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會梅,和松文,彭一航
(1.云南黃金礦業(yè)集團公司,云南 昆明 650224;2.云南地礦國際礦業(yè)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3.云南省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第五地質(zhì)大隊,云南 普洱 665000)
小河邊金礦位于云南省元陽縣城140°方位直距40km,隸屬岔河鄉(xiāng)轄。礦區(qū)夾持于紅河、哀牢山和九甲-墨江三條大斷裂之間的哀牢山結(jié)合帶,該帶是云南省最重要的金成礦帶之一,從北至南分布青林木、徐家壩、外章盆、爛泥塘、上寨、老王寨、搭橋箐、東瓜林、蝙蝠山、庫獨木、平掌、雙溝、墨江、哈布、菲莫、岔河、長安等一系列金礦床,范圍廣、類型多、成因復雜。小河邊金礦處于岔河礦田西礦化帶白沙坡礦段。北西延伸,屬于受閃長巖巖體內(nèi)NW向剪切破碎帶控制的石英脈型金礦。
礦區(qū)三分之二面積分布巖漿巖,其余出露下奧陶統(tǒng)及元古界哀牢山群阿龍組(Pta)。
下奧陶統(tǒng)分布于礦區(qū)西南角,深灰色條紋狀粉砂質(zhì)板巖及黑灰色厚層狀板巖,下部夾透鏡狀細砂巖。含三葉蟲、筆石、頭足類等化石,厚>440m,與閃長巖體斷層接觸。
哀牢山群阿龍組在礦區(qū)北部出露(約1km2),上部(矽線)黑云斜(二)長片麻巖與(石榴)黑云斜長變粒巖、斜長角閃巖互層,見少量(鉀長)透輝石巖。下部為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斜長變粒巖及少量斜長角閃巖,混合巖化較弱。厚度大于400m,與閃長巖體斷層接觸。
(1)晚古生代第一期閃長巖,形態(tài)、延伸受斷裂控制。巖性為淺灰、灰綠細—中粒閃長巖,巖體次級斷裂中充填石英脈,可鑒別出四期。早期石英脈較寬(幾米~幾十米),較高的溫度使其頂板、底板圍巖發(fā)生蝕變而成蝕變閃長巖。早期石英脈閃長巖又被晚期石英脈穿插,形成石英脈蝕變閃長巖,可以分辨出閃長巖—蝕變閃長巖—石英脈蝕變閃長巖—石英脈系列,在石英脈中即生成石英脈型金礦。
(2)中生代第二期花崗巖。深部沿次級斷裂穿插閃長巖,巖性為片麻狀花崗巖,少量片麻狀黑云二長花崗巖和黑云斜長花崗巖,屬鋁過飽和系列酸性花崗巖。
巖體與沉積巖圍巖界線清晰,接觸面與圍巖層理、片理、片麻理產(chǎn)狀大體一致。后期脈巖不甚發(fā)育,僅在個別地方見少量偉晶巖脈。
受區(qū)域構(gòu)造云動影響,南部下奧陶統(tǒng)各組泥質(zhì)巖石大部份變質(zhì)為板巖。板理清晰、具微弱絲絹光澤。
除常見的石英、長石砂屑和炭質(zhì)外,還見有泥質(zhì)-絹云母、泥質(zhì)-綠泥石組合。巖層具波狀及透鏡狀層理韻律清楚。
北部哀牢山群阿龍組下部為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斜長變粒巖及少量斜長角閃巖,混合巖化較弱;上部為(矽線)黑云斜(二)長片麻巖與石榴黑云斜長變粒巖、斜長角閃巖互層及少量(鉀長)透輝石巖。主要礦石組分及含量基本相似,僅前者暗色礦物分布較均勻,片麻理極不明顯,后者暗色礦物含量較多、常聚集成條紋、條痕而呈現(xiàn)不同條紋狀片麻巖。
圍巖蝕變發(fā)生于次級斷層中石英脈頂板、底板閃長巖內(nèi),有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絹云母化、黝簾石化、方解石化等。若這些圍巖蝕變中見有黃鐵礦、方鉛礦及黃銅礦時,一般金品位會高。
礦區(qū)開展1∶2.5萬土壤元素地球化學測量,面積8.39km2,圈出多個金異常,且與金礦體基本吻合。單個異常形態(tài)偏豆狀,與坡向一致。多個異常組合成串珠狀,與構(gòu)造、礦體走向一致,NW-SE向展布。
(1)元素合量
共分析Cu、Pb、Zn、Ag、Au、Sn、W、Co、Mo、Sb等10個元素(表1)其中、元素含量變異系數(shù)大于0.5、屬于分異型或強分異型元素為Au、Pb、Gu,有明顯分散富集趨勢,易形成異常。
表1 礦區(qū)土壤元素分析結(jié)果(10-6)
(2)元素聚類分析
元素R型聚類分析譜系圖中(圖2),可看出:礦區(qū)元素可分為二個簇群:
Ⅰ簇群:Ag、Sb、Au、Pb、W;Ⅱ簇群:Cu、Co、Zn
圖1 小河邊區(qū)元素R型聚類分析圖
(3)異常查證
對主要綜合異常進行查證及推斷解釋
(1)AP3異常
位于礦區(qū)中部,分布于晚古生代第一期侵入閃長巖及蝕變碎裂閃長巖帶內(nèi)。元素濃集中心明顯,Au、Pb異常面積大,發(fā)現(xiàn)多條金礦體、異常應是礦體,礦化引起。
(2)AP6異常
