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旄
摘要:中國歌曲作為音樂藝術的門類載體,在中國文化的歷史發(fā)展中,以其特有的結構思維,中國特性以及其美學思想,在傳播和傳承的同時,傳遞著正能量,并探索使之成為世界文化融合,文明傳承之主流。
關鍵詞:中國歌曲 正能量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中國文明,在數千年的各種文化現象的萌動、派生、繁衍、傳播、光大或衰退消亡中,積淀出許多精髓之印記,其多元化的文化精髓的積淀,凝練了如此燦爛的中國文化,彰顯了中國以“禮儀之邦” 屹立在世界鰲頭,令世人為之傾倒,贏得世界的尊重,這便是中國文化的能動效應。中國歌曲作為音樂藝術的門類載體,在浩如煙海的文化歷史長河中其能動作用也不例外,它以特有的結構思維,中國特性、美學思想將中國歌曲的正能量抒發(fā)得盡善盡美。
一、中國歌曲的結構思維
歌曲由歌詞和曲譜兩個有機部分組成,詞立意,詞言志;曲抒懷,曲傳情。中國歌曲的歌詞較世界任何語言文字的歌詞更有廣泛的民族性。它由古代的詩經、楚辭、元曲等經典文學形式經不斷濃縮、提煉、升華、演化而來,具有嚴謹的格律,音韻、平仄、對仗標準,其韻腳遵循平、上、去、入四聲,共一百零六韻,并廣泛運用對比、排比、比喻、設問、反詰、擬人等修辭手法,既有精確的語義表達,又有詩的美妙意境,言簡意賅,出神入化。所以,一首好的歌詞便應該是一篇好的文學作品。曲譜古代皆由五聲音階編撰組合,后因西方音樂的傳入,逐漸吸收了十二平均律的音階序列使之更豐富完整。調式多沿用宮、商、角、徵、羽五音調式,也吸納西方音樂的大調、小調等技法,記譜方法古代用工尺譜,通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符注,后簡化為簡譜延用至今,為配合鋼琴或管弦樂伴奏,也采用五線譜記譜方法,曲式有一段體、二段體、三段體等形式,獨唱講究和弦分解,重唱、合唱遵循音程對位法則,定調方法會因演唱群體的音域狀況,有分門別類的科學舉措??傊?,詞曲結構學問頗深,值得音樂專業(yè)人士及愛好者為之學習、實踐、探討、創(chuàng)新,其早已構成音樂知識領域內的獨立學科。
二、中國歌曲的特性
繁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賦予了中國歌曲的獨特的魅力,那便是廣泛的民族性、大眾性和時代性。
(一)民族性
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特點注定了審美各異,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人們在勞動和生產實際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歌曲各具本民族特色,有天山南北載歌載舞的跳蕩,有蒙古大草原長歌的廣闊、通透,有烏蒙彝歌的火熱,更有喜馬拉雅山藏歌的神秘莫測,南海漁歌起伏,北國烏蘇里船歌高亢,苗嶺飛歌的野趣,水寨侗歌宛轉悠揚,長白山長鼓歌舞流暢,大西北黃土高原信天游粗曠,江南市井小曲細膩,川江號子豪放,無論是對大自然的贊美或對人、物、事的描繪與情感傾訴,有形和無形中都滲透出民族的美學思想,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
(二)大眾性
中國歌曲的大眾性的先天條件是歌詞曲譜的素材全部都來自于民間。無論是千百年經世代口傳心授的民歌,還是經詞曲作家思維創(chuàng)作出的歌曲,其素材都來 源于生活,來源于民間,來源于大眾。歌詞的創(chuàng)作思維沿襲了中國文化的禮儀傳統(tǒng),采用中國文學的詩詞形式,其表現手段的概括性,通俗性,歌唱性乃至口語化都是大眾所熟知的,大眾很容易接受;曲譜的音樂語匯,多來自民歌素材,經作曲家搜集整理,提煉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更完美的音樂形象語言,旋律一出來,便家弦戶誦。通過一些自發(fā)的群眾歌唱或有組織的群眾演唱活動,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精神交流,加強了人們的群體意識和不同程度的社會凝聚力和人文親和力,中國歌曲理所應當屬于人民大眾。
(三)時代性
