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力波
(青島大學文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從《斷魂槍》看老舍文化的雙向批判
宋力波
(青島大學文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斷魂槍》是老舍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它體現(xiàn)了老舍模糊的價值判斷以及復雜的文化觀。這里不單單是作者對一些“保守”思想的批判,從中我們也能讀出作者對一種沒落文化即將失去之時深深的無奈與凄涼。不僅《斷魂槍》這部作品,在老舍的其它作品中我們仍能看出老舍在價值判斷上的模糊性以及對文化的雙向批判,正因為讀者難以摸清作者的真正意圖,才會在不斷的猜測中增添作品的藝術魅力,使得老舍的作品與同時代其他革命作家的作品不同,能超越時代,歷久彌新。
《斷魂槍》;俠義文化;傳統(tǒng)文化;雙向批判
《斷魂槍》創(chuàng)作于1935年,是老舍的一部獨具藝術魅力的優(yōu)秀短篇小說,自問世以來,一直是讀者和研究者關注的焦點,被稱作老舍短篇小說的扛鼎之作。全文僅有五千余字,然而自問世以來卻始終如一地在讀者心中制造著震撼,它體現(xiàn)了老舍模糊的價值判斷以及復雜的文化觀。這里不單單是作者對一些“保守”思想的批判,從中我們也能讀出作者對一種沒落文化即將失去之時深深的無奈與凄涼。
《斷魂槍》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卻蘊藏著豐富的內涵。筆者認為《斷魂槍》中所描寫的三個個體實際上是代表了古老中國處于轉型時期的三類不同的人物。因此這里的個體具有群體概括性。首先,王三勝—自稱為神槍沙的大徒弟,到處宣揚沙老師的武藝,一來是為了炫耀,讓人知道他的武藝有真人傳授,受過高人指教。二來是為了刺激沙老師,好讓老師露一兩手真功夫。王三勝可以說是老一代中國人的代表,他們心中并沒有國、家的概念,在國難當頭,想著的不是如何拯救國家,而是一味的沉浸在傳統(tǒng)文化的光環(huán)中孤芳自賞,一旦遇到更厲害的敵手,便不假思索的拋棄原來,盲目定論。
其次,是孫老者。這個人物一出場便顯示出了與眾不同。小干巴個兒,披著件粗藍布大衫,臉上窩窩癟癟,眼陷進去很深,嘴上幾根細黃胡,肩上扛著條小黃草辮子,有筷子那么細,而絕對不像筷子那么直順。作者對他的描述也是有一定隱蘊的。孫老者的形象多像中國當時的現(xiàn)狀啊—殘破不堪!然而比起王三勝,孫老者則更有骨氣一些,他不似王三勝那樣純粹是為了賣藝,而是為了切磋。他的骨子里有一種不服輸?shù)难?,身上洋溢著一股活力。這樣的人如果理解了革命,他們絕對會赴湯蹈火,他們有的是一股蠻力,而缺少了一種理性的思考。孫老者這一類人雖然有上進之心,可畢竟還沒有真的頓悟。在這個自己身處的時代里,孫老者們缺少一種起碼的敏感,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那些孜孜以求的絕技只能是在無聊的場合下博大家一笑罷了,已經(jīng)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最后就是作者傾注了很多心血的人物形象——沙子龍。這個人物向來存在很多爭議。武俠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代表。有的人認為他在結尾處表現(xiàn)出來的“不傳思想”是一種保守主義。對沙子龍持批判意見的研究者認為正是有一些保守的人的固執(zhí),使得一些好的技術、好的文化失傳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就能找到沙子龍不傳武藝的真正原因。沙子龍是那個時代的清醒者,他不像王三勝們那樣麻木不仁,也不像孫老者們那樣盲目蠻干。他清楚地意識到一個時代即將過去,走鏢已經(jīng)沒有飯吃了,東方的大夢該醒了。俠以過時,武以無用,傳之何益?可是即便他再怎么呼喊,仍然無法改變現(xiàn)狀,王三勝們,孫老者們依舊是我行我素,所以神槍沙失望了。他越是清醒就越是無奈、困惑,越是痛苦、悲傷。他不是不想傳授武藝,而是不知道該傳給誰。他寧愿把這身武藝帶到棺材里,也不愿讓他流入王三勝們的手中,因為這類人沒有頭腦,稍有不慎便會背叛祖國,為虎作倀。讓這樣的人成為文化的傳承者是沙子龍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寧可拋棄武俠人最看重的名聲和尊嚴也不愿意隨波逐流。從這一點上看老舍對沙子龍是持有肯定態(tài)度的。但是,另一方面老舍真的贊同沙子龍的悄聲隱退嗎?這種明哲保身的做法似乎很符合中國的傳統(tǒng),可在民族危難之時每個人如果都如沙子龍一樣消極、隱居那誰來拯救國家呢?
我認為老舍在刻畫沙子龍這一人物形象時是矛盾的。傳統(tǒng)已遭沖擊的時代,沙子龍如果墮落成王三勝,那么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困境將是中國傳承千年的民族自信與民族尊嚴的徹底毀滅,而如果他成為孫老者,也最多是囚禁在個人的武藝天地中孤芳自賞。因此無論是沙子龍、王三勝、還是孫老者他們的悲劇命運都無法改變。作者并沒有去評價誰是誰非,正是這種模糊性的價值判斷,這種文化的雙向的批判才使得這部作品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
我們從作者所塑造的這幾個拳師形象可以看到整個社會和時代的一個剪影,在這樣的一個畸形的社會中無論你是清醒者你還是愚昧者,你的悲劇人生都無法避免,作品中的這種悖論傾向也是老舍人生的悖論,這是在不同文明的相互對抗中兩難選擇地必然結果。
[1]錢理群、溫儒敏.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湯晨光.老舍與現(xiàn)代中國.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孟丹.夢廣來論著集——老舍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4]舒乙.我的父親老舍.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
[5]老舍.我怎樣寫“斷魂槍”.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I206
A
1005-5312(2014)17-0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