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麗莉 (鐵嶺師范高等??茖W校 112000)
演唱歌曲要唱情,這個“情”既是歌唱的靈魂,也是演唱技巧中表演之根本。想要做到言之有情、曲之有情、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演唱者必須充分運用“心靈的眼睛”即“內心視像”才能使聽眾通過你的演唱感受到歌曲的魅力。為此,我們應從兩方面下功夫:一要根據歌曲內容恰當的表達情緒,而情緒的表達要靠歌唱者在生活中親自去體驗、去感受,并將這些體驗的感覺形成情緒記憶的過程。二要善于反映出最內在的自我感情。這是增強歌唱者感染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必須敞開心扉,唱出真情實感。有了這些情緒感覺,演唱才會沁人心脾,才是歌唱表演的藝術。
內心視像的產生是建立在歌曲情感處理之上,以聲樂作品的詞語感受和音樂感受為基礎的,歌詞的主體、人物、情境等為主要依據,通過對詩化的語言信息的感受來抒情達意,意是情的基礎,情是意的抒發(fā),有了對詞意的深入感受,才會有真摯情感的自然表達,才可能為“音樂感覺”的抒發(fā)具有感染力。作為一個演唱者,既要從無聲的聲樂書面作品去感受它的音樂性,又要通過不斷的產生內心視像,運用人聲音響去創(chuàng)造聲樂的聲腔,使你的演唱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我們具體從演唱中的發(fā)聲、呼吸、共鳴三個方面分析一下內心視像是如何產生運用的。
演唱發(fā)聲時,歌唱者一定要處于興奮狀態(tài),所謂在發(fā)聲基礎上產生內心視像,也就是說在歌唱發(fā)聲時要有意識并且積極調動自身的內心情緒,時刻保持積極興奮的狀態(tài)。從生理上看,當我們興奮時,腔體通暢,七竅出聲。從心理來看,興奮能充分調動神經系統,而把注意力從不應該緊張的器官上轉移到應該積極運動的器官上,從而使注意力在嘴唇、牙齒、舌上,在面罩上,在鼻咽腔上不斷加強,并能持續(xù)下去。
演唱發(fā)聲在心理控制下進行思維和運用想象,在內心形成相應的新形象,達到認知和掌握發(fā)聲特點的目的。例如:歌唱中的“打開喉嚨”狀態(tài),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體會,一是“打哈欠”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不僅是打開喉嚨的好辦法也是保證歌唱者良好演唱狀態(tài)的基礎;二是“微笑”狀態(tài),我們講的“微笑”指的是把“笑肌”抬起。以上這兩種方式就是我們根據內心視像來體會打開喉嚨的狀態(tài)。而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用多種想象,啟發(fā)學生去理解歌唱發(fā)聲的技巧,為了使學生加深聲音通暢的理解,可以啟發(fā)學生在腔體內要有一個管子形狀的聲音想象,引導學生建立起自己的內心視像,準確的找到發(fā)聲的狀態(tài)。
歌唱時的呼吸感覺在演唱中占有重要地位。歌唱呼吸是一個興奮而又放松的循環(huán)過程,吸氣時,保持一種積極、放松的狀態(tài),歌唱時的呼吸總體感覺是“漂浮感覺”。比如充滿空氣的氣球一樣身體輕飄飄的,又如身體舒適的感覺、沉下去的感覺、深的感覺、擴張的感覺等。呼吸時的狀態(tài)感覺同歌唱時的狀態(tài)一樣:姿勢健美、反應靈活的姿態(tài)感覺,情緒振奮、精神煥發(fā)、信心百倍的心里感覺。吸氣時口腔、鼻腔是開放的感覺,喉嚨、氣管是打開的感覺,胸腔和肺部是開闊的感覺,小腹和腰部是膨脹的感覺。歌唱者在樂句換氣時,首先要具有放松和休息的心理意識,要有計劃并均勻的使用氣息,要吸的適中,不易過滿,呼氣時,全部呼吸器官要有一種擴張的的感覺,切記不要僵死,這種擴張感覺會立即使歌唱者處于非常舒適的狀態(tài)中,從而進行自然的呼吸運動,歌唱中呼吸的調控是內在的、無法看見的,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內心視像的運用,使呼吸運動由內而外具體可見。
