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萍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0035-02
素養(yǎng)即平日的修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就是學生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將語文知識、能力、經(jīng)驗、習慣融合升華而達到較高水平。它的內(nèi)涵很豐富,筆者僅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理解。
首先是生活經(jīng)驗。它是生活經(jīng)歷、體驗、感悟、情感的綜合。陶行知講,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而語文是一切學科中與生活聯(lián)系最緊密的一科,可以說語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語文教學務必要使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
一是要有生活經(jīng)歷,盡量讓學生全面地接觸社會,置身生活,參與生活,而不能封閉學生,使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高考書”。二是要對生活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生活的真善美,也看到生活中的假惡丑;要時時思考生活現(xiàn)象,進行感悟,透過現(xiàn)象,把握本質(zhì),有所收獲。三是要善于間接了解生活和理解間接生活,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看電視節(jié)目、讀書看報時認識生活,彌補實際生活的不足;有意識地在學歷史、讀過去的文學作品時,認識那些遠離我們時代的生活,并把它與現(xiàn)實生活對照,使生活感受更豐厚。四是要豐富感情,要使學生會哭會笑,會關懷,會同情,會激動,會悲傷……這些感情體驗,只能在生活中培養(yǎng),而不是在課堂上傳授的。只有有了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才能讀懂朱自清對父親的至愛深情,才能寫出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文章;有了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招領啟事中“揀到黑皮包一只,內(nèi)有人民幣5000元,支票兩張計13000元,諾基亞8210手機一部”的錯誤,學生一看便知,不需要教師講解。
其次是知識積累。語文與生活的關系,使得語文的知識是最豐富的,豐富的知識就必須依靠積累,積少成多,才可質(zhì)變,才可升華,達到化多為精,以少勝多的目的。而語文知識的積累要做到以下幾點:一要選擇。積累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習任務,區(qū)別主次,重主輕次,如理解“至和元年六月某日”一句時,主要是懂得“至和”為年號,這里是年號紀年,至于是誰的年號,指公元哪一年,就屬次要的,可以不管。二要思考。對學的知識進行思考,真正理解了,就能牢記,就可運用。如山河“陰陽”知識,只有理解其要義:陽光直射之處為陽,不能直射之處為陰,并在腦中形成具體形象,不再需要記憶就牢牢掌握了。三要歸納。把學過的語文知識進行分類、歸納,納入已形成的知識體系中,使之系統(tǒng)化,才便于掌握。如學習成語,可以把凍死結構的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應位置語素意義相近的,像“怨天尤人”,可以同義互相訓釋,一類是對應位置語素意義相反的,像“黨同伐異”,可以反義互相訓釋。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四要聯(lián)系。學科內(nèi)的知識要善于聯(lián)系、綜合,如學習辛棄疾,可以聯(lián)系同是豪放派的蘇東坡,可以聯(lián)系婉約派的姜夔、李清照,也可以聯(lián)系同是愛國詩人的陸游。學科之間也要加強聯(lián)系,把學過的政治、歷史知識拿來為語文所用,如區(qū)別選用近義詞“權利”“權力”,可借用政治上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品析古典詩歌,也可以與水墨畫聯(lián)系起來,展開想象,進入意境。
三是語言敏感。莊文中先生講,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學習語言,是通過培養(yǎng)語感來達到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目的。語言敏感就是語言具有敏銳的感受能力,它的培養(yǎng)必須在感受語言與運用語言的實踐中才能實現(xiàn)。感受語言就是要涵詠咀嚼,要閱讀,要品味要朗誦。閱讀要求其多,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詠;品味要求其深,要披文入理,披文入情,如《祝福》中“我”與魯四家長工關于祥林嫂死的一段對話,“我”問“他”答,可是“他”每答必先重復“我”的問話,為什么呢?仔細品味,才品出了“他”的心不在焉,進一步品出“他”的冷漠,更進一步品出魯鎮(zhèn)的社會環(huán)境;朗誦要求其韻,熟讀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詩文,讀出停頓,讀出抑揚,讀出韻致。要注意語言的結構,熟練地掌握詞、短語、句子的結構類型,善于運用結構快速把握詞義句意,如前文所舉的并列結構成語兩類的理解。語言運用要多說多寫,要自覺地按照語言規(guī)范進行說訓練,不能學用脫節(jié)。比如許多學生學完了語言表達的簡明、連貫、得體后,只會做相應的考試題,而說話寫文章仍然出現(xiàn)“我有一個同學,王東是他的名字”“我收集了兩個同學的意見”等句子。
四是思維品質(zhì)。思維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思維的載體是語言,它與語文教學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語文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會思維,并使其思維具有形象性、深刻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的品質(zhì)。目前,許多語文教師不引導學生思維,不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用自己的講把學生的大腦給塞滿,用機械重復的勞動把學生的時間擠占,使學生不會思維,語文教學死氣沉沉。所以,首先要讓學生思維,讓他們享受思維的快樂,養(yǎng)成思維的習慣。然后要使學生進行形象思維,讀文學作品,要善于想象,再現(xiàn)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或進行再創(chuàng)造,使作品中的形象更豐滿,更鮮活;即使閱讀非文學作品,如魯迅、毛澤東的論文,也要運用形象思維,體味作品中形象生動的語言,要引導學生深刻思索,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透過語文表層,理解文章深刻的內(nèi)涵,從而培養(yǎng)其思維的深刻性。
當然,語文素養(yǎng)還應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的能力結構、科學的思想觀念等內(nèi)容,此不贅述。從上文的論述中,也不難概括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途徑——積累、思考、整合、升華,這里不專門論述。筆者只想借喬羽評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的話來引發(fā)我們語文老師的思考。喬羽說,參賽歌手的歌唱技巧有余,但歌唱藝術(藝術細胞)不足,難成大器。那么,我們語文教學所追求的是語文技巧呢,還是語文素養(yǎng)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