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君
淺析我國“異地高考”實施困境及對策建議
李超君
近些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城市化的程度不斷加深,進城務工的人員越來越多,而他們的子女在流入地參加當地考試,升學的問題也日趨凸顯出來,并且在中國,高考關乎著千家萬戶的命運,因而在要求教育公平和高考公平的大背景下,“異地高考”政策應運而生,但“異地高考”推行之路仍然阻力重重,需結合教育資源的調整、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配套政策的完善來共同推進。
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困境;建議
“異地高考”即高考考生在本人戶籍所在地區(qū)以外的地區(qū)參加高考,通常指的是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動地參加高考的現(xiàn)象。
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人們高度關注高考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會流動人口數量逐年增加,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高達2.6億,其中約2700萬的隨遷子女,隨著遷入人數的不斷增加,隨遷子女在遷入地接受教育,參與考試升學等問題逐步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其中關于高考的問題,更是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由于我國高考報名有嚴格的戶籍限制,所以大多數隨遷子女人無法在流入地參加高考,必須返回原籍參考,但現(xiàn)在全國共有14套高考試卷,各地不一,他們回到原籍后大都無法完全適應,導致還未比拼,就已輸在了起跑線上。
隨著這一矛盾的日益凸顯,2008年全國人大代表大會上首次就如何解決隨遷子女的高考問題進行了討論,“異地高考”論題由此產生。但是在隨后的幾年里,關于“異地高考”政策的具體出臺與實施進行的相當緩慢,直到2010年,國家才將“異地高考”列為教育改革中的一項,試點地區(qū)為山東、重慶、湖南三個省份,這標志著“異地高考”政策的推行與實施正式提上日程。為了加快推進“異地高考”的進展,在2011年初,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時,表示教育部正在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研究,逐步推進“異地高考”。2012年是“異地高考”推行中尤為關鍵的一年,2012年8月30日,教育部公布了《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意見的通知》,隨后經歷了具體方案制定的沖刺、審批,最終于年底確定了“異地高考”的相關細則。
真正的破冰之舉始于山東省。在2013年的2月29日發(fā)布的《山東省普通高??荚囌猩贫雀母飳嵤┮庖姟分刑岢觯瑥?014年起,凡在山東省高中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考生均可在山東省就地報名參加高考,并與山東省考生享受同等的錄取政策,率先突破高考戶籍限制。這一舉動使得“異地高考”開始真正的從“紙上”走入現(xiàn)實。緊隨山東省的腳步,在同年5月28日,福建省教育廳也發(fā)出了好消息,從2014年起,凡在福建高中有3年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考生,可在福建就地報名參加普通高考。截止到2013年底,全國大部分的省市地區(qū)都結合自身的實際出臺了具體的“異地高考”政策及其實施時間與范圍等具體細則。
隨著人們對“異地高考”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各地政府陸續(xù)制定了與本地相適應的“異地高考”政策,但若要真正實現(xiàn)“異地高考”,其依然面對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高考招錄的本地化傾向,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實施阻力。
(一)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造成利益博弈
由于我國東中西部之間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水平存在差異較大,導致了不同地區(qū)的教育資源供應與分布區(qū)別明顯,尤其是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分布很不均衡,多集中在經濟較發(fā)達的地區(qū)。例如,上海市目前的各類高??偣?2所,其中有10余所國內一流大學,而新疆只有34所高校。除了數量上有所差異,在教育教學設施的建設、優(yōu)質教師資源的配備以及教學科研質量方面也相去甚遠。當然這些發(fā)達地區(qū)高校的發(fā)展和壯大,除了國家的支持外,也離不開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所以這些地區(qū)的高校在招生時也會相對的給予本地考生一定的政策優(yōu)惠,包括錄取名額的增加以及分數線的降低等等,這些原本是只有本地考生才享有的特權與優(yōu)勢,但隨著“異地高考”的實施,隨遷子女可以在流入地參加高考,與本地考生同等錄取,也就意味著他們可以與本地考生共享優(yōu)惠政策。這無疑使本能地考生失去了政策優(yōu)勢,加劇了競爭的激烈性,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自然不會輕易讓步。因此,由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利益博弈成為了“異地高考”推行困難的根本原因。
(二)高考招錄的本地化傾向成為內在阻力
目前我國的高考招生錄取采取的是分區(qū)定額錄取,各省市根據國家政策并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自行制定招生政策與錄取標準。由于各地區(qū)之間的高校數量與質量存在一定差距,導致了不同地區(qū)之間的錄取標準與錄取比例有很大差別。一方面,省市作為高考招錄工作的直接執(zhí)行者,在制定招錄政策時不可避免地向本地考生傾斜,呈現(xiàn)招生的“本地化”現(xiàn)象;另一方面,隨著近些年高校招生自主權的擴大,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梢宰孕袥Q定在各省份招生名額的分配,這在調動高校招生的積極性的同時,也造成了高校擇優(yōu)投放指標和招生名額的分配越來越“地方化”的現(xiàn)象,這些都在無形中拉大了地區(qū)之間尤其是東西部之間的差距?!爱惖馗呖肌钡膶嵭袆荼貢@種在高招中的地區(qū)優(yōu)勢造成一定的沖擊,而地方保護主義的頑固性則決定了“異地高考”要突出重圍,順利實施并非易事,成為了實施“異地高考”的內在阻力。
