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珠
游歷了古希臘和古代英國,七彩娃想到古代中國轉(zhuǎn)一轉(zhuǎn),看看老祖宗的戲劇。七彩娃做了功課,知道有“元雜劇”這么一說,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不宜遲,立即動身吧。
勾欄瓦舍
元代的京城叫大都,也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大都在當(dāng)時稱得上是世界上最發(fā)達(dá)最繁榮的城市,歐洲、亞洲、非洲的商人都來大都做生意。七彩娃走在寬闊的大街上,身邊各種膚色、各種長相、各種服飾的人們來來往往,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而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于勾欄瓦舍了。
瓦舍,源自宋代,是城市里的演藝游樂集中地。在一片瓦舍里,分布著一個個木棚屋,大小不一。大的能容納幾千人,小的就像小型茶館。有的棚屋是說書的,有的棚屋里講宗教故事,有的棚屋里演皮影戲,還有的棚屋演戲劇等等。大都的瓦舍有好幾處,最主要的娛樂項(xiàng)目是演雜劇。雜劇演出場所有個特別的名稱,叫做“勾欄”,意思是欄桿勾連,圍成的舞臺和場地。勾欄,就相當(dāng)于我們現(xiàn)在的劇院。
七彩娃來到勾欄看戲,只見門上掛著“招子”,上寫“珠簾秀竇娥冤”幾個字。七彩娃興奮極了,常常聽人說“我比竇娥還冤”這么一句牢騷話,竇娥到底是誰,小孩子們都不知道,現(xiàn)在終于有機(jī)會了解詳情了。
七彩娃買了票進(jìn)場。場地中間是一座舞臺,有欄桿圍著;舞臺后面是“戲房”,是演員化妝、候場、擺放道具的地方;舞臺左右和正對面都有包廂,多花錢的人可以坐在里頭看戲;舞臺前面的空地上擺著許多座椅,先到的靠前坐。七彩娃揀了一處好位置坐等開演,隨即就有小販頭頂筐子來兜售吃食。
進(jìn)場的觀眾越來越多,包廂里也快要坐滿了。有人說:“這珠簾秀可是大都最出名的演員,她什么角色都擅長,大家閨秀、村夫村婦、小商小販、將軍士兵……無論什么角色她都演得好,今天這《竇娥冤》是她的拿手好戲,想必十分火爆!”這么一說,七彩娃更加期待了。
誰知,臺上突然出現(xiàn)一個老頭,沖觀眾作揖道:“實(shí)在對不住各位,珠簾秀臨時被丞相召進(jìn)府了,今天的雜劇不能演了?!卑??觀眾都?xì)鈮牧?,紛紛嚷嚷著退票,七彩娃生氣地大叫:“這丞相是個什么東西?怎么把人說叫走就叫走啦?”旁邊的市民趕緊捂住七彩娃的嘴巴說:“快閉嘴吧,小心有人聽見告你!”原來這丞相阿合馬是大都第一權(quán)貴人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專橫跋扈(hù)。他的母親最喜歡聽珠簾秀唱曲,想聽了就把人叫進(jìn)府去表演。珠簾秀給她一人唱,劇團(tuán)就沒了收入,可是這些豪強(qiáng)哪管人家劇團(tuán)生存呢?
七彩娃怏(yàng)怏不樂地出了瓦舍,戲是看不成了,不過倒可以去瞧瞧寫戲文的編劇。
元雜劇的劇本怎么編?一位劇作家向七彩娃介紹了雜劇的主要特征。
四折一楔子
折,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劇本中的“幕”或者“場”的說法,是戲劇演出的一個段落。元雜劇一般有四段,叫四折。楔子,是簡單短小的戲劇表演。顧名思義,像木頭楔子一樣,可以隨意安排在各折之前、之間或最后。
唱詞和科白
元雜劇以唱為主,延續(xù)了中國“唱”戲的傳統(tǒng)。元雜劇每折戲詞,由多組唱詞組成,叫曲詞。人物講話部分叫“賓白”,動作部分叫“科”。
末、旦、凈、雜
元雜劇的角色大體上分這四種,末是劇中的男角,正末就是男主角;旦是劇中的女角,女主角叫正旦;凈,是扮演剛強(qiáng)勇猛的人物;雜,是其他一些不重要的人物。
末本和旦本
元雜劇的表演由正旦或正末主唱,其他人物只有“白”而沒有唱。另外,一部雜劇只有一個主要角色,要么是正旦,要么是正末,那么一部戲,就只有一個人唱。正旦主演的雜劇劇本叫旦本,正末主演的劇本叫末本。
看到七彩娃不明所以,劇作家指著一節(jié)劇本讓他看:
【德勝令】今日個天理竟如何?黎庶盡謳歌。再不言宋天子英明甚,只說他包龍圖智慧多。魯齋郎哥哥,自惹下亡身禍;我舍了個嬌娥,早先尋安樂窩。
(云:)今日我去云臺觀散心咱。(貼旦云:)李四,你看那道人,好似你姐夫,你試喚他一聲咱?。ɡ钏慕锌?,云:)張孔目!
一部元雜劇就是由很多節(jié)這樣的唱詞與科白組成?!暗聞倭睢笔乔疲粋€曲牌就相當(dāng)于一條固定的曲譜,作家根據(jù)音律的要求填詞進(jìn)去。每個曲牌都有它的音樂風(fēng)格,有的悲傷有的歡樂。
劇作家講完,七彩娃吐舌說:“這太難了,元雜劇真難寫?!闭f話間,聽到一個人吵嚷道:“阿合馬真是蠻橫霸道,說叫走就叫走,還讓不讓人活了?”是誰這么大脾氣,敢在公共場合罵丞相?砰一聲,那個人推門進(jìn)來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響當(dāng)當(dāng)一粒銅豌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