有金—褐鐵礦礦石、金—混合花崗巖型礦石。礦床類型屬石英脈型。礦床有益元素除金外,伴生有益元素主要為硫、鐵。有害元素砷、汞、鎘等。
區(qū)內變質作用有區(qū)域動力熱流變質和構造動力變質。熱液蝕變有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鐵白云石化和較少見方解石化。
在貴臺子金礦床采集2件巖石樣品,對其主量元素、稀土元素、金等微量元素,進行了化學分析,樣品 Gtz1、Gtz2巖性分別為花崗閃長巖和蝕變花崗閃長巖。
貴臺子金礦巖礦石化學成分及金含量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貴臺子金礦床巖礦石化學成分(ω%)
注:含量單位Au為g/t、其它元素單位為ω%;Gtz1/Gtz2為兩樣品元素含量比值。
貴臺子金礦區(qū)容礦圍巖花崗巖較其它蝕變巖富Na、Mn、Ca、Mg、Fe、P、Ti,而相對貧K、Al,對堿金屬而言蝕變巖相對原巖更富K,而明顯貧Na。
貴臺子金礦圍巖花崗巖中金的含量為2.20g/t,高于金在同類巖石中的含量(0.48 g/t,鄢明才等,1997)。而蝕變花崗巖中金的含量為111.4 g/t,其含量顯著高于原巖,且高達50倍。
貴臺子金礦巖石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參數(shù)分別如表2所示,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配分曲線如圖3所示。
表2 貴臺子金礦床巖石稀土元素含量(×10-6)
圖3 康定貴臺子金礦巖石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配分曲線
容礦圍巖花崗巖的稀土總量(ΣREE)為153.8×10-6。(REE)NSlope 為20.5,δEu 為0.73,δCe 為0.91,這表明稀土元素配分曲線總體以顯著右傾和弱負銪異常為特征(圖3)。這與康定雜巖中花崗巖的顯著右傾和無鈰、銪異常存在差異,即稀土配分曲線總體形態(tài)均為顯著右傾,但貴臺子礦區(qū)花崗巖存在有弱的負銪異常,而區(qū)域花崗巖卻無異常。
蝕變花崗巖的稀土總量(ΣREE)為146.1×10-6,與原巖含量相近。(REE)NSlope 為27.8,δEu 為0.52,δCe 為0.90,這表明稀土元素配分曲線總體仍以顯著右傾和弱負銪異常為特征,但相對于原巖右傾趨勢和弱負銪異常更加明顯。由于蝕變花崗巖總體繼承了原巖的特征,因此原巖與蝕變巖二者在稀土元素配分曲線上總體相似,蝕變巖中的更弱負銪異常表明成礦流體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將具有更顯著的右傾和負銪異常特征。
本文對1號坑道穿脈中中的黃鐵礦樣品測定硫同位素測試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貴臺子金礦區(qū)硫同位素
貴臺子金礦床浸染狀礦石蝕變花崗閃長巖中硫化物δ34S 值變化范圍為3.0‰~3.9‰,均值為3.5‰,這與幔源硫(0±3‰)的值相接近。又由于島弧火山巖δ34S 值變化范圍為-0.2‰~20.7‰,花崗質巖石的δ34S 值變化在-10‰~15‰之間,故火山弧花崗巖的δ34S 值完全有可能在3.5‰左右,依據表1中Gtz1 的化學分析數(shù)據,采用3.5‰又與平均大陸地殼的δ34S(7.0‰)相接近。因此貴臺子金礦床的硫源應來自于深部巖漿流體。
其礦體物質來源為深部巖漿流體,區(qū)內巖漿巖除前震旦紀大規(guī)模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巖噴發(fā)外,澄江期后巖漿活動,僅有花崗巖、變輝綠巖脈和極少細晶巖。
本區(qū)在前震旦紀,大量酸性—基性火山噴發(fā),形成了前震旦系康定群火山沉積建造,后經高溫熱流動力變質形成含金變質巖系。澄江期以來川滇古南北向構造帶長期隆起抬升,控制了礦床賦礦地層上震旦統(tǒng)以及古生界的沉積。而在川滇古南北向構造體系發(fā)展的晚期,形成南北向陸緣斷陷盆地,又控制了上三疊統(tǒng)的沉積。由于康定群含金變質巖系長期隆起剝蝕,為之后的沉積提供了充足的金物質來源,印支晚期至燕山期構造活動,在本區(qū)使先成的南北向斷裂重新復活,造成礦源層深埋地下,并遭到斷陷區(qū)域變質作用,同時伴隨有基性巖漿活動。進入喜馬拉雅期后,富含K+、Na+、Cl-、F-等離子等流體沿斷裂帶上升,使折多山花崗巖發(fā)生邊緣混合巖化,并使本區(qū)地熱流值增高,促進了地下循環(huán)水、變質水、巖漿水混合而形成多來源的含礦熱水溶液。這些熱流體使礦源層中金及其它成礦物質的活化淋出,形成含有金的氟.氯、硫等的各種絡合物的成礦熱液。成礦熱液首先進入區(qū)域大斷裂,然后沿分支斷裂進入次級的斷裂、順層破碎帶和層間共軛X 裂隙等容礦空間成礦,形成復雜的脈狀礦體。成礦模式為:在康定雜巖金高背景值的基礎上,通過中—新生代以來的構造—熱事件的作用,金元素再次活化和遷移.在有利部位重新就位,形成工業(yè)礦體。
參 考 文 獻
[1]四川省地礦局. 1/20萬 寶興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M].1976.
[2]四川省地質礦產局.四川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3]鄧軍、孫忠實、楊立強等.成礦流體運動系統(tǒng)與金質來源和富集機制討論[J].地質科技情報,2000,19(1):41~45.
[4]鄧軍、高幫飛、王慶飛等.成礦流體系統(tǒng)的形成與演化[J].地質科技情報,2005,24(1):49~54.
[5]陳智梁.康定大渡河兩岸主要金礦區(qū)礦田構造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