(三)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善造成發(fā)展緩慢
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tǒng),其改革與完善不僅需要自身的調整,還需要其他社會子系統(tǒng)以及相關制度的配合,而“異地高考”改革作為我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推行與發(fā)展更是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扶持。雖然目前全國大部分省份都已經出臺了實施“異地高考”的方案,但大都只是針對參考本身而言,相對缺乏整體設計,并未考慮到“異地高考”的放開,會對流入地的高校、中小學造成一定沖擊,影響整體教育資源的分配,對于該地區(qū)教育承載力、教育成本都是一種考驗。除此以外,準入條件的設置也直接影響著“異地高考”施行的進展,流動人員多為進城務工人員,過高的門檻會將他們中的大多數攔在門外,那么本意為促進教育公平,解決隨遷子女升學問題的“異地高考”,對他們就失去了意義。但若門檻過低,可能會導致大批隨遷子女的涌入,超過流入地教育承載力,也可能會產生高考移民等問題,不利于流入地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配套實施的不完善,直接造成了“異地高考”推行進展的緩慢。
“異地高考”的全面實施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針對上文所提到的困境,需要從夯實基礎教育,科學化高考的招錄工作以及完善配套設施這三方面來共同解決。
(一)高招方式多樣化,增加入學機會
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要堅持以高考為主多種招生方式共同發(fā)展,增加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打破地域限制,促進教育公平。在招生錄取時采取多元評價標準,實現(xiàn)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將考生的平時成績和表現(xiàn)折合成一定的比例,體現(xiàn)在學生最終的錄取成績上,考查學生的綜合實力。高職的招生考試則可以采用“技能考試+文化考試”的形式,要求學生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前提下,突出強調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考察,為中職畢業(yè)生和高中畢業(yè)生提供更多的選擇,部分院校還可以結合學生高中期間部分科目成績,折合成一定學分,實行免試注冊入學等等,通過實現(xiàn)高招方式的多樣化,來增加升學機會,以緩解“異地高考”所流入的生源對本地生源的影響與沖擊。
(二)招錄名額分配科學化,促進教育公平
在招生方式多樣化,擴大入學渠道的同時,還要更加科學合理的分配高考的招錄名額。以省為單位進行招生錄取工作的同時,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避免招生計劃的投放過于向地方傾斜?!爱惖馗呖肌钡姆砰_,對流入地的招生計劃會產生一定影響。因此,高校招生名額的分配要綜合考慮該地的高校總數、規(guī)模,地區(qū)的實際人口總數及參加高考人數,首先確定該地總體的招生名額,然后根據本地考生與流入考生比例來分別投放招生計劃,合理的分配本地與流入考生招生名額,使二者不產生利益沖突,即維護了所有考生的權益,又兼顧了教育公平。另外,重點院校的自主招生和對本地生源的優(yōu)先名額也要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內,對于高等教育優(yōu)質資源較豐富的地區(qū)可以適當減少名額,增加其他地區(qū)學生進入重點高校的機會。通過國家的總體調控與高校自身的調整,來逐步使招錄名額配置更加科學化,為“異地高考”的全面實行提供動力。
(三)完善配套措施,提供有力保障
“異地高考”的實現(xiàn),不僅需要國家所頒布的政策與法規(guī),更需地方與學校相關配套措施的完善。一方面,地方要結合國家政策與本地實際來確定準入條件,制定統(tǒng)一的適考標準以及考生資格的界定程序,確保符合條件的流入考生的參考權益,同時積極調整教育資源的配置,協(xié)調好本地考生與流入考生之間的利益博弈;另一方面,學校在承擔流入學生教育的同時,也要給予積極的宣傳與引導,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升學上的指導,指引他們結合自身實際,理性選擇,并幫助與鼓勵流入學生積極融入本地的學習與生活,避免因此而產生自卑心理,影響學生身心健康與持續(xù)的發(fā)展。國家、地方以及學校三個方面共同努力,攜手為“異地高考”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異地高考”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教育改革,是對我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豐富與完善,體現(xiàn)了我國追求教育公平與社會民主進步的決心,但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它的全面施行與開展還面對很多的困難,需集多方之力,共同完成。
〔1〕劉希偉.清代科舉考試中的“異地借考”問題—兼論當今高考“借考”政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2(7).
〔2〕蔣洪池,梁燕,彭元珍.我國實現(xiàn)“異地高考”的阻力分析與消解策略〔J〕.高教探索,2013(1).
〔3〕陳斌.“異地高考”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與對策建議〔J〕.教育與考試,2012(3).
〔4〕翟月玲.“異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2(7).
〔5〕伍宸,洪成文.我國“異地高考”問題、原因及解決對策——基于新制度主義的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2(11).
(責任編輯:王偉宜)
李超君,安徽蕪湖人,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考試理論(武漢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