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是政治運行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行使公權力的具體體現(xiàn)。隨著社會生活和政府活動的日益復雜,以經驗為基礎的傳統(tǒng)決策方式,已很難滿足現(xiàn)代政府管理的實踐需求。而擁有決策權的公職人員承擔政治責任、行政責任、法律責任和道義責任,更是現(xiàn)代政治的應有要義。健全決策問責機制,強調決策風險責任,對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對于強化領導責任、減少決策失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決策責任問責追溯機制里最嚴厲的一條莫過于決策責任終身制。這起初是建筑工程領域里確保工程質量、履行合同承諾的有效追責制度。由于效果明顯,約束震懾力強,又被移植到現(xiàn)代政治領域中。
但不必諱言,由于我國長期缺乏依法行政和責任追究傳統(tǒng),決策責任終身制在理念和操作上都爭議不斷。有人認為,在實踐上,終身制責任太過嚴苛,操作不當會挫傷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激情,更會導致集體不作為和守成平庸之風蔓延。而且在責任主體的歸屬劃定上,還有很多不夠明晰之處。在理論上,行政決策責任終身制法理依據何在?如果是行政法律責任,皆有追責時效,不存在所謂的終身負責。黨內法規(guī)和國家法律在此問題上有無沖突牴牾?究竟是國法為大,還是黨紀為先?行政決策終身制的適用范圍、歸責原則和問責機制等核心要素,也是語多曖昧模糊,沒有規(guī)章可循。
作為公共政策質量長效化的重要保障,決策責任終身制必須要通過系統(tǒng)精密的制度安排才能得以建立和運行。而破解決策責任終身制的制度之困,關鍵需要最高層面的頂層設計和扎實推進。雖然決策責任終身制存在諸多弊端,但如若將其整體納入行政法框架體系,精確界定,規(guī)范處理,實施中定期追蹤,收集反饋,并釐清黨紀黨規(guī)與相關法律的關系,詳細規(guī)定不同情況下的處理原則和問責方法,雖是險棋一招,但也未嘗不是利大于弊的良策。另外,決策終身責任制以責任化政府為前提。因此,應切實加快以法治為根基的責任化政府建設步伐,吸引多方力量,利用多種渠道,注重傾聽社會輿論,發(fā)揮監(jiān)督機制功用,引進決策利益方參與決策制定,以此保證決策過程的透明化、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當然,還要保證決策主體職權與責任匹配一致,共同推進公共決策的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跨時代地提出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這一科學理念,處在社會急劇轉型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我們樹立治理自覺,科學遴選和揚棄一切治理手段加以熔鑄,藉此提升治理能力。而扭住決策和決策責任這根“牛鼻子”,無疑會從心理、制度和環(huán)境上加速實現(xiàn)治理現(xiàn)代化,自覺避免和抵制草率“兒戲”決策、私利驅動決策、低效無效決策。
本期“現(xiàn)代治理中的決策責任”專題策劃,從治理體系與決策責任破題,廣邀名家深入探討其中精蘊,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
決策責任終身制作為一項制度建設,既有利于完善政府治理體系,推進政府制度的現(xiàn)代化,又有利于推動政府決策能力和決策者擔當精神的提升,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政府治理現(xiàn)代化要以決策責任終身制為突破口,把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和法治決策的理念貫穿決策機制體制全過程,切實做到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
——劉 峰
公共政策評估作為一種對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和價值進行綜合判斷和評價的政治行為,是政策運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政策評估,人們不僅能夠判定某一政策本身的質量和價值,從而判斷決策的質量和辨別決策主體的責任,而且還能夠對政策過程各個階段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和分析,為以后的政策修正和改進提供良好的基礎。
——贠 杰
當前決策責任追究制度還只能針對執(zhí)行責任,表現(xiàn)在對有令不行和執(zhí)行不力上,對決策當事人及拍板決策的責任追究僅停留于文件和口頭上,不能切實執(zhí)行,因此決策責任負責制度只能停留在“治標不治本”的層面,不能從決策提出、拍板的源頭進行有效監(jiān)督。具體來說,就是責任主體范圍模糊,責任內容不明晰,評估體系配套性弱,實際追責缺乏剛性。
——唐任伍
事后追責雖有必要,但畢竟屬于“亡羊補牢”。應當在干部考核制度中,盡早建立不當不法決策行為風險提示和預防機制,畢竟,嚴厲的懲戒并非行政決策責任終身制的本質所在。當然,制度的支點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官員的道德自律,最終依靠的只能是人民,即公眾對行政決策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真正的實質性參與。
——喻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