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鋼
1983年
摩托羅拉推出世界第一部手機
1973年4月3日摩托羅拉的總設計師馬丁.庫伯用研發(fā)的手機給競爭對手貝爾實驗室打了一個電話,這一天被定為手機的生日。1983年摩托羅拉推出了世界第一部便攜式手機,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大哥大”的雛形。
2000年
世界第一款內置攝像頭手機
世界上第一款內置攝像頭的手機來自日本,是夏普公司在2000年推出的一款J-SH04,內置10萬像素及256色屏幕,由于日本通信市場的封閉性,這款手機并未造成巨大反響。
2002年
中國市場第一款拍照手機
第一代拍照手機諾基亞7650在世界范圍內銷售,2.1英寸屏幕、104MHz處理器、30萬像素攝像頭的配置今天看來實在太低,但此款手機卻是中國市場面世的第一款拍照手機。
2005 年
離相機越來越近
索尼愛立信K750i擁有200萬像素感光元件,并首次集成了自動調焦系統與氙氣閃光燈,而同時期諾基亞推出了可以實現3倍光學變焦的N90,這讓手機越來越接近相機。
2010年
智能拍攝
之前的手機拍照功能僅僅在于像素等硬件方面的提升,而到了iPhone4時,拍照已經從簡單的按下快門朝著可以實現不同效果的攝影App發(fā)展。
2012年
“趕超”相機
手機戰(zhàn)勝廉價便攜一體機市場似乎已成定局,但是諾基亞并不滿足,2012年諾基亞推出808 PureView,4100萬像素感光元件、卡爾·蔡司鏡頭、1080p全高清攝像,雖然此機成為諾基亞開發(fā)的最后一款Symbian系統手機,但是它卻在手機攝影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2013年
跨界之爭
手機對于相機的侵蝕愈演愈烈,更多的手機廠商開始打著手機攝影的算盤,三星Galaxy S4 Zoom可以說是敢于吃螃蟹的人,此機第一次將安卓智能手機與相機進行結合,實現了移動終端的完美整合。
2013年
仍然是業(yè)內王者
2013年推出的iPhone5s并不出眾,800像素背照式CMOS,f/2.2光圈,ISO上限約為3200,沒有光學防抖但配合iOS7,長按快門鍵就能進行10幅/秒連拍,再加上全新的雙色雙LED閃光燈讓閃光拍攝的色溫更加舒服自然。此外,蘋果為其加入的120幀高速視頻功能,也增加了手機攝像的樂趣。
2013年
4K視頻到來
中興旗下的Nubia手機品牌一向以大膽的手機拍攝功能著稱,而這一回,其Z5S也的確再次令人耳目一新。不僅實現了與iPhone5s一樣的120幀/秒高速視頻拍攝,還具備了目前業(yè)內最高的4K超高清視頻拍攝能力。
2014年
智能5000萬像素
OPPO Find7手機采用最新的索尼第二代堆棧式1300萬像素感光元件,軟硬件結合的圖形處理方案使得手機拍照具備了超高信噪比和超強圖形計算能力,最終實現了超出預想的5000萬像素的清晰影像。
手機作為智能便攜終端擁有的功能正在變得日益強大。當看到社會各界人士包括眾多職業(yè)攝影人都在用手機進行攝影活動的時候,我們不禁感慨公民攝影時代的到來,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人類攝影史上的種種巨變。
手機作為攝影器材最為吸引人們的地方,可能就是它的便捷。這種便捷性,體現在攜帶過程、拍攝過程、編輯過程、傳播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對于追求圖像銳利、色彩、層次及追求德國鏡頭特有的空氣透視感覺的專業(yè)人士來說,手機可能是太玩具了,但是對于更多的人來說,今天手機鏡頭拍攝的影像質量足以滿足他們記錄日常生活場景,記錄自身生活經歷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手機的通訊功能成為手機影像信息傳播與分享的技術平臺,它把影像信息的拍攝與傳播和諧地集成在一個平臺之上。今天,人們可以在手機這個小小的多功能信息平臺上,將獲取信息、編輯信息、傳播信息、分享信息順暢地融合為一個工作過程乃至就是一個娛樂過程。手機已經極大地降低了影像信息創(chuàng)造與傳播的技術門檻,專業(yè)攝影與大眾攝影的邊界就在手機這個移動智能信息終端上開始模糊,開始隱沒,廣大公眾由此被賦予超越時空局限的影像信息的記錄權、創(chuàng)造權、傳播權和經營權。在人類的攝影史上,一個因網絡數字技術引發(fā)巨變,正在突破著傳統攝影的外延與內涵,把更大的自由給予影像信息的記錄者和傳播者。
