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清
崔允漷教授解釋“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有四種表現(xiàn)形式:積極反應、消極反應、探問和轉問、再組織。名師的課堂總讓我們感受到無窮的魅力。無論學生如何反應,他們總能巧妙應對,猶如功力深厚的魔法師,揮舞著自己手中的魔法棒,引領者學生和文本深入對話,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讓學生享受著語言文字的魅力和精神的洗禮,沐浴著情感的熏陶。這一切皆源自于名師們成功的理答技巧?!袄泶稹弊鳛橐环N教學行為,在課堂中的重要性就彰顯出來了,如同一根無形的線,貫穿課堂,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全面深刻理解文本。
案例: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鄉(xiāng)下孩子》一課,是一首兒童小詩,詩中第一段只是兩句話:“曾是媽媽懷里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边@兩句話韻味深長,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師:看來,爸爸寬厚的背帶給了大家很多的樂趣,難怪大家會開懷大笑。你們的笑臉讓我想起了一個詞“笑靨如花”(教師手指自己的臉并領讀兩遍詞語)?!笆㈤_”就是花兒開得很旺,學生開心的笑臉多像是開得很旺很旺的花兒??!
師:你見過野菊嗎?(很多小朋友搖頭)(播放野菊的圖片和野菊的介紹)我們鄉(xiāng)下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生活在大自然中,奔跑在陽光里,多像這些生長在曠野里散發(fā)著清香的野菊啊。(指導朗讀)
……
本案例中,教者引領學生展開對話,走向文本,理答合理,積極有效,組織探問轉換巧妙,風過無痕。
如何讓理答的課堂更精彩?
一、積極反應,理答須有興味性
“理答既是一種教學行為,還是一種評價行為?!弊鳛橐环N上課時的評價行為,教師的理答必須及時,不管是最簡單的肯定否定,還是抽絲剝繭的引導,教師都必須明確作出答復,以對學生的錯誤及時修正,將淺表的思考引向深入。
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盡可能地多一些欣賞和鼓勵的語言,使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從學生的稱贊和欣賞入手,讓學生常常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掘學生自身的潛力。例如:于永正老師請一位男同學讀課文,這個男孩音質悅耳,吐詞清晰,抑揚頓挫中把課文讀得正確、流暢而又聲情并茂,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于老師聽完他的朗讀后馬上走上前去,微笑著和這位男同學握了握手,無比誠摯地說:“你讀得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一課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學們還想再聽你朗讀一遍?!痹捯粑绰洌犝n的老師和同學們頓時報以熱烈的掌聲。于老師熱情高昂的評價語言使這位學生激動得漲紅了臉,也引得所有學生羨慕不已,不知不覺中又形成了一個教學高潮。
二、巧妙回應,理答須有引領性
上述案例中,學生回答“我小時候在媽媽的懷里吃奶”,不少孩子聽到“吃奶”這個詞嬉笑著交頭接耳,注意力開始分散。教師輕撫作答學生的肩膀,微笑著肯定:“媽媽的乳汁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你一定是個懂得感恩的孩子?!辨倚Φ膶W生不好意思地坐端正。教師巧妙地將易引起聯(lián)想的“吃奶”的口頭語,上升為理性的“乳汁是生命的源泉”,并表揚了記得媽媽恩情的學生,有效地將注意的方向指向原來的問題,保持了注意。教師應準確把握評價的尺度,以自然、真誠、恰當、溫馨的語言,及時、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做到正確引領。又如:教學《小露珠的夢》一文時,一教師讓學生談談自己有什么夢想,學生踴躍發(fā)言,答案可謂精彩紛呈,教師都予以一一肯定。突然一位男生站起來說:“我的夢想是當一個神仙?!碑斀處熉牭健跋氤蔀橐粋€神仙”這個回答時,先是一怔,但她很快走到學生身邊,微笑著說:“你的想法很特別,那你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有神仙嗎?”男孩答:“沒有?!苯處燀槃菀龑дf:“那就很遺憾,看來你的這個夢想是無法實現(xiàn)了?!焙茱@然,課例中男孩的回答是缺乏合理性的,也是教師始料不及的。但對這獨特的回答,教師既沒有熱情贊賞,也沒有斷然否定,而是通過適度評價(想法很特別!)和適時引導(現(xiàn)實生活中有神仙嗎?),從而糾正了他錯誤的認識傾向。
三、善于探問,理答須有思維性
探問和轉問是教師在課堂上大量使用的理答,當學生在某一問題上思維出現(xiàn)障礙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原來的問題改變提問的角度即改變思維的方向或方式,也可以將原來的問題轉化為幾個小問題,降低思維的坡度,或聯(lián)系生活經歷,讓問題更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上文的案例中,理解“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這句話,雖然有上文“曾是媽媽懷里歡唱的黃鸝”的基礎,但“把孩子的笑臉比作盛開的野菊”還是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就分出三個層次“想象在爸爸背上的畫面”“表演理解笑臉像盛開的花兒”“野菊和鄉(xiāng)下孩子的共同之處”進行了探問,當不同坡度的問題逐個得到解決,學生的思維貫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點石成金,理答須有深刻性
“再組織”,作為理答的一種方式,一般出現(xiàn)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最后,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重新組織和概括,力求給學生一個更為客觀完整的答案。但再組織并不是對學生答案簡單的重復和堆砌,應該是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的理性總結。在語文教學中,“再組織”應該是一段凝煉的文字,有時把學生帶進一個優(yōu)美的意境,有時揭示出深刻的哲理,有時帶領學生披文入情,豐富語感,升華情感。在上文的案例中,教師富有感情的理性總結,引領學生和文本深度對話,感悟語言文字,深刻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意,使學生的精神受到一次洗禮。
崔教授指出:“理答已經成為衡量教師專業(yè)水平,特別是對話意識和技術的一個重要指標。”這就要求我們對學生付出更多的愛,用欣賞發(fā)展的眼光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傾聽,不斷反思,精心預設,厚積薄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