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良麗
摘 要:本文首先陳述跨文化能力的理論背景,闡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然后討論了跨文化能力在現(xiàn)實實行中有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中國的中學英語課堂。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學英語;外語教學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但是語言學習者不僅需要語言知識,而且對于語言的使用不能脫離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因此,如果我們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識,用大量時間孤立地教授語言知識,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會加重學生負擔,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理論背景
Karnyshev & Kostin(2010)認為,跨文化能力就是指在跨文化差異存在的情況下生活、工作和休息的能力。然而這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Byram(1997)的歐盟模式,他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gòu)成要素為:跨文化交際的態(tài)度、知識,理解和解釋的技巧,發(fā)現(xiàn)和互動的技巧及客觀評判型的文化意識。
二、語言教學中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世界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現(xiàn)實意義。很多文獻都闡述了語言教學中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Brunner(2010)做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擁有更強的個人競爭能力,接受在語言學習中融入跨文化教育的畢業(yè)生畢業(yè)后能有較高的就業(yè)率,因為他們所擁有的跨文化能力,保證了其較好的溝通、交際能力。此外,具有跨文化能力有助于建立成功的人際關系,避免誤解的產(chǎn)生。因此,在語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應該把跨文化能力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三、跨文化能力融入中國外語教學中的可行性方法
1.利用網(wǎng)絡
為了確??缥幕Z言教育的成功實施,應考慮運用合適的方法。但是中國的外語教學是典型的任務型教學,學生學習起來缺乏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Wang & James (2009)提出了一種有效的跨文化能力教授方法,就是利用網(wǎng)絡進行跨文化能力的教學。網(wǎng)絡擁有豐富的資源,能給語言學習者提供足夠的輸入并且提供各種輸出的機會。利用網(wǎng)絡可以結(jié)合所教授的內(nèi)容給學生展示圖片、音樂或是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比如:牛津教材里有個單元是關于肢體語言的。同樣的肢體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時會有截然不同的意思。教師在講解時,可用圖片形象地表示出“OK”“Good luck”“Welcome”等西方特有的手勢,這樣講解省時、清晰,學生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并在此過程中產(chǎn)生新鮮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外國文化的積極性,為學習技能提供了動力支持。
再如:講述顏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蘊含的不同含義,同樣的顏色在不同國家所代表的意思也大相徑庭,學生很容易混淆。如紅色在漢語中代表的是快樂、好運,是婚禮上常見的顏色,但是在南非卻是葬禮的顏色。處理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電腦向?qū)W生展示不同顏色所蘊含的意思,還可以從網(wǎng)絡上截取一些相關的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
2.將本國的文化與目標語言文化進行對比
雖然我們的外語教材主要是為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和能力而編寫的,但是它們都包含豐富的外國文化知識。通過比較本國文化與目標語言文化的異同,學生既可學到生動的文化知識,又可加深對外語的理解。
例如:牛津Module 1 Unit 1 School Life里所展示的英國高中生的學校生活,和我們高中生的中學生活截然不同。教師可以利用一個表格,把文章里所提到的英國高中生的學校生活與我們學生的在校生活進行對比。比如學生的上學放學時間、上課的方式、校服的穿著、所選擇的科目、課外活動以及家庭作業(yè)等。這些直觀且反差較大的對比,能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
再如:教材里有節(jié)日內(nèi)容的文章,教師也可以利用對比法來教授,比如將春節(jié)與圣誕節(jié)進行比較,學到有關飲食的內(nèi)容,也可以把中西方的食物、水果甚至是就餐的禮儀進行對比。
四、結(jié)論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理解所學的外語并且清楚知道目標語言背后的文化和我們自己文化的差異雖然不容易,有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但這卻是絕對重要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筆者闡述了把跨文化能力融入外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并結(jié)合我國的外語教學現(xiàn)狀提出了融入的方法。當然,這還遠遠不夠,跨文化能力和外語教學目前在我國是充滿前景的,它應該獲得更多關注。
參考文獻:
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