歌唱者在呼吸過程中反復體會以上種種放松的感覺,便容易產生歌唱者自身的內心視像,例如:用聞花時的深吸氣去體驗歌唱的深吸氣,像聞花一樣的吸氣,氣息可以吸得比較深,不會造成上浮的“喘”氣現象,是一種既放松又興奮的感覺。因此,歌唱呼吸中的深呼吸更容易使演唱者產生內心視像。
演唱中的共鳴是形成優(yōu)美動聽歌聲的基礎,當我們通過“內心視像”能“看”到腔體打開后,緊接著就是發(fā)聲讀字了,由于讀字的力度和共鳴位置能決定歌唱中的音色,而不同歌曲有著不同的風格和音色,再加上各地區(qū)之間的文化差異,發(fā)揮的側重點也略有不同。如唱美聲歌曲時,就在口中讀音色較濃厚但不失明亮的字,在這同時“內心視像”盯著聲音看是否在腔體中流動,而經過共鳴腔包裝過的聲音不再是細小微弱的,而是產生一種豐滿、圓潤而又集中明亮的音色。這種具有豐滿泛音和集中明亮的聲音,有感情、有魅力、有表現力以及穿透力,共容易與觀眾產生內心的共鳴點,將內心所感受到的通過聲音共鳴傳遞給觀眾,使觀眾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演唱者的內心視像。而當我們在尋找共鳴點的同時,可以把聲音通過內心想象成一個集中的“焦點”,這一“焦點”就是我們所要尋找的共鳴點,而發(fā)出聲音時,要在“點”的發(fā)聲感覺基礎上形成“音束”,使聲音更集中更有穿透力。例如:“抓住”高音區(qū)共鳴點是心理上的感覺,用這種感覺唱出的高音能使歌唱者喉部肌肉得到完全放松并能消除恐懼心理,增強唱高音的信心;也就是說無論演唱任何一部作品,都應該是保持積極的狀態(tài),用興奮、激動的感覺去唱,這有助于歌唱者把思想感情全部傾注到歌曲的情感、藝術表現和美好的聲音上,才能不受牽制而運用自如,對內形成聲音的共鳴,對外與觀眾形成情感的共鳴。
當然,內心視像的豐富與否以及具體與否以及歌曲情感表達深刻與否,與演唱者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生活積累是密不可分的。體會到感情的選擇性,用心歌唱。因此,內心視像感的培養(yǎng)和建立也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演唱者應不斷自覺地擴大、豐富自己的文化視野,珍惜自己對生活的每一次體驗和感悟。在培養(yǎng)內心視像感時,最初可選擇一首自己最喜歡的歌曲,可用讀白的方式,反復朗讀歌唱,充分調動你的想象的潛能,把自己記憶中的最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發(fā)掘出來,逐漸形成自己的內心視像,然后把握好旋律線和整首歌曲的曲調,盡情的演唱,達到歌曲與演唱的完美融合。總之歌唱魅力的關鍵是用人聲來抒發(fā)內心情感,用音樂和語言作為傳遞信息,描繪歌曲中詩情畫意的歌唱境界,使聽者獲得審美情趣的提高。研究內心視像的產生達到歌曲與演唱的完美融合運用,不僅使歌唱者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同時也帶給聽眾完美的視聽藝術。
[1]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徐行效.《聲樂心理學》[M].科學出版社,2002.
[3]王鴻俊.《聲樂學概論》[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8.
[4]趙淑云.《走進音樂—歌唱藝術與實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