歷史的演變給中國歌曲的創(chuàng)作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使之順應歷史潮流得以推廣傳播。封建社會重禮教,歌詞都以孝、悌、德、操為主題,無論是敘事與抒情則注重尊師重教,立命修身之教化,其曲調大多平緩幽清,寧靜流暢,表現出順天認命的時代色彩。近代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歌曲都具有時代的特征,大革命時期,人們唱著勵志的歌曲去反對封建王朝;土地革命時期,人們唱著勞動的歌曲去進行生產自救;日本侵略中國后,有志青年唱起流亡歌曲去喚起民眾,革命志士唱起抗日歌曲奔赴疆場;新中國成立后,勞苦大眾唱著頌歌走向新生活;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志愿軍唱著戰(zhàn)歌跨過鴨綠江;文革十年,所以的歌聲銷聲匿跡,唱的全是紅衛(wèi)兵歌和語錄歌;改革開放時代,人民大眾從禁錮環(huán)境中解放出來,如釋負重,心境豁然開朗,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很多懷舊歌曲,港、澳、臺校園民謠順勢傳唱開來;隨著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許多關于百姓生活題材的歌曲順時而生,歷史空前。中國歌曲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富有鮮明的時代性。
三、中國歌曲的美學思想
中國歌曲的美學思想無不一一體現在其創(chuàng)作與演繹當中。音樂美學是有一定的構件材料的,曲式、調式、調性、節(jié)奏、和聲、配器都是構織音樂美的基本元素和條件。自然界的聲音天然成趣,未經雕琢,如風聲,雨聲、流水聲、鳥叫、蟲鳴、雷聲、松濤、海嘯、馬群奔騰都有一定的聲音節(jié)律。音樂中的聲音是要把天然的聲音節(jié)律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更新創(chuàng)造,給聽眾營造出高境界的聽覺感知,根據不同受體的審美情趣去做各自的審美思維,達到迥異的審美效果。歌曲的審美思維除了上述的美學共性外,還有它的個性所在,便是通過演唱者的音質、音色、表演、演繹去表現音樂的美。中國歌曲按事先設計好的思想內容,用生動形象的詩詞語言和音樂語言,通過節(jié)奏形態(tài)的轉換,音樂旋律的運行,和聲、音程的編排設置,加上曲式、調式、調性諸多元素的搭配,形成渾然一體的“放射性物質”去輕輕地刺激人的聽覺神經,慢慢地觸碰人的情感脈絡,暗示人的意識,啟迪其智慧,開發(fā)其思想,讓受體通過唱誦活動,擊拍舉止去表達他們的內心世界,傳遞其對大自然的親近,對祖國秀麗山川的依戀,對社會蒸蒸日上的喜悅,對大世界和平環(huán)境的向往之情愫,循序漸進地將自己融入詩的意境和歌的境界,無形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讓自己的行為道德得到修煉,更有甚者,它會通過歌者爐火純青的演繹和詮釋,讓歌者和聽眾在感知中領悟人生之真諦,樹立起嶄新的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這便是中國歌曲的美學思想中傳遞的正能量。
四、中國歌曲的傳承與發(fā)展
傳播與傳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播是宣傳、發(fā)布、擴散,傳承是傳遞、延續(xù)、繼承。傳播與傳承是兩種手段,它的實施必須具備先決條件:優(yōu)秀的東西可以傳播,經典的東西才能傳承。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來,中國歌曲中涌現出不少的優(yōu)秀作品,其中不乏經典之作,很多作品得到不同程度的傳播,然而傳承工作更應列為廣大音樂工作者的新課題。
目前,中國歌曲的傳播使它的正能量得到相應的發(fā)揮,諸如它的娛樂功能、交友功能、怡情養(yǎng)性功能、醫(yī)療保健功能、人文關懷功能、教化功能等等,而且通過實踐活動,上述能量正在發(fā)生質的轉變。傳承工作應該在已經得到傳播的優(yōu)秀作品中有計劃地組織詞曲作者不斷升華,反復組織演唱或傳唱,讓人民大眾完全接受并認可的經典之作才可進行傳承。這項工作很顯然要由音樂職能部門來完成。經典作品應當富有民族性、大眾性和時代性,才能稱之為“中國好歌曲”。
有人提出,中國歌曲要與世界接軌,其實已經不是一個新課題。千百年來,中西文化的交流對中國歌曲的走向早已發(fā)生過碰撞,一些音樂前輩已經進行過探索,嘗試并且做出一些成果。如何借鑒前人的經驗不斷完善才能做到真正的創(chuàng)新,盲目追求時髦,一味標新立異,隨意杜撰是嚴謹治學之大忌,亂嫁接絕對結不出好果子,拉郎配也成就不了好婚姻。所以筆者建議當下從事中國歌曲創(chuàng)作的少壯派和“革新派”多學點歌曲發(fā)展史,認真細致地研究一下中國歌曲的特色,將“拿來主義”的學問做深做透,與其高喊“中國歌曲與世界接軌”,不如在“讓世界與中國歌曲接軌”上多做些功課,何樂而不為。
五、結語
縱觀歷史的發(fā)展,探究中國歌曲的思想與特性,發(fā)掘中國歌曲的正能量,使之成為文化融合,文明傳承之主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