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藝雯 (江蘇省南京民族樂團 210005)
二胡是我國最流行、最有影響力的民族樂器之一。它與西洋弦樂不同,音色醇厚、柔和,又有點蒼涼。作為一種民族樂器,二胡浸透著民族的審美情感,其曲目往往傾向于表達纏綿哀怨的情感。隨著時代發(fā)展,人美的審美趣味不斷變化,尤其在西方外來文明的影響下,中國人的審美理念發(fā)生了巨大改變,二胡如何適應這種變化是擺在二胡藝術家面前的一個難題。杰出的二胡藝術家劉天華率先對二胡進行了改造,不僅變革了二胡的定弦與演奏技法,大大增強了二胡的表現(xiàn)力,而且創(chuàng)作了一些富有現(xiàn)代審美精神的作品,如《光明行》等,深度改變了人們對二胡藝術的審美期待,使人們認識到二胡這種民族民間樂器也是可以表現(xiàn)現(xiàn)代的審美情感與審美理念的。在二胡藝術追求審美現(xiàn)代性的道路上,王建民的四首二胡狂想曲無疑將二胡藝術推向了一種新的境界、一個新的高度。本文擬以其《第三二胡狂想曲》為例,對此試作分析。
《第三二胡狂想曲》創(chuàng)作于2003年8月,獲得過全國第十二屆音樂作品評獎一等獎(文化部舉辦,2006年),是王建民代表作品之一。這首作品曲式為單樂章多段體,延續(xù)著作者一貫的狂想曲形式,以一個饒富新疆風格的音調主題作為貫穿全曲的素材,結合現(xiàn)代作曲技法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融合、提煉、展開而成。樂曲可分為六段:引子(自由板)、(節(jié)奏復雜的)慢板、(彈性速度的)中板、快板、抒情的慢板與廣板(鋼琴間奏),最后在急板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全曲。樂曲在開拓二胡的演奏技法、音樂語匯的表現(xiàn)能力和作曲技法應用方面作了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努力與探索。在王建民這首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對審美現(xiàn)代性的自覺追求。
首先,此曲以西方體裁“狂想曲”命名,體現(xiàn)出作曲者強烈希望突破中國傳統(tǒng)器樂作品以敘事性,描述性較強,音樂素材單一的特點。借這種音樂結構自由,段落,主題靈活多變,束縛感較小,發(fā)揮空間極大的體裁,拓寬了創(chuàng)作的可能性,同時又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曲體裁的部分結構特點。具體來說,此曲雖然分為六個段落,但引子以及其中段落間的銜接是通過散板來完成,散板是典型的中國音樂結構特征,無論是啟示作用,過渡作用還是推動作用,都使得多段式結構中每段連貫自然,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而其中急板作用在于將樂曲推向高潮,使之前鋪墊的情緒急速宣泄出來,這又是典型西方狂想曲的結構特征。作曲者在中西體裁結構上找到了很好的融合點。
其次在素材處理方面,“他很少使用較為完整的原民間音樂和民歌的音調素材,而是將其提煉成為新素材,通過音階重構、音程簡化、節(jié)奏重置等各種旋法變化,使其強化了大地域的民族風格,弱化了小地區(qū)的民間風格”,這極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受眾面,為作品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二胡是善于表現(xiàn)旋律的樂器,旋律的風格特點,音型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音樂素材的選擇。新疆地域遼闊,內(nèi)聚居有漢族、回族、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多個民族,外與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斯坦,阿富汗,俄羅斯等。作曲者在新疆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摒棄了一般作曲家單一取材的特點,融合多民族多國音樂素材,將其融合,提煉,延伸。具體而言,這首樂曲以新疆伊犁民歌《古萊木汗》與哈薩克族民歌《褐色的鵝》的音調為素材,調式轉換非常頻繁,并同時綜合了多種調式,旋律的大線條多在徽調式和宮調式間轉換,具有新疆音樂特點的小二度音程貫穿其中,音響效果極為獨特,通過結合西方調式特點,使音程變化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整體旋律簡單自然,毫無做作之感,骨子里仍舊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色彩,但從大量半音及特殊節(jié)奏型的組合,不難看出多為現(xiàn)代西方的創(chuàng)作手法。很顯然,這首樂曲既有民族民間風味,通過結合西方的創(chuàng)作手法,其格調完全是現(xiàn)代的、世界性的,而且極具欣賞性。
再次,《第三二胡狂想曲》雖然取材于民族民間素材,有著清晰的民族元素,但是,其在調式與音樂語言上則完全是新穎的。在調式方面,《第三二胡狂想曲》只是提取了兩首民歌中的四音音調(C、E、F、G)作為素材,更多是以現(xiàn)代作曲技法進行多種方式的變形處理。在音樂語言上,有民族民間的元素,但主要是學院化的,是現(xiàn)代的音樂語匯與表達方式。
在一次訪談中,王建民談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說,他的創(chuàng)作宗旨是創(chuàng)作出“既有時代感的,又有中國氣派的,能夠為大眾雅俗共賞的樂曲”,毫無疑問,《第三二胡狂想曲》實現(xiàn)了這個宗旨。在這首樂曲中,我們可以分明地看到,無論是在曲式結構、調式與語言上,還是在素材與音調的選擇、提取、重組等方面,王建民既適度使用民族音樂元素,努力彰顯民族音樂的某種特性,又努力追求二胡藝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努力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自覺地追求二胡藝術的審美現(xiàn)代性。
[1]汝銥.《二胡藝術發(fā)展的“去民間化”與王建民的二胡音樂創(chuàng)作》.《人們音樂》,2011(12).
[2]錢仁平唐榮.《中國氣息時代特征——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創(chuàng)作》.《中國音樂》,2013(3).
[3]郭媛王建民第四二胡狂想曲創(chuàng)作訪談錄.《人們音樂》.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