今天,影響信息傳播模式改變的三大技術已經日益清晰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一是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它拓展著信息傳播的自由時空,使得人類之間的信息交流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得以實現。今天使用手機上網的人已經達到5億,整個網絡信息傳播的物理通道已經發(fā)生了本質性的更移。
二是智能便攜的發(fā)展,它提供了網絡信息技術多元社會應用的個人平臺。人的多元社會需求就在這個小小的智能終端上得到延伸和滿足,中國智能手機的社會滲透率位于世界前列,中國人手中持有的智能終端占到了全球智能終端總量的1/4。已經嶄露頭角的諸如谷歌眼鏡這類可穿戴設備將進一步改變信息采集和信息傳播的終端形態(tài)。
三是大數據為基礎的云計算服務的發(fā)展,它極大推進著人類的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服務共享,在滿足多元社會需求的同時,提升生命運行的質量,提高社會的運行的效率。
這三大技術已經改變了整個人類信息交流的形態(tài)和模式,進而使得公共信息提供、社會關系的經營乃至社會結構演進方式都因此發(fā)生著重大的改變。
攝影,這一信息傳播形態(tài)在這三大技術的推動之下,也醞釀著發(fā)生種種變革的無限可能。
今天,我們最為直接感受到的是攝影器材的超越傳統設計邊界的創(chuàng)新,無線通訊功能、地理定位功能、圖像編輯功能、社交分享功能、包括動態(tài)影像的采編功能,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攝影器材之中。endprint
隨之而來的是人在攝影活動中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改變。影像信息的記錄采集、編輯發(fā)布正在突破時空局限,向著接近人的本能感受與多元需求的方向演進。當攝影的專權開始分解于人民大眾的手中,開始滲透于日常生活各個領域、各個時段之際,人類就開始贏得了真正的影像信息創(chuàng)造和影像信息分享的自由。
今天,網絡數字技術正在改變著信息的采集、合成、傳播和經營的各環(huán)節(jié)運行方式,把人類歷史上不同媒體形態(tài)的獨立演進過程統一為更加豐富和更加有序的過程。
媒介融合在的大趨勢已經日益清晰地呈現出來。
今天我們感受到的媒介融合,是網絡數字技術推進的信息傳播的技術手段、功能結構和形態(tài)模式的界限改變及能量交換。迄今為止我們視力所及看到的媒介融合的特征至少表現在:
1.多媒體信息在同一平臺上的能量互補
信息的采集、合成和播發(fā)呈現出技術融合的趨向,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動畫等各種信息已經日益和諧地集成于一個平臺上。當多媒體信息形態(tài)在一個傳播平臺上運行的時候,信息間的能量互補就使得信息傳播的效率在提高。
2.各類媒體之間的信息能量交換
今天的公眾已經被多元媒體覆蓋,由于信息需求的差異,公眾對不同種類的媒體有著不同程度的依賴,報刊、電視、廣播、網絡、手機可能同時被一個人同時使用,個體受眾往往處在與多元媒體的相互依存關系之中。
現有媒體的運行方式已經受到數字技術的沖擊并開始引發(fā)一系列改造,這種變革趨勢正在加劇。但是,媒體融合的趨勢既沒有消滅受眾信息需求的差異,也沒有消滅媒體形態(tài)的多元性和傳播內容的專業(yè)化。各類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形成的影響力仍然在深刻作用著信息傳播市場。
3.信息傳播者與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信息能量交互
數字化技術拓展著信息傳播者與信息接收者進行信息交互的途徑,二者之間進行信息交互的手段更加豐富,渠道更加多樣,形式更加靈活。廣大民眾直接加入信息的制作過程和傳播過程,直接參與信息內容的提供和信息內容的解讀。
網絡已經成為人類共創(chuàng)信息與共享信息的平臺,人類在長期歷史間創(chuàng)造并承襲著的信息傳播模式,正在網絡數字技術的推動下發(fā)生本質性改變。
這種信息傳播模式的改變,加大了信息提供的總量,深化了信息價值的開掘,提升了信息使用的效率。
4.外部產業(yè)對傳媒業(yè)的能量支持
媒介融合的大趨勢,還帶來了一個重要的產業(yè)性變革,那就是信息的生產線已由傳統媒體延伸到其他相關行業(yè),如電信業(yè)、IT業(yè)。信息生產不再是傳媒業(yè)的封閉作業(yè)過程,而成為技術行業(yè)提供基礎平臺的全社會各個行業(yè)參與的生產過程。
