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摘 要:文章探討了在居住區(qū)設計中流行歐陸風情的原因以及作者的看法,并對有關地方特色的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希望通過文章的論述,能夠對以后的建筑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歐陸風情;地方特色;分析
1 為什么歐陸風能夠廣為流行
1.1 歐陸風流行之前的住宅狀況
歐陸盛行是近幾年的事情,它實際上伴隨著住宅取消實物分配,商品化而來。在此之前社會福利化分配的住房,更是千篇一律,行列式的小區(qū)。清水磚墻與白色陽臺板中心,沒有綠化,沒有活動場地,便是它們最主要的特征。進入九十年代初期情況雖然有所改善,但依然不能讓人滿意。開始于1989年的全國住宅小區(qū)建設試點工作,使得住宅建設有了一個比較大的進步。在97年竣工的23個試點小區(qū)中,出現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但建筑形式依然有些單調,大家摹仿,并逐漸流行并不足為奇。
1.2 歐陸風情的形式美學特性
歐陸風情的住宅多采用歐洲文藝復興時的建筑藝術形式。它們經過了歷代人的不斷努力,法國學院派及各特色居民,細部處理等各方面都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在建筑物的比例方面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藝術價值更不用說,當建筑的經濟性問題不再成為最主要的矛盾時,其重新復活,也不足為奇。歐洲歷史上住宅建筑多為多層,與我國民居狀況不同,它們的經驗可能更加適應人們今天多層或高層的住宅。
1.3 建筑師的隨性
歐陸風情相比之好的現代建筑與地方特色的建筑,更易于模仿抄襲,有更強的可操作性,這一方面由于建筑師都經歷過國外古典建筑形式學的教育,另一方面古典建筑法則已經為人們提供了現成的樣式,只需建筑師去組合、模仿。任何一個憋腳的建筑師,只要他認真釋讀一下西方古典建筑的著作,就能作出從建筑形式上來講不錯的住宅設計作品。而與之相比,要探索具有中國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卻需要極深原的藝術修養(yǎng),因為要去創(chuàng)造,而沒有可輕易抄襲的東西,是件廢力不討好的工作。當一種時尚流行的時候,總是跟風的人多。而獨立思者的人少,這是不可避免的現實。
2 關于地方特色
2.1 地方特色的形成
環(huán)顧世界各國建筑的發(fā)展史,尤其是當地民居的發(fā)展史,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地方特色的形成。首先是與其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有緊密的聯(lián)系。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就必須應地制宜,使用當地最易取得的建筑材料與最易掌握的建造方法。古希臘,古羅馬因地處地中海里的一些島嶼上,較少土材而富于石材,所以把石結構的建筑推向了一個高峰,而中國由于幅局廣大,雖然各地情況有所差別,但整體而言在廣大平原地區(qū)有著茂密的森林,因而中國在木結構建筑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具體到每個地方的建筑,也可以發(fā)現這一特點,如,陜北的窯洞,西藏的碉樓,傣族的竹樓等,第二個決定形成地方特色的因素是氣候條件,北方地區(qū)因多風沙,冬季寒冷,日照非常重要,因而四合院較為盛行,而南方地區(qū)因為潮濕多雨,通風問題“首當其中”,所以多為樓居而采用天井。氣候條件還決定了各地民居層面所采用的材料與坡度等等。第三,由于交通不發(fā)達,各地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從而使得相互的經濟不能得到很好的交流,尤其在較偏遠的地區(qū),這也有宜于地方特色的形成。第四,工匠的傳統(tǒng)。由于土匠采取師徒傳承的方式,老的傳統(tǒng)得以不斷延續(xù),雖然生產力在不斷發(fā)展,建筑技術在不斷進步,但是當他的建筑式卻得以繼承發(fā)展。
2.2 應當怎樣看待地方特色
一談到地方特色的失去,許多人就痛心疾首,大聲指責。地方特色是相對于局外人而言的,而對于當地人,尤其是那些沒有出去見過“世面”的當地人,它等同于單調、枯燥。在安逸當享受的同時,人總還是喜歡一些新奇的東西拿來主義是一種普遍的心態(tài),歷史上也早有先例,承德的避署山莊,就集仿了許多江南名勝,如“藝徑云堤”仿杭州西湖,“煙雨樓”仿興南湖煙樓,“文園獅子林”仿蘇州獅子林等,好的東西拿來共享,被抄襲,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足為奇。因為模仿是人的一種天性。問題的關鍵在于,人們要把這些新奇的東西放在哪里,難道必須把它們建在老建筑的基礎之上嗎?難道必須以犧牲人們原有的地方特色為代價嗎?是否可以讓他們共存,當那些新奇的東西不再新奇時,還有一個機會去看一看人們舊有的東西。應該怎樣去模仿,模仿不等于抄襲,模仿還要加以創(chuàng)造“抄”不是目的,關鍵要“超”,這是對每一個有自尊心的。有社會責任心的建筑師最基本的要求,人們不應該強求新建筑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地方特色,但是人們一定要強調只有保存老的建筑,才能保留住地方特色,留給人們的東西已經不多了。但亡羊補牢,總比不補的要好。新的建筑失去地方特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3 兩點啟示
綜上所述,而歐陸風情與地方特色并不是水火不能相容,在一定條件下完全可以并存,如將其置與老城區(qū)的邊緣等等。但是,這并不是說歐陸風情就是一種好的建筑形式與做法。恰恰相反,它正是說明了人們的建筑審美還停留在一個較淺顯的層次,創(chuàng)造出新時代地方特色的住宅小區(qū),建筑,創(chuàng)造出具有傳統(tǒng)中國建筑內涵的現代建筑形式,才是人們的目標。
3.1 民居的啟示
前邊已經談過了地方特色形成過程,做為地方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各地民居是我們有特進一步研究與發(fā)掘的瑰寶,柯布西埃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要向工程師學習,要向建造民居的工匠學習。向民居學習,要求我們去深入探討形成地方特色的建筑之根;去深入分析傳統(tǒng)并居是如何適應自然環(huán)境和不斷改進。去探求悠久的地方文化及其發(fā)展。去發(fā)現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及怎樣轉變。向工匠學習,則要人們改掉建筑師身上的陋習,去認真研究地方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其獨待的建造工藝,更要喚醒人們漸已麻木的對地方建筑的熱愛。
3.2 批判精神,建筑學也需要批判精神
當一種思潮,時尚(如歐陸風情)向人們洶涌而來,被爭相仿效時,以一種冷靜的眼光去探究現象之后的本質,也十分必要,對待傳統(tǒng),應該批判地繼承和發(fā)揚,對待外來的東西,應該批判地接受并加以改造,這樣才能取長補短,為我所用,才能創(chuàng)新,才能發(fā)展。
4 結束語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難以阻擋。但是仍然需要保留自己的一片天空,有特色,才能生存。當然,社會是由各種各樣的人所組成的,所以才會豐富多彩,不能強求。正如,西洋古典音樂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一樣,有著不同適合的人群,但是他們卻共存于我們的時代,并且相互吸取營養(yǎng),共同豐富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所要求的是每個從事自己職業(yè)的人,都肩負起社會責任感,在適合自己的場合做好自己的工作。
參考文獻
[1]李道镥.環(huán)境行為學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
[2]吳煥加.建筑風尚與社會文化心理[M].世界建筑,1996(4).
[3]薩莫森(英)建筑的古典語言[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4]李雄飛,王悅.城市特色與古建筑[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5]威廉,麥獨孤.社會心理學導論[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