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 鄧雨楊
何善揮先生愛好攀巖,喜歡攜一包鎂粉,登一雙攀巖鞋,協(xié)調渾身肌肉,借助極小的支點,迸發(fā)力量往高處攀爬的感覺。在空中,時而晃動、搖擺;時而騰挪、竄躍,克服自身重量和強大的地心吸引力,挑戰(zhàn)自我挑戰(zhàn)環(huán)境,實現看似不可能實現的高難度動作。十多年來,他一直享受著攀巖所帶來的種種樂趣。攀巖在他心中似乎已不是一項運動那么簡單,而是一種經過奮斗進取,獲得幸福的過程,因此他希望結識更多的同好,也愿意將攀巖運動發(fā)揚光大,為越來越多的朋友帶來屬於攀巖的幸福。
【何善揮先生,Just Climb創(chuàng)辦人,香港攀巖代表隊成員之一,擁有超過10年豐富的攀登經驗,曾多次代表中國香港到外地參加不同類型的攀登比賽,自1994年開始,至今多次在全國性攀巖比賽中名列前茅?!?/p>
攀巖館外:風華正茂屢獲佳績
攀巖,細分有攀石、抱石等項目,是一項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從登山運動中衍生出來的競技運動項目,該運動至今已發(fā)展成為一項全球性的運動。在亞洲地區(qū),香港較早引入此項運動,1991年便成立了“亞洲攀委會”並舉辦了第一屆亞錦賽。有了創(chuàng)新嘗試的環(huán)境,也為何善揮先生結緣攀巖提供了條件。
不過,真正接觸攀巖,是何善揮先生大概十二歲的時候:“當時,我認識一位攀巖教練,經過他的引導,我開始嘗試攀巖,漸漸喜歡上這項運動,後來逐漸由攀巖愛好者變成參加專業(yè)比賽的運動員。參加的比賽越多,自己的練習也堅持下來?!辈痪?,這位1988年出生的攀巖新星把愛好作為個人發(fā)展的目標之一,開始了鍥而不捨的追求。在他中學的歲月里,幾乎每隔一天便要投入練習,攀巖場內那些形狀各異、五顏六色的hold,裝點出他色彩斑斕的青春。十五歲那年,他亦因此首次亮相媒體。
而真正讓他揚名香港的,是2009年在長洲舉行、香港久負盛名的太平清醮中搶包山之賽。那時,二十歲的他是比賽中最年輕的選手,卻以黑馬之姿爆冷奪冠,贏得各大報刊爭相報道,被大家予以“包山王”的美譽。
弱冠之年便摘得比賽桂冠,雖然不屬於正規(guī)的攀巖比賽,卻和平日大量相關訓練不無關係。不難想象,此時何善揮先生對於攀巖的發(fā)展信心,比以前更加堅定。因此他再接再厲,於一年後的香港運動攀登錦標賽中,獲得公開組第一名,一發(fā)不可收拾的開始活躍於中外各種專業(yè)的攀巖比賽中。
“攀巖運動在國內剛剛起步時,玩的人數量不多。經過多年發(fā)展,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現在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不時都會舉行相關比賽,我參加過重慶、陽朔等地的比賽。”每個月,何善揮先生都有花四五天時間,到內地參加攀巖比賽。其中特別令他難忘的一次,是桂林象山舉行的兩岸三地交流賽。參賽選手需要攀爬一堵高達110米的天然石墻。
原本,天然石墻表面粗糙不平,巖塊分佈不規(guī)則且因地質的不同存在差異,攀登難度比人工石墻要難;加上該處開發(fā)尚新,石頭較碎。因此何善揮先生在攀爬中踩到一塊石頭時,石頭蹦解,讓他不禁緊張起來。當時何善揮先生和隊友大叫“Rock below!”提醒在自己下方攀爬的人出現石蹦:“我還看到有一顆石頭正擊向下面的人的頭頂,幸好下面的人均戴著頭盔,沒有發(fā)生意外?!?/p>
