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宏剛
摘 要:如何使科學課教學既活潑又有序,既讓學生動起來,又讓每個學生有所進步,使學生體會能動之樂?教師精心準備教學材料,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活動設計充滿情趣。
關鍵詞:科學課;活潑有序;能動之樂
科學課上,怎樣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并且在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呢?我有如下思考。
一、精心準備教學材料
教師要重視材料的準備,準備材料要有一定的數量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材料要簡單,能為每個學生開辟一條有趣探究之路;材料要豐富,讓學生有可能通過多樣的學習路子去探索?;顒硬牧弦部梢宰寣W生來準備。教師要強調材料要求,這樣,學生準備的材料就會避免盲目性,符合實驗要求,實驗才能順利展開。活動開始,教師的要求提示簡單明了,活動中材料發(fā)放有序并控制好數量,活動后該收起來的材料快速收齊。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基本的實驗儀器,如,酒精燈、燒杯、鐵架臺、放大鏡、水槽、彈簧秤、鉤碼等,不管課程如何變幻,我們都離不開它們,所以我們必須先把他整理出來,并根據新課程的需要進行適當的添置,以備今后的教學使用。還有一部分特殊的實驗器材,像人體消化系統模型、人體骨骼模型、動植物標本、手搖發(fā)電機等,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同樣可以發(fā)揮它的作用。如,教學《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一課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消化器官的已有認識,通過畫、貼等方式進一步了解人體消化器官的樣子、作用,從而認識消化器官。但由于消化器官是在人體內的,我們不可能拿出來看,而圖片又不能很真實、很直觀地展現這些器官的特征,所以課堂上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人體消化系統模型,向學生直觀展現消化器官的樣子,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學生印象深刻。
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科學課教師要牢記“科學探究始于細致觀察”的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著力去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觀察技能和細致、認真的觀察品質,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提問的訓練。
如,在教學《滑輪》時,教師可一邊播放相關的錄像片段,一邊說:“大家看到了搬運貨物時的情景,那么像這樣可以隨著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我們把它叫動滑輪。動滑輪一定有它的特點?可不可用實驗來證實一下呢?研究動滑輪時,我們需要哪些材料呢?你打算按照什么樣的步驟來研究呢?學生分小組討論,制訂一個可行的研究計劃。”之后,學生決定用鐵架臺做支架,把繩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繞過動滑輪向上提(這里可用橡皮筋或測力計),動滑輪下掛重物。學生驚喜地說:“老師,我們發(fā)現動滑輪能省力?!薄袄蠋煟瓉矶ɑ喤c動滑輪有區(qū)別的!”教師進一步引導:“使用動滑輪大約省一半的力,但并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如果說滑輪也是一種杠桿,你能找到它的三個點的位置嗎?你能試著用杠桿的原理來解釋它的作用的不同嗎?”學生爽朗地說:“老師,我們嘗試用圖示法來解釋可能更明白。”最后,學生總結道:“有了圖示我們清楚地看到定滑輪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這節(jié)課,學生認識了動滑輪和定滑輪的作用,懂得科學結論的獲得是需要通過科學的實驗來證明的,同時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活動設計充滿情趣
小學生對實驗最感興趣,這往往成為他們學習的直接動力,成為愛好和志趣。如,讓學生養(yǎng)蠶、種花等,在日復一日的照料、觀察等科學活動中,學生逐漸知道了一些科學知識,同時也形成了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如,教學《種子發(fā)芽》,我這樣組織學生活動:
1.讓學生說說綠豆種子怎樣才能發(fā)芽。
2.歸納學生所說的綠豆種子發(fā)芽的條件。
3.改變其中的一個條件可能會有什么結果?說說可以改變什么條件?
板書:少澆一點水行不行呢?不種在土里行不行呢?讓它不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溫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發(fā)
芽呢?
4.討論怎樣用實驗證明。
你想研究什么問題,你打算怎樣做?
你猜想做的結果會是怎樣?
像你那樣做是改變了什么條件?
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fā)芽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知道?
5.鞏固延伸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自主總結,并交流查找有關種子發(fā)芽的資料。
合理地設置情境,適時地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膽猜測,當探究成為學生內在需要時,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并做到動手又動腦,方法由學生自己想,自己動手準備綠豆,結論由學生表達,整個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學生高度投入。
陶行知先生說過:“要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空間和時間,并且給予充分的營養(yǎng)。讓他們置身自然,研究自然。”教師應具備開放的教學觀念,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在科學課上體會能動之樂。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石河子第十一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