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
? 病例報告 ?
房間隔缺損:多導聯(lián)R波切跡1例
吳杰
患者女,27歲。活動后胸悶,氣短2月。查體:血壓104/68 mmHg,心率90 次/min,無唇紺。胸前左緣第3肋間聞及收縮期吹風樣雜音。超聲心動圖:左房、左室不擴大,右室流出道增寬(38 mm),右房及右室擴大,室間隔不增厚(9 mm),房間隔中部見27 mm連續(xù)中斷,EF:63%,結論: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繼發(fā)孔型)。入院時心電圖示(圖1):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下壁Ⅱ、Ⅲ、aVF導聯(lián)及V2~V4胸導聯(lián)R波中部可見切跡。心電圖診斷: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多導聯(lián)R波切跡。
入院后3天行房間隔缺損修補術,術中可見房缺大小約10×20 mm大小。術后第11 d心電圖記錄示(圖2):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與術前心電圖比較,下壁及胸導聯(lián)R波中部切跡消失,胸導聯(lián)V2~V6導聯(lián)T波倒置(考慮可能與手術損傷有關)。
房間隔缺損最常見的心電圖表現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自1996年Heller首先描述Crochetage R波切跡可做為房間隔缺損一個新的、獨立的心電圖診斷指標以來,該心電圖表現愈來愈受到臨床及心電圖醫(yī)師的重視,使部分房間隔缺損患者經Crochetage R波切跡的心電圖表現即可得到診斷。
圖1 術前心電圖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多導聯(lián)R波中部可見切跡
圖2 術后11 d心電圖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多導聯(lián)R波中部切跡消失
Crochetage R波切跡通常定義為:心電圖下壁Ⅱ、Ⅲ、aVF導聯(lián)存在明顯的R波切跡,且R波切跡出現在R波的頂峰、升支、或降支。本文報告的房間隔缺損患者的R波切跡出現在多個導聯(lián)。提示此類患者的R波切跡除見于下壁Ⅱ、Ⅲ、aVF導聯(lián)外,亦可見于胸導聯(lián)。關于R波切跡的病理生理機制仍然不清楚,該患者的術前超聲心動圖提示有右心負荷增大(右房和右室均擴大),而術后伴隨右心負荷減輕而R波切跡消失,支持房間隔缺損患者R波切跡與肺動脈高壓及局部傳導障礙等因素有關的推斷。
[1] Heller J,Hagege AA,Besse B,et al. "Crochetage"(notch) on R wave in inferior limb leads:a new independent electrocardiographic sign of atrial septal defect[J]. JACC, 1996,27(4):877-882.
[2] 郭繼鴻. Crochetage R波切跡[J]. 臨床心電學雜志,2011,6(12):469.
R654.2
A
2095-4220(2014)04-0233-02
2014-08-25)
(本文編輯:崔俊玉)
430030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yī)院心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