外部能量的支持,不僅會提升信息生產的質量與效率,而且意味著信息生產的總體模式的變革。這一模式不僅使過去一些“外部行業(yè)”在未來的傳媒格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且意味著信息傳播的方式、方法、途徑、模式的重新定位。
手機是目前最能夠證明媒體融合這幾大趨勢特征的媒體。手機通話、手機短信、手機報紙、手機電視都已經呈現在這個信息接收與傳播的基礎功能。
在數字影像技術的波瀾壯闊的大河中,攝影作為一種人類記錄信息的特殊方式,它的運行依然受到自身規(guī)律的具有永恒性的支撐與作用,依然受到人類對于影像信息特有的需求本能和感悟本能的驅使。人們不僅需要更直接地通過視覺感受世界,而且需要更直接地通過視覺理解世界,人們需要最大程度地擺脫束縛,包括擺脫先進技術助長人類感知能力的同時對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形成異化的束縛,以獲得本體生命對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影像信息最直接的感受能力,最準確的記錄能力,最深刻的理解能力,最完美的展現能力,總之,要獲得生命渴望擁有的信息創(chuàng)造和信息分享最高程度的智慧和最大程度的自由。
因此我們看到并體驗著人類對技術的日益依賴和對技術專制的奮力抗爭的狀態(tài)同時存在,看到在這種矛盾交織的沖突運行之中攝影全新境界的開啟。
隨著數字技術推進的公民攝影時代的到來,我們在種種興奮之際也會面對各種新的困惑。至少,公民攝影素養(yǎng)的提升應該提到進行關注和設計的日程。
公民攝影素養(yǎng)教育屬于公民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領域,需要列入今天公民基礎知識教育的范疇,作為公民的基礎社會活動能力進行培養(yǎng)。
如果一個社會沒有設計這樣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人們只是依靠自身的感知與體驗進行信息活動,這種信息活動就難免呈現出盲目和紛亂,以至使民眾陷入各種各樣的誤區(qū),不僅其個人可能在信息活動中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社會的信息傳播和信息應用場域也難免出現與理性目標相背離的綜合癥狀。
公民攝影素養(yǎng)教育不僅需要傳授技術層面的知識和方法,而且需要普及專業(yè)領域的倫理規(guī)范、道德準則和法律規(guī)范的認知。不僅讓人民大眾有效地使用攝影技術工具、掌握攝影專業(yè)方法,而且能夠讓他們在影像信息記錄、創(chuàng)造和傳播的活動中擁有相關的倫理意識、法律觀念和人文素養(yǎng)。以開掘每個社會成員進行影像信息記錄與傳播活動的潛能,提升來自廣大民眾的影像信息的記錄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為反映社會生活的豐富情態(tài),記錄民族歷史的演進過程,推進中國的文明發(fā)展進行更加有效、更為有益的影像信息的記錄與傳播。
未來信息傳播過程將由多元維度結構支撐。信息的組合方式會具有時空的多元維度;信息的展示方式會具有媒體的多元維度;信息的采制方式會具有工具的多元維度;信息的獲取方式會具有終端的多元維度;信息的使用方式會具有目標的多元維度;信息的生產方式會具有協作的多元維度。
互聯網平臺所承載的信息采集技術、信息導航技術,信息整合技術,信息詮釋技術正在把每個社會成員與人類的數字世界連接起來,從而推進每一個生命的能量與整個人類文明能量之間的溝通與交互。
手機攝影的呈現,讓我們看到,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價值,關注每一個生命的需求,開掘每一個生命的潛能,成全每一個生命的理想,這些人類出于物種本能的共同渴望,正在被網絡數字技術鼓勵著、推進著。
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社會應用與在其他國度的不同之處是,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應用恰恰與中華民族謀求命運復興的歷史進程重疊在一個歷史空間之中,因此身在其中的人們,不僅體驗著互聯網技術應用的奇跡,也能為我們民族的這段非凡的歷史進程貢獻我們各自的能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