亦位于礦區(qū)中部,以Au-Pb-Cu-Ag組合為特征。其中,Au、Pb元素異常強度高,尤以Au面積最大,濃集中心明顯,具三級濃度分帶,應由金礦化引起。
礦區(qū)已圈出4條金礦體,工程控制程度較高,有一定規(guī)模的礦體為V1和V2,均呈脈狀賦存于晚古生代第一期閃長巖巖體內(nèi)的次級斷裂破碎帶中。
(1)V1礦體有11條坑道控制,其中10條見礦??刂崎L350m,控制傾向最大延深170m,南傾、傾角59°~72°,平均厚1.07m,平均金品位5.31g/t,大于1g/t采樣點50余處,向深部延伸品位有變富趨勢。伴生有益組分Cu品位0.01ω%~4.9ω%,Pb品位0.14ω%~7.86ω%,Ag品位0.23g/t~63.1g/t,均可綜合利用。
(2)V2礦體。有8條坑道控制,控制長200m,最大延深140m,SW傾向,傾角51°~88°,厚0.19m~1.4m。Au品位1.38g/t~39.3g/t,向深部變富。伴生有益組份Cu品位0.05ω%~1.8ω%,Pb品位0.41ω%~17.08ω%,Ag品位3.51g/t~38g/t,均可綜合利用。
(3)V3礦體,5個工程控制,三采樣點Au品位3.17g/t~17.2g/t。厚度0.2m,傾向210°,傾角60°,伴生Ag品位高,19.8g/t~68.87g/t。
(1)礦石礦物
金屬礦物有:自然金、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褐鐵礦、黃同礦、黝銅礦、磁鐵礦、白鎢礦等,組合成二類礦石建造:金—黃銅礦、黃鐵礦、方鉛礦、石英建造和金—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褐鐵礦)、黃銅礦石英建造。礦物水平分帶明顯:沿礦帶走向自NW-SE,方鉛礦增多、黃鐵礦(褐鐵礦)、黃銅礦減少。北西端還出現(xiàn)磁鐵礦;垂直走向方向,方鉛礦增多、黃鐵礦、黃銅礦減少,出現(xiàn)黝銅礦。
(2)金的賦存狀態(tài)
礦區(qū)大多數(shù)金礦物以自然金形態(tài)產(chǎn)出。原生礦石中自然金以粒狀為主,次為葉片狀、針尖狀、不規(guī)則狀,自然金屬粗料—細粒金,粒徑多在0.01mm~0.03mm之間,少量小于0.01mm。早階段生成的金為裂隙金和包體金,金顆粒包于石英、黃鐵礦、方鉛礦中。晚階段金常與黃銅礦連生或被包裹,共同產(chǎn)于早階段石英、黃鐵礦裂隙,晶隙或碎粒之間。自然金成色:化學分析為86.3ω%~93.28ω%,電子探針測試為78.16ω%~98.63ω%,激光光普分析為87.05ω%。
各礦體中還含少量銀金礦,被方鉛礦、黃鐵礦包裹,電子探針測試含金。
石英是主要脈石礦物,也是最主要載金礦物,可劃分4個成生階段:第一階段為乳白色石英,油脂光澤、半自形—自形晶,長柱狀。粒徑0.5mm~2.5mm,粒狀結(jié)構(gòu),含大量星點狀包體及黃鐵礦,壓碎結(jié)構(gòu)、含金性差;第二階段煙灰色,有一定透明感,含金性好;第三階段無色透明或灰白、煙灰色,粒徑0.25mm,不規(guī)則狀、細脈狀充填于早階段石英、黃鐵礦的晶隙和裂隙中,并與黃鐵礦,方鉛礦、黝銅礦等共生,含金性較好,第四階段石英淡黃色,乳白色,常與方解石、白云石、重晶石共生,少有金屬礦物,常以晶簇出現(xiàn),含金性已很差。
二級斷裂是礦區(qū)主干斷裂,控制閃長巖體的分布,是礦床導礦構(gòu)造,尤以小新街斷裂為明顯。金的礦化階段與石英、黃鐵礦生成階段基本一致,尤其是第二、第三階段石英和黃鐵礦迭加在一起時,金就富集,早期生成的壓扭性斷裂,由于能量釋放轉(zhuǎn)變?yōu)閺埮ば再|(zhì),晚期閃長巖巖體侵入,不但帶來含礦熱液,產(chǎn)生的熱動力使分散在閃長巖體內(nèi)的黃鐵礦、黃銅礦等硫化物中的金活化遷移,而富集于張扭性斷裂帶內(nèi)成礦。
早階段含金石英包體測溫300℃~420℃,屬高溫熱液,后階段石英包體測溫220℃~300℃,屬中溫熱液。
參 考 文 獻
[1]趙成峰、胡光道.云南保山黃家地石英脈型金礦床成因[J].云南地質(zhì),2008(4).
[2]云南省地質(zhì)礦產(chǎn)局.云南區(qū)域地質(zhì)志[M]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1990.
[3]云南省地質(zhì)局十五地質(zhì)隊.云南省元陽縣.多平區(qū)金礦評價報告[R],1972.
[4]云南省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局第二地質(zhì)大隊.云南省元陽縣岔河金礦區(qū)V8礦體扶貧勘查地質(zhì)報告[R],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