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大學是美國知名的大學,有著“南方哈佛”之稱。該校一年的總收入可達40億美元。從任何一個角度講,一個如此規(guī)模的學校在日常業(yè)務中,必會產生一些交往的費用,公款消費、請客吃飯也在所難免。
在抵達杜克大學的一個周末,學院方面組織大家外出參觀,午飯由學院支付。這是我第一次享受杜克大學的“公款吃喝”——每人7.29美元的自助中餐。
之所以是這個標準,是因為帶隊外出的項目主管能夠支出的就餐費用額度是人均8美元。按照杜克大學內部的規(guī)定,8美元是其職權范圍內的公款費用標準,可以不用請示他的老板——公共政策管理學院國際發(fā)展交流中心主任簽字,即可支付。不過,若費用高出這一標準,則需要主任的簽字方可支付。由于杜克大學所在的北卡羅來納州在美國并不是非常富裕的州,而且美國食品價格并不高,人均8美元的自助中餐在當地已經是性價比非常高了。杜克大學也是充分考察了當地消費情況后,才制定了這一標準。
另一方面,校方在任何一個活動之前,都會明確告知,哪些項目由校方支付,哪些項目由個人支付。因此,在隨后的參觀中,門票費用等均由我們個人承擔。
每到這時,院方都會提供給每人一個快餐盒和一瓶飲料。快餐盒中有一個漢堡包或三明治、一小份沙拉和一塊點心。價格不會超過8美元,但量已足夠填飽肚子。于是,經常出現(xiàn)的情況是,教授在臺上講課,聽課者一邊吃,一邊聽。
這樣的形式不僅出現(xiàn)在教學活動中,更多的是出現(xiàn)在學術交流活動中,主賓雙方在午餐時間一邊吃,一邊聽有關人員進行講解。美國人對請客吃飯有一些非常“矛盾”的地方,其中最顯著的,就是他們對于形式的看重程度遠遠超過吃本身。如果深究的話,那就是校方更看重“公款請飯”要達到的效果,即只是要達到簡單的填飽肚子并繼續(xù)工作的目的,就對了。
但在其他場合,請飯的目的不同,方式也自然各異。我們的入學歡迎儀式在教學樓會議室舉行。當時,提供給大家的自助餐僅是兩道涼萊和四道熱菜,且數量有限。等后面的人端著盤子到熱菜邊上的時候,里面已經沒有什么了,連配菜都被吃掉了。由于學院的院長和教授們是等待學員拿完食物后才開始去挑選菜品,因此,他們最后都餓了肚子。
不僅是吃飯,杜克大學對其他公款消費,也能節(jié)約就盡量節(jié)約,甚至節(jié)約到了極致。
有幾次活動在晚上舉行,需要大學租車。對我們一行30人來說,租一輛大車,一次成行自然是最方便的了??啥趴舜髮W每次都租用三輛小型出租車跑兩趟。這樣一來,可以將開銷控制在150美元左右,租用大巴車,一次就要七八百美元。也是為了節(jié)約費用,學院安排我們這些中國學生去北卡羅來納州大霧山旅行時,竟然讓學院負責這個項目的三個工作人員當起了司機,中巴車行駛了7個多小時才到達目的地。而活動結束后,他們再開7個多小時車把我們送回學校。這趟旅行中,住宿費、門票均由學員自行支付。除了汽油費,學院幾乎就沒有其他開銷。至于為什么不租車,答案當然是省錢。
我曾經多次詢問,到底美國政府、學院和相關機構如何界定“公款消費”。項目的美國主管德隆表示,由于杜克大學是私立大學,因此在相關費用支出上較其他公立院校寬松一些。他告訴我,如果是杜克大學附近的北卡州立大學,預算以及相關執(zhí)行就會變得異常嚴格,想花費8美元請人吃自助餐,其程序會比在杜克大學復雜和嚴格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