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嫻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0117-02
語文學學科是工具性學科,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也是社會交際的必備功能,它具有思想性、形象性、綜合性,決定了它在進行素質(zhì)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下面我談一談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一些粗淺體會:
一、要抓語文教材思想性,給學生進行道德素質(zhì)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應根據(jù)教材特點,因文解道,陶冶學生思想情操,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加強辨別真善美的能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在教學中我們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想素質(zhì)教育。
(一)在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時,從教材的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加強思想教育。如,教學《生命的意義》一課時,著重介紹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雙目失明、生活環(huán)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寫作的頑強精神,使學生從中感受到作家堅韌的毅力和嚴肅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二)抓住關鍵詞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因為語言是傳情達意,再造現(xiàn)實的工具。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時圈點勾劃,發(fā)現(xiàn)點睛之筆,細致剖析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內(nèi)心活動等,使學生獲得完整的藝術形象,沐浴其思想光輝。如學習《最后一課》時重點分析下課鈴聲響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先由學生圈點關鍵詞句,再體味其中的精神面貌。教師抓住關鍵詞有:“慘白”“硬住”“說不下去”等這些詞句,對韓麥爾先生的神情和動作進行了生動細膩的描繪,充分展現(xiàn)了韓麥爾先生的悲憤至極的內(nèi)心世界和極其深沉的愛國情感,學生無不受到強烈的思想震撼。
(三)利用課文所描述的美景、世風人情,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感情,培養(yǎng)審美意識,塑造健康人格。如講授《背影》《回憶我的母親》時,讓學生講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以及對自己成長的影響,從而樹立孝敬父母,報答黨和人民的思想情懷。
(四)學習文言文時,引導學生了解古代的社會生活、科學文化成就及光榮的民族傳統(tǒng),教育學生珍惜幸福,增強自信,發(fā)揚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
(五)在作文教學中結合現(xiàn)實生活,談認識與感受,提高思想境界。
(六)開展課外活動,鞏固和加強思想教育的收獲,如組織學生觀看愛國電影,參觀烈士紀念塔、采訪英雄人物等。
二、要圍繞讀、寫、聽、說能力進行科學文化素質(zhì)教育
科學文化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主體,而語言素質(zhì)是語文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它是指學生準確而熟練的運用語言工具的能力,這種素質(zhì)集中體現(xiàn)在讀、寫、聽、說四種基本技能上,而應試教育只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語文能力的下降。語文學科要找準突破口,才能真正扭轉(zhuǎn)學生語文素質(zhì)差的局面。
語文學科中讀、寫、聽、說四種能力關系密切,互相促進,語文教學要以能力訓練為主線,以能力點為訓練序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展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將知識內(nèi)化為能力,形成以能力訓練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同時,要立足“大語文”觀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輔之以豐富多彩的課外語文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逐步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
初中語文教材從第一冊到第六冊,讀、寫、聽、說各條線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為我們?nèi)娑行虻挠柧殞W生的語文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適當取舍教材,因材施教,進行循序漸進的有序訓練,從“四個為主”求組織教學。
(一)以讀為主。在進行詩詞、散文教學時,我經(jīng)常反復朗讀,用捕捉信息的方法,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每一次讀都要有不同的形式和要求,引導學生由淺人深,從整體到局部,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意境,這樣閱讀目的明確,重心明朗,這樣不僅能訓練語感,培養(yǎng)欣賞能力還能提高寫作能力。如教學散文詩《海燕》時,讓學生先速讀全文,從自然景觀的角度表達自己對各種海鳥的好惡,再細讀課文聯(lián)系時代背景,從這些形象的社會意義角度,領會作者意圖,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題,然后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既加深了印象,又訓練了語感,最后集體背誦精彩片斷,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全篇教學,以“讀”貫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活躍,不僅掌握了閱讀要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以寫為主。以“分條”訓練,讀寫同步為原則,以能力點為目標,如教學《我的老師》時,圍繞中心選材,通過幾件事寫人,這個能力點要求學生粗讀后仿寫,然后根據(jù)學生講評選優(yōu)。教學《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圍繞通過語言動作、心理活動描寫刻畫人物形象,這個能力點訓練學生的寫作方法,先通讀全文,再研讀“三拳打死鎮(zhèn)關西”這一精彩片段,最后按要求作文。
(三)以聽為主。反復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教學《聽潮》時應要求學生圍繞“展開豐富想象,產(chǎn)生思想感情的共鳴”這個能力點反復傾聽課文錄音,感受大海雄壯美和靜謐美,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
(四)以說為主。訓練說的能力手段,有朗讀、背讀、口頭描敘、插圖、課堂討論、辯論演講、復述等。復述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方法,不少課文的課后練習中都有復述這項要求。教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一課時,應要求學生反復復述松骨風阻擊戰(zhàn)、馬玉祥冒火救小孩和防空洞里的對話三個故事,在復述中訓練學生的口頭語言,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的、連貫的說話技能和有選擇的突出重點的說話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