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福東
臺灣地區(qū)大學指定科目考試(類似于大陸高考)落幕。在臺灣的文科考卷中,歷史和政治(公民與社會)科目所體現(xiàn)的差異,反映出對待歷史和現(xiàn)實社會的態(tài)度。
國文考卷:作文題目是“圓一個夢”
12年前,臺灣廢除統(tǒng)一的聯(lián)考制,拓寬中學升大學渠道,實行所謂多元入學方案。但類似大陸高考的指考仍是最重要的晉升方式之一。
目前臺灣中學升大學的指考共計考九門,分別是物理、化學、生物、數(shù)學(分數(shù)學甲和數(shù)學乙)、國文、英文、歷史、地理及公民與社會。
國文對應大陸高考的語文,今年考卷中,一道占了18分的閱讀理解題,僅僅是要求學生用250字到300字,歸納出一篇科學短文中作者想要表達兩個觀點的具體內容。從大陸考生的角度看,這篇提煉作者觀點的考題,可謂簡單至極。整體而言,臺灣的國文考試,難度遠無法和大陸的高考相比。
27分的作文題目是“圓一個夢”:“夢,可以是憧憬、心愿,也可以是抱負、理想,只要好好努力,夢境往往也會成真。如能推己及人,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幫別人圓夢。根據(jù)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圓一個夢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字數(shù)不限?!?/p>
但在臺灣的文科考卷中,更有價值的應是歷史和政治(公民與社會)科目所體現(xiàn)的差異,因為對待歷史和現(xiàn)實社會的態(tài)度,最能反映出一個體制的價值標準。
歷史考卷:要不要做意識形態(tài)價值判斷?
一則文告呼吁:“現(xiàn)在帝國主義與國民黨聯(lián)合起來,向我們進攻,我們唯一的出路不止是繼續(xù)罷工、罷課,并且還要擴大。我們得組織力量,武裝自己,把帝國主義的海陸空軍驅逐出中國,才有生路”。這則文告最可能是:
A、1910年代,辛亥革命時期武昌清軍的呼吁。
B、1930年代,國民政府剿共時期中共的說法。
C、1950年代,中共建國以后共黨的建國藍圖。
D、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wèi)兵的傳單。
正確答案是B。這是今年臺灣指考歷史卷的一道考題。從題目構成看,命題組并沒有對這個主張做意識形態(tài)價值判斷,也沒有要求考生這樣做,考核的是對歷史事實的判斷,這道選題也代表了臺灣指考歷史選題的一個方向。
再舉一個例子:
一場“革命”的前夕,全國每年出版45000種書。革命發(fā)生的第二年,只出版了3000種書。市場上的各類出版品的總數(shù),一下子減少了近95%。這場革命是:
A、1776年美國獨立革命。B、1789年法國大革命。C、1911年辛亥革命。D、1966年文化大革命。
答案是D。
在今年臺灣指考的歷史卷中,臺灣史所占比例不高,僅有8題。也有涉及大陸和共產主義制度的,比例更低。既有關于文化大革命的內容,也有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夜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思想表現(xiàn),還包括蘇聯(lián)經濟成長走勢。如下題:
“政府的經濟政策往往影響到國家經濟的走勢。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國共產政權的經濟政策迭生變化:1918年起,列寧實施激進的共產主義,到1921年改行‘新經濟政策。1928年后,史達林則推動一系列的‘五年計劃。從上述政策的結果評估,1917年到1928年,蘇聯(lián)的經濟成長走勢示意圖最可能是:
正確答案是D。
大家可能會說,這兩個選題涉及到文革出版自由下降和蘇聯(lián)激進共產主義政策導致經濟成長下滑,有命題者潛在想要表達的理念。
這樣的說法未嘗沒有道理。就臺灣而言,在國民黨“以黨領政”時期,關于大陸的宣傳無疑充滿敵意,到了民主化時代,民進黨對大陸也缺乏善意。命題者不可能完全不受影響,帶有臺灣視角實屬難免。
對臺灣考生而言,他們更關注的是臺灣史,而這常常和日本殖民聯(lián)系在一起。如果按照上面的邏輯,有關日本殖民的考題,是否要和島內存在的親日氛圍相吻合?事實不然,如下題:
“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確保糖廠取得穩(wěn)定而便宜的原料,特別制定某項政策。唯蔗農認為這項政策妨礙市場競爭機制,造成他們的利益受損,因而群起反對,這項政策是:
A、擴大甘蔗的種植面積。B、制定原料采集區(qū)域。C、以現(xiàn)金收購原料甘蔗。D、引進外國優(yōu)良蔗苗。
答案是B。試題背后潛藏的價值取向,事實上和蘇聯(lián)1920年代經濟走勢考題一樣,是在批評干預市場機制的(日本殖民)政府行為。也就是無論對蘇聯(lián)、日本或中國大陸,命題組潛在堅持的價值邏輯是一致的。
兩岸歷史教科書的風格迥異,必然導致歷史考卷的差異。但如果命題組有意避免,也可讓考卷回歸相對純粹的歷史事實的考核。
政治考試:兩岸考卷差異大
兩岸考卷更大的差異反映在政治(公民與社會)科目上。
公民與社會考卷,共39道單選題,占78分,11道多選題,占22分。全部是選擇題。
如題: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發(fā)展快速,但在政治上堅持社會主義。晚近批評者認為,“官二代”的群體,因“以權謀私”而得位居高收入頂端,呈現(xiàn)貧富差距惡化的現(xiàn)象,從社會流動與階層化的角度來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這是臺灣“公民與社會”科考卷的一道題目,正確答案是“若要成為流動而開放的社會,必須降低家庭出身對于一個人的地位取得成就的影響力”。
臺灣媒體的總結,今年公民與社會考題強調人權意識,如言論自由、隱私權等人權保障,檢測的概念并不難,但考生要有耐心看完題目。
在大陸的考題中,更多強調的是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2014年江蘇省政治考卷為例,有這樣一道選擇題: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要正確處理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的關系。下列選項中,對二者關系認識正確的是:1、二者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2、二者都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3、國家法律依靠黨的政策實施。4、黨的政策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基礎。
A、1、2;B、1、4;C、2、3;D、3、4。
答案是B。這個題目帶有鮮明的辯證唯物主義特征。臺灣考生的邏輯思考能力,一般無法抵達正確答案的彼岸。
在臺灣,牽涉到黨與國家的辯證,考題這樣出: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習近平強調打擊貪腐,認為如果不嚴厲進行反貪腐最終必會亡黨亡國。下列何種做法最符合中共體制運作的特色:
A、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動立法要求官(或黨)員公布財產。
B、由最高人民檢察院主動積極偵辦所有涉貪的官(或黨)員。
C、由中國共產黨黨中央主導對貪污官員的調查。
D、由國務院全權指揮軍警單位嚴辦貪官污吏。
這道臺灣2014年公民與社會卷的考題,正確答案是C。
雖然強調言論自由,但對臺灣島內的民主政治,公民與社會卷也有反省之處。譬如下面這道題:
民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則之一,政府在制定政策時經常會強調對民意的回應性,下列有關不同民意表達方式的敘述何者為錯誤?
A、民眾投票選出政治代表與官員是法律保障的民意表達方式。
B、隨機接受叩應(call-in)的廣播節(jié)目能反映民意的整體分布。
C、民眾通??赏高^投書各種媒體的方式來自由表達個人意見。
D、網路民調的樣本代表性較差,很難用來反映民意的整體分布。
答案是B。臺灣有名嘴文化,政論者在電臺和電視臺上針對政治與社會議題進行評論,聽眾或觀眾可以打電話叩應,發(fā)表自己見解。一般而言,多是政治立場較激進的人更愿意以這種方式發(fā)表觀點。命題者認為,它不是民意整體分布的縮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