誠然,注重安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各種系統(tǒng)的保護措施為不同的運動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安保。因此比賽縱然看似驚險,實則無害。何善揮先生便是在這一次又一次、或伴隨著緊張或揮灑著汗水的攀巖中,獲得多項殊榮:全國攀巖長治分站賽——抱石第一名、第二十二屆香港運動攀登公開賽——難度公開組第一名、香港五十三屆體育節(jié)——抱石第一名、第二十一屆香港運動攀登公開賽——難度殿軍……
何善揮先生在攀巖中鍛煉了身體、毅力,也培養(yǎng)重責、成熟的性格,所以與之交談,能感覺其身上那種不同於同齡人的穩(wěn)定與堅毅。他既可以憑己之力,克服艱難險阻,登上峰頂獨領風騷;又可以與隊友戮力齊心,攜手面對重重挑戰(zhàn),最終大家一起贏取共同的榮光。因此,在他身邊,經常有一群亦師亦友的攀巖同好,大家相互交流、鼓勵、切磋。也是因為好友的影響,風華正茂何善揮先生實現了人生的理想之一,創(chuàng)辦個人的攀巖館,開啟人生新的章程。
攀巖館內:事業(yè)愛情雙雙豐收
2011年,何善揮先生拿出自己前兩年從事舞臺、燈光、規(guī)劃等工作所積攢下來的二十萬積蓄,在一眾朋友的幫助下,在新蒲崗創(chuàng)辦一所攀巖館。並不懂裝修和工程的他,通過刻苦的學習和工作,用時一個月於自己23歲時創(chuàng)業(yè)設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何善揮先生欣然說:“創(chuàng)辦攀巖館是我的心愿,我想給更多的人提供攀巖的樂趣,而且是爬好的。所以無論這次開館如何都不要緊,因為我還年輕,愿意一試。”一席大有攀爬高峰氣概的話語,顯出年輕人特有的豪情。
何善揮先生的攀巖館是現在香港最大的私人攀巖館,佔地足有四千五百呎,室內別出心裁地裝有音樂和射燈,以一種既有運動健身功效,又帶著娛樂休閒之趣的形式推廣攀巖運動。
“我開攀巖館是希望多教一些學生,讓接觸攀巖的人喜歡上這項運動,如果有人想在其中得到發(fā)展,相信籍此得到成績,進而幫助香港運動的發(fā)展?!彪m然何善揮先生笑稱開設攀巖館方便了自己的訓練。但攀巖館開設之後,他個人的訓練時間縮短了,連參加比賽都比較匆忙。而越來越多的同齡人、甚至連四歲的兒童成為他的學生,正是說明其孜孜不倦為香港攀巖進行了貢獻:“開館以來,也有不少給人帶來壓力的情況出現,不過我覺得那是動力,提醒自己有機會能做得更好,所以我努力去訓練、去教學,帶一些新的香港攀巖運動員出來?!?/p>
攀巖運動,在香港發(fā)展不及西方普及,因此影響力有待提高,像何善揮先生這樣的攀巖運動員不多。而未到而立之年的他便能立下如此宏愿,實屬難得。由於喜愛交友、廣結善緣的性格,何善揮先生也結交很多業(yè)內的朋友,與朋友相聚交流,能為攀巖的發(fā)展討論出新的方法,便是他喜聞樂見之事。
當事業(yè)的根基日漸穩(wěn)固,愛情的幸運也隨之降臨,也許緣分天定,何善揮先生結緣了攀巖,也與準太太結緣於攀巖館內:“我很幸運,因為我把自己喜歡的運動發(fā)展成事業(yè),也因此認識了我的準太太?,F在她與我一起工作,一起為未來努力?!泵髂?,將迎來何善揮先生的大喜,他帶著憧憬笑道:“我們希望早一點組建家庭,因為大家都喜歡小朋友,可以享受兩代人間的快樂。以後還能教小朋友玩攀巖,這樣對個人心態(tài)和身體都有好處,因為我自己是從攀巖中得到了改變?!?/p>
對他而言,攀巖運動似乎是一座無窮的寶藏,何善揮先生已經從中得到許多快樂,未來也會有更多的幸福等待著被發(fā)掘出來。今年攀巖館剛剛裝修一番,展現成為一個新舞臺,為眾多攀巖同好提供獲得快樂的空間,在他們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勇攀的一個又一個的高峰之時,也似乎預示著人生如此:不斷勇往直前跨越挑戰(zhàn)、不斷進取登頂贏得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