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旭
邵雍是北宋時期的哲學家、易學家,因道德高尚受到當時人的尊崇,有內(nèi)圣外王之美譽。
王安石當上了宰相后實行變法,很多人對他的變法措施議論紛紛,或褒或貶,不一而足。
宋神宗熙寧初年的一天,負責監(jiān)督西京糧的王正甫約邵雍、吳處厚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一同吃飯。沒有想到,這個邵雍推托不來,太不給面子了,居然讓下人送來一把茶壺,而且還是“半嘴壺”,這讓王正甫下不了臺階,氣歪了嘴。
第二天,王正甫很氣憤地來問邵雍為什么推辭不去赴宴。邵雍說:“我已經(jīng)給您答復了不去的原因了,難道您不知道嗎?”他很吃驚地望著邵雍,說:“我根本沒有得到您的答復??!”邵雍笑著說:“茶壺裝茶水,半嘴必亂濺,不是臟了衣服,也會臟了桌面,這樣尷尬赴宴,自找難堪不成?”王正甫聽后先是大吃一驚,然后欽佩地抱拳在胸,朗聲道:“邵大人真是料事如神啊,佩服佩服!”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解鈴還須系鈴人。
邵雍說:“這次宴請,王正甫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必然在酒席桌上談論王安石變法之事,而吳處厚對王安石變法最抵觸,同時,他又是口無遮攔之流,想到哪里,說到哪里,喋喋不休。這樣,飯桌上難免失言會譏諷到執(zhí)政的新法;王安國又是王安石的弟弟,雖然也不太贊同哥哥的變法主張,可畢竟他們血肉相連,如果別人當面罵自己的哥哥,恐怕心里也會不好受,不保他們兩人不會唇槍舌劍,不如不去。所以,我送壺的用意已經(jīng)明了,半嘴壺,顧名思義是‘拌嘴壺,這樣沸沸揚揚的場景我會避而遠之的!”
聽罷,王正甫嘆了一口氣說:“壺本嘴流茶,今日方知察留嘴。香茗因水鮮活,人因洞察明了!昨天吳處厚在酒席間果然詆毀新法,王安國很生氣,想把這些話一條一條記下來送到相府告他的狀,我在中間調(diào)解得好辛苦,好好的一頓飯硬是讓他倆吵得沒吃成。”
邵雍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把茶壺,關鍵是,看壺嘴里流出的是什么,如果嘴巴斷了一半,不牢靠,流出的香茗也會讓人生厭。”
(編輯/袁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