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素萍 馬英杰 侯國新
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的早期診斷及DSA介入治療
馮素萍 馬英杰 侯國新
目的 探討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的早期診斷及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治療價值。方法 8例經(jīng)增強CT診斷為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患者, 經(jīng)右側(cè)股動脈穿刺插管, 行腸系膜上動脈造影, 3例腸系膜上動脈夾層動脈瘤放置支架, 3例腸系膜上動脈栓塞及2例腸系膜上動脈血栓采取溶栓、取栓、擴血管及支架植入, 術(shù)后常規(guī)給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比較DSA治療前后腹痛、血管再通情況。結(jié)果 3例腸系膜上動脈夾層動脈瘤放置支架后血管再通, 腹痛消失, 1例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溶栓、取栓及擴血管治療后腹痛緩解、血管再通, 1例急性腸系膜上動脈血栓溶栓后放置支架。3例轉(zhuǎn)外科手術(shù)。隨訪半年以上, 5例DSA治療后血管再通患者恢復良好, 無并發(fā)癥發(fā)生。結(jié)論 增強CT可作為早期診斷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的首選方法, DSA是診斷和治療部分早期腸系膜上動脈缺血的有效手段。
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增強;CT;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
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是由腸系膜上動脈栓塞、血栓、狹窄等引起的死亡率極高的疾病, 如不能早期診治, 及時改善腸道血液循環(huán), 可導致腸管缺血壞死, 其死亡率60%~80%[1]。早期診斷和快速恢復腸道血液循環(huán)是改善預后的關鍵。2009年1月~ 2012年1月本院共收治8例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性患者, 并對其實施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治療,取得良好效果, 現(xiàn)將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例患者均經(jīng)增強CT診斷為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其中男6例, 女2例, 年齡35~81歲, 平均56歲, 發(fā)病時間2 h~15 d。2例合并心房纖顫、2例合并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1例合并高血壓和腦梗死, 1例合并糖尿病。吸煙3例, 肥胖2例。8例均以不明原因突然發(fā)生劇烈的腹部持續(xù)性或陣發(fā)性疼痛為最初表現(xiàn), 查體無明顯陽性體征。常規(guī)檢查及血、尿淀粉酶, 心電圖, 胸、腹X-線平片, 腹部彩超, 腹部CT檢查, 未發(fā)現(xiàn)引起腹痛原因。
1.2 方法 本組8例患者均進行腹部增強CT, 增強CT顯示腸系膜上動脈狹窄、阻塞或血栓形成即可診斷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常規(guī)雙側(cè)腹股溝區(qū)消毒、鋪巾, 右側(cè)腹股溝區(qū)2%利多卡因5 ml局麻, 經(jīng)股動脈穿刺插管, 在電視透視下, 將導管頭端置于腸系膜上動脈造影, 所有患者均接受前后位和側(cè)位造影、攝片。3例增強CT顯示腸系膜上動脈血管壁增厚、狹窄患者, DSA診斷為腸系膜上動脈夾層動脈瘤。將導管導絲進入通過夾層動脈瘤狹窄段, 經(jīng)導絲置入支架進入夾層動脈瘤段及狹窄段釋放, 再次造影了解血管再通情況。3例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患者和2例腸系膜上動脈血栓患者, 經(jīng)導管注入尿激酶溶栓, 分次給予尿激酶共50 ~100萬U , 術(shù)中邊溶栓邊造影, 并用20 ml注射器反復抽吸血栓, 間斷導管給予罌粟堿60 mg 擴張血管。DSA治療血管再通后口服氯吡格雷片75 mg, 1次/d, 6個月, 腸溶阿斯匹林片0.1 g, 1次/d, 每半月復查1次凝血功能, 3個月及6個月復查增強CT。
8例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患者3例為腸系膜上動脈夾層動脈瘤, 放置支架后腹痛消失, 血管再通。3例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 其中1例取栓加溶栓治療后, 造影顯示血管再通, 腹痛消失, 2例治療后腹痛未緩解轉(zhuǎn)外科手術(shù)。2例為急性腸系膜上動脈血栓, 1例溶栓加支架植入, 血管通暢, 1例腸系膜上動脈血栓累及腹主動脈轉(zhuǎn)外科手術(shù)治療。5例DSA治療成功患者隨訪半年以上, 1例偶有上腹部不適, 1例間斷腹部隱痛, 能忍受。5例至今未復發(fā)或出現(xiàn)其它并發(fā)癥。
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是一種以急性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急危重癥, 臨床癥狀和體征缺乏特異性, 早期表現(xiàn)突發(fā)的劇烈腹痛, 無明顯體征, 癥狀和體征分離是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的臨床特點[2]。常規(guī)檢查無特殊發(fā)現(xiàn), 發(fā)生腸壞死后可出現(xiàn)血便、腹水、腹膜刺激征。既往由于對該病認識不足, 常常得不到及時診斷和治療, 其病死率在過去70年里一直居高不下[1]。早期診斷和快速恢復腸管血液循環(huán)是改善預后的關鍵。常規(guī)檢查不能診斷此病, 增強CT可發(fā)現(xiàn)腸系膜上動脈管壁增厚、壁內(nèi)血腫、栓子及血栓, 是目前頗具有診斷價值的檢查方法, 其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達93%~100%[3]。
DSA能直接顯示內(nèi)臟血管, 是診斷閉塞性和非閉塞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的重要方法, 可明確診斷病變部位、病變程度和側(cè)支循環(huán)情況, 是診斷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的金標準,對部分患者可進行介入治療[4]。特別對腸系膜上動脈夾層動脈瘤, 腸系膜上動脈部分狹窄患者進行支架植入以隔絕假腔、修復血管壁、保持真腔通暢, 病變段血管可完全修復, 達到治愈效果, 并可彌補增強CT診斷的不足。
通過本組分析, 總結(jié)以下經(jīng)驗①提高對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的認識, 任何突發(fā)腹痛, 特別是高齡、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血栓病史患者, 腹痛與體征不相符, 常規(guī)檢查無發(fā)現(xiàn)引起腹痛病因者, 均應考慮此病。②對臨床懷疑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患者首選增強CT, 增強CT是快速診斷閉塞性和非閉塞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的重要方法, 并能發(fā)現(xiàn)腹水、穿孔、血栓范圍, 排除其他急腹癥, 為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依據(jù), 但對腸系膜上動脈夾層動脈瘤診斷有一定的局限性。③DSA具有診斷和治療雙重作用, DSA介入治療對早期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是有效的、安全的、且并發(fā)癥少, 并能彌補增強CT診斷的不足, 是診斷和治療早期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1] Lock G.Acute intestinal ischemia.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01,15(1):83-98.
[2] Akyildiz H, AKcan A, Oztürk A, et al.The correlation of the D-dimer test and biphasic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mesenteric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 J Surg, 2009,197(4): 429-433.
[3] 楊云梅.重視老年患者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性疾病的診治.中華危重癥醫(yī)學雜志, 2011,4(6): 353-356.
[4] Stamatakos M, Stefanaki C, Mastrokalos D, et al.Mesenteric ischemia: still a deadly puzzle for the medical community.Tohoku J Exp Med, 2008,216(3):197-204.
2014-03-19]
450053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yī)院消化科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