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高質(zhì)量的教育絕不僅體現(xiàn)在炫目的高科技硬件或堆滿參考書的方塊教室,各城遍地豐富的“校外課堂”可謂功不可沒,深受歡迎。
英國學??偸菢O力為學生安排充裕的時間投入到校外課堂。這些校外課堂的內(nèi)容與領(lǐng)域可并不是一般的社團,而是在正常工作日頻繁走出校園去參觀或?qū)嵺`的體驗式學習。這樣的好處是鼓勵學生廣泛深入社會,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通過地點和授課方式的巧變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反應(yīng)能力。
在英國,除了各城的公共圖書館這樣優(yōu)質(zhì)的免費資源平日深受學校及學生們的青睞,更受歡迎的場地當屬堪稱英國風景線的博物館和畫廊,因此每逢工作日,除了在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泰特、VA、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大型展館,還總能在中小型或私人博物館看到一群群內(nèi)穿小校服、外罩熒光信號服的學生圍著展品趴了一地進行學習。而館里的其他參觀者會很善意地為孩子們空出位置,語調(diào)步伐都像貓兒一樣靜悄悄的,盡全力對“校外教學”予以支持。而在馬路上,行進中的“校外教學”隊伍就像會動的交通法,凡是孩子們排隊通過的路口總能看到微笑等候的車隊,司機們絕對會等到最后一個流著小鼻涕、夾著讀書筆記的小孩子通過斑馬線才發(fā)動車子,不管會為此錯過幾次綠燈。
英國的大學則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空間,學生們可以利用平時不見導師的時間自由為自己安排“校外教室”,因此作為大學生,我們的“校外課堂”更多樣。西班牙室友為自己安排了“幼兒園義工課”,這不是單純的社會實踐和打工,而是為了幫助她的“兒童心理學”項目提供一手資料。主攻教會學專業(yè)的韓國室友將“校外教室”定在了教堂,不為禱告,而是通過對教堂模特隊演出的跟蹤記錄來完善自己的學期項目。我的校外學習總是以“攻占博物館、畫廊”為主。根據(jù)我秘制的記事本顯示,每周七天,包括大英、國家畫廊在內(nèi)的倫敦各大展館、圖書館天天都有名師講座及互動,99%免費。這種和知名藝術(shù)家、作家、評論家、科學家、演員、社會學家等直接交流的機會,真的對我的創(chuàng)作和理念有極大幫助,因此我經(jīng)常把各種講座信息記在本上,爭取不放過每一場,所以每周除了在校上課,我的“校外課程表”總是爆滿,每每跑得我渾身大汗。
如果趕上周末,大學生們經(jīng)常直接買火車票出城去走訪與自己學習相關(guān)的博物館。我的好友曾于某日突然從謝菲爾德打來電話,稱自己將于兩周后的周五為了課業(yè)項目來倫敦參觀兩家植物園,希望能在我家借住兩晚。聽好友說,她們小組的其他成員也都正在英國各城市的植物園、景觀園、皇家莊園或花園進行考察,然后回學校匯總。
正是這種“校外課堂”從學生們還是“小南瓜”時起就培養(yǎng)了大家的自主又兼具團隊合作的學習意識,從學習內(nèi)容、地點到方式、目標都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突破,因此才能打造出英國百年老字號經(jīng)久不衰的教育品牌,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寶貴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