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
(海南省公路勘察設計院,海南???570206)
海南中線高速(G9811),起于??凇⒔洺芜~、定安、屯昌、瓊中、終于樂東,全長246 km,通過海南環(huán)島高速(G98)抵達三亞。其技術標準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行車速度100 km/h,路基寬度26 m。
隨著路線進入丘陵地帶及山區(qū),橋梁構造物及高邊坡逐漸增多,受到某些地形地物的限制,還設置了半路半橋路基。在邊坡上進行橋梁下部施工時,若未做好路基支護,在遇降雨或施工干擾時,極易出現(xiàn)邊坡失穩(wěn)而造成事故。同時,為保證路基及橋梁在運營期的安全,對半路半橋路基邊坡變形破壞機制進行研究[1],準確地評價其變形破壞模式[2],進行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3-5],并設計出合理的支護方案,對降低工程造價、保證工程施工期及運營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南呂三號大橋為屯昌境內的控制性工點之一,路線翻越埡口后連續(xù)下坡,該橋為跨越溝谷所設,橋跨結構為:右幅8×30 m,左幅11×30 m,其中左幅0號臺,1號,2號及3號墩位于半路半橋路段,橋梁墩柱樁基位于邊坡上,系梁頂距離坡底最大高度為16.1 m,左幅邊坡底部為現(xiàn)有農村水泥路;右幅路基側位于挖方段,邊坡最大高度為21.5 m。該段總體布置如圖1所示。
右線路塹按照三級邊坡進行設計,第一級邊坡坡率為1∶1.0,第二級、第三級邊坡坡率為1∶1.25。右線路基邊緣按照1∶0.25放坡至設計高程,形成橋梁下部結構施工平臺。
計算采用最危險斷面K89+840,其橫斷面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K89+840處橫斷面布置圖(單位:cm)
項目位于海南島中部山地丘陵區(qū),山系呈近南北向展布,與路線方向基本平行,區(qū)內有雨水嶺(海拔465.6 m),嶺尾嶺(海拔462 m)及南呂嶺(海拔765 m)等山地,相對高差150 m~280 m之間。
按照成因可進一步劃分為: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地貌區(qū)(Ⅰ)、構造剝蝕崗丘地貌區(qū)(Ⅱ)及河流沖洪積地貌區(qū)(Ⅲ)。該工點即位于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地貌區(qū),正翻越嶺尾嶺埡口。
項目位于屯昌樂東背斜帶,受多字形及華夏系構造影響較大,但受印支期和燕山期巖漿巖侵入影響,工點所在區(qū)域被巨大的屯昌花崗巖侵入體所占據(jù),原來的地層破壞無疑。該區(qū)覆蓋較厚的花崗巖殘積土,植被茂密,基巖只在河谷或陡坎處零星出露,調查中未發(fā)現(xiàn)褶皺和斷層等構造運動跡象。
區(qū)內僅發(fā)現(xiàn)第四系地層(包括第四系殘積層,第四系殘坡積層、第四系沖洪積層及第四系湖沼相沉積層)及印支期、燕山期侵入花崗巖(以花崗閃長巖為主),各期各種巖石互相侵入,構造十分復雜。
項目區(qū)位于海南省中部低山丘陵區(qū),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其特點是“春季干旱,夏季高溫高濕,夏秋多臺風,冬涼有陰雨”。多年平均氣溫為23.4℃,1月份平均氣溫16℃,絕對最低氣溫6℃;7月份平均氣溫26℃,絕對最高氣溫38℃。年平均降水量1 960 mm~2 400 mm,年平均蒸發(fā)量1 700 mm~2 00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
地下水主要分為:花崗巖殘積層孔隙潛水、花崗巖風化裂隙潛水及花崗巖構造裂隙潛水或承壓水,各層間沒有隔水層,組成統(tǒng)一的含水層系。
該工點在K89+400橫斷面布置路塹鉆孔兩處,橋梁樁基鉆孔一處,詳勘結果顯示,該邊坡基巖為花崗巖,覆蓋物為花崗巖殘坡積層——粘土質砂,其物理力學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粘土質砂物理力學參數(shù)
工點地下水位線位于邊坡開挖線以下,埋藏較深,計算中不考慮其影響。但海南島降雨量大,計算中考慮土體浸水飽和。
由于本邊坡存在明顯的巖土分界面,且通過計算表明最危險圓弧滑面安全系數(shù)大于1.25。因此,設計中以巖土分界面為潛在滑面進行剩余滑坡推力計算。
1)以原有穩(wěn)定邊坡為對象,反算基巖面抗剪強度參數(shù);
2)對施工期邊坡進行穩(wěn)定性分析;
3)對運營期邊坡進行穩(wěn)定性分析(不考慮橋梁樁基的荷載作用)。
地形限制,較難開展滑面抗剪強度參數(shù)原位測試,因此,給定原有穩(wěn)定邊坡安全系數(shù)為1.25,剩余滑坡推力為0,反算滑面抗剪強度參數(shù)。結果如表2所示,將其作為隨后穩(wěn)定性分析滑面強度參數(shù)。
表2 滑面抗剪強度參數(shù)
設定安全系數(shù)為1.25,考慮地震及暴雨工況,計算滑坡推力,得施工期剩余滑坡推力為-45.5 kN,邊坡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設定安全系數(shù)為1.25,考慮地震及暴雨工況及右幅路基側車輛荷載(公路Ⅰ級),計算滑坡推力,得運營期剩余滑坡推力為-10.2 N,邊坡基本處于極限狀態(tài)。
根據(jù)以上分析結果,擬定了如下支護方案,如圖2所示。擋墻構造及縱、橫斷面設置不再進行詳細介紹。
圖2 K89+840處支護方案橫斷面布置圖(單位:cm)
1)右幅路基設置衡重式擋土墻。
2)邊坡底部設置折背式擋土墻。
根據(jù)以上分析計算,擬定了如下施工方案。
路塹邊坡按照設計坡率進行開挖并完成防護,隨后按照1∶0.25坡率開挖并形成橋梁下部結構施工作業(yè)面,作業(yè)面寬度不小于12 m,并對下部邊坡進行適當?shù)男拚?/p>
1)橋梁下部結構施工作業(yè)面開挖形成后,進行衡重式路肩擋土墻施工,保證擋墻基礎位于中風化花崗巖上。
2)樁基施工結束后,進行邊坡底部折背式擋土墻施工,保證擋墻基礎位于中風化花崗巖上。
對海南中線高速公路一段半路半橋路基進行穩(wěn)定性分析基礎上,進行了邊坡支護方案的設計,并對施工方案做出了相應安排。
施工過程完全按照設計意圖進行,目前,橋梁下部結構已施工完成,實踐證明,對該邊坡的穩(wěn)定性分析及處置方案合理有效。
[1] 趙慧麗,康擁政,張永滿.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理論與方法[J].路基工程,2006(1):1-3.
[2] 陳開圣,方 琴,熊 嵐.路基邊坡穩(wěn)定性評價方法研究[J].路基工程,2009(1):26-27.
[3] 李宏波.直線滑動面法分析路基邊坡穩(wěn)定性的探討[J].路基工程,2010(6):37-39.
[4] 工程地質手冊[M].第4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5] 巖土工程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6] 李 紀.路基工程問題分析與防治[J].山西建筑,2012,38(8):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