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榮華
寫意是中國畫的主要特征,寫意精神是中國藝術的本質精神,也是中國畫的核心部分。中國畫注重內蘊的外在表現(xiàn)力,對于精神性有著極高的要求。
一、中國畫寫意精神的基礎
傳統(tǒng)中國畫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立場、人生觀、道德觀和審美情趣,是中國人形而上的哲學思想產物。中國繪畫的精神理念是理想的升華,通過藝術塑造出擺脫客觀束縛的精神世界,展現(xiàn)超自然的可能,更多表達人的主觀愿望。中國畫精神理念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復雜的觀念和自然的體系,它受中華民族人文活動的制約和地域環(huán)境的影響。
中國繪畫的造型,一直追求以最簡約含蓄的形式語傳達最廣大的精神內容。這種要求下的形式符號當然不能“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了。畫面塑造物象的觀念,要大于自然界中物象本身的觀念。也就是說畫面是利用塑造最簡單、最直接的物象為符號,表達最廣泛、最深刻的思想內容,這是人類精神文化高度發(fā)達的體現(xiàn)。中國《易經(jīng)》中的八卦就體現(xiàn)了這種智慧方式的最高成就。《易經(jīng)》八卦用最簡單純粹的符號,“具象”地表達了廣大、抽象的精神內容。八卦的爻線是觀察萬物,經(jīng)抽象而概括出的宇宙運動的理法,而不是模擬萬物的存在形態(tài)。是“為宇宙萬物之抽象表現(xiàn)”。八卦如此抽象的符號已具備“繪畫寫生之法”,這里的“寫生”,不是針對物象外形的描摹,而是寫造化之生機,不是今天西畫所用“寫生”這個詞的含義。八卦的形象符號對繪畫造型的啟示在于:萬物的具體形態(tài)不是繪畫必須遵循的崇高概念,而是通過造萬物之型來塑無形的“意”。
二、中國畫寫意精神的涵義
“意”是一個民族對社會、自然、文化等一切現(xiàn)象體察后的綜合。所以,中國畫中的“寫意”,其實是把對社會認識的總和通過筆墨傳達出來。中國畫的實質是“寫意精神”,而在這種“寫意”精神里面,技法上則既是寫“實”,又是寫“意”。“寫實”是觀照的基礎,既可以是具象表現(xiàn),又可以是抽象表現(xiàn),如工筆畫內涵是具象表現(xiàn)中境界的意象。正因為中國畫“意象”性的包容特征,藝術對生活有一個可持續(xù)的、深入的反映,它的生命力才得以如此長久。中國畫心理的東西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隨著人們對社會、對人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的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當代的創(chuàng)作,“意”必須是現(xiàn)代人的“意”,古人都能很好地反映了他們的社會,那么我們現(xiàn)代的人為何不能反映當代的“意”?在這之中,“意”這個非常重要的遺傳基因是保障,不能變。
“意”是作者發(fā)揮性靈感想,于畫外寄托的高情雅致。是畫家參與造化之機,脫卻胸中塵俗的、極純凈的心境。畫若無“意”的介入,便會淪落為技法的空殼?!耙狻敝傅氖且环N精神樣態(tài),諸如“意境”“意態(tài)”“意味”“骨氣”“風致”等都與此相關聯(lián)。立意不高,終不能臻上層之境,“意”終究建立在品格之上。最高的藝術是以最高的人格為對象的東西。古人有“得意忘形”“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等語,皆表現(xiàn)超越表象的形象,求得本質所在。
三、中國寫意精神的民族性與時代性
寫意是民族的,是時代的,是中國特有的精神思想,其在與世界文化交融發(fā)展的同時也是世界的。寫意畫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璀燦的一頁。由于歷代文人極力推祟和實踐,寫意不僅作為中國畫的一種風格存在,而且還成為中國畫的一種藝術觀念,一種精神所在。中華民族寫意史經(jīng)歷了原始彩陶時期,玉器、青銅時期,再到有紙面的繪畫時期(南北交融、東西并匯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燦爛求備、異彩紛呈的隋唐五代時期,開宗立派的宋遼金元時期,延續(xù)與變異的明清時期,沖突中的融合與發(fā)展的民國與新中國時期以及現(xiàn)代),應該說寫意精神始終是貫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精神宗旨,也伴隨著藝術實踐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
中國畫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國畫的“中國”性。任何體現(xiàn)民族性的東西都是有生命力的,正如人們說的那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東西就越具有世界性。中國畫的傳統(tǒng)是先輩們探索、總結、繼承和發(fā)展的結果,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精華。
中國畫這一中華民族特有的古老畫種,之所以謂“中國畫”,是因其有“中國”屬性。相對于西洋畫來說,傳統(tǒng)的中國畫是用中國特產的毛筆、徽墨、宣紙、丹青、歙硯為材料工具,用造型、設色等表現(xiàn)手段在平面上創(chuàng)造的可視形象。這是中國畫的狹義定義。中國畫的廣義定義應該是起源于中國,由國人所獨創(chuàng),使用特殊材料工具和特殊表現(xiàn)手段,在平面物體上創(chuàng)造出的可視現(xiàn)象,即稱之為“中國畫”。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和博大精深的內涵,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寶。
中國畫以鮮明的民族特征在發(fā)生發(fā)展,而中國民族文化又具有很強的地域性,這種地域性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民族性。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在古代燦爛的歷史中,許多外來文化被中國文化吸收了。在美術方面,中國畫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汲取過多方的養(yǎng)分,如印度佛教壁畫、民間彩繪等等,但它的思想根基是源于中國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體系?!皡菐М旓L”“曲線盤鐵”等線描法,就有印度佛教繪畫的痕跡。而“沒骨法”就是從波斯傳過來的,同樣被我們吸收利用了。還有明代的人物寫真畫也受到西方明暗素描關系的影響,出現(xiàn)了“波臣派”,這種影響一直到清代。因此,從中國畫的特點去探究中國畫的民族特征,對于我們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中國畫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