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新
同學共處一校一室一寢,因靜躁不同,取舍萬殊,性情大異,必有意趣情致相左之時,觀點針鋒相對之日;師生相與,雖猶嚴父慈母,然為師者為全體計,易忽視個體差異;為生者為成長計,亦有被輕慢之想,難免會有為師者欠周詳之弊、為生者牢騷對立之緒;親人朝夕相處,盡享天倫之樂,卻也有牙咬舌頭之時,難免會引起唇舌之爭;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怡然同樂,但經歷不同,所遇各異,不可能沒有面紅耳赤之時,甚至會有怒目捋袖之舉……
凡此種種,對任何一方,定覺受到傷害,心里委屈之至。何以處之?是暫避鋒芒,以待“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是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是莞爾一哂,從對方著想,以豁達包容報委屈之想?
同學之交猶唇齒相依,若因生活瑣事,錙銖必較,睚眥必報,同窗之誼還能歷久彌篤嗎?尤其高中同學,近而言之,來自四鄉(xiāng)八鎮(zhèn);遠而言之,來自五湖四海。若由著“個性張揚”“率性而為”,一箭還一箭,一言回一句,高中三年之后,否,甚至一年半載,同學之情即“如土委地”,再無美妙可言?
面對廉頗的高調“宣言”,寬洪大量的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先,主動選擇避讓,并包容了廉頗的侮辱。因為容讓,司馬遷也為之動容;因為容讓,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將相交歡的佳話。明乎此,同學之間,一天不見見N次,偶聞逆耳之言、相左之論、不利之說,咱一讓不行,二忍難過,三讓、四忍……N忍N讓又有何妨?
魏征敢于犯顏批龍鱗,因為他知道太宗有大度容讓之心;彌勒佛之所以為非釋家弟子所熟知,實乃緣其“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俗語所云“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肩上可跑馬”即為此佐證!當代同學之間,最難的不是互相幫助,也不是共同進步,最難的是山容海納,不計前嫌,以德報怨。
容讓,不僅僅是一種千古稱頌的美德,一門為人處事的藝術,還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人之相與,難免發(fā)生摩擦,產生沖突。容讓可消泯恩怨, 化干戈為玉帛。暴力只能征服人的肉身,容讓卻能臣服人的靈魂。面對現(xiàn)實矛盾乃至沖突,與其懷怨懟之心相向,不如以容讓之心化之。只有善才能化惡,只有愛才能解恨,升華你我的,只有容讓!
在互動更為頻繁的當今社會,容讓更是我輩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學會容讓,你的友誼將地久天長,你的人生將無限美好!你將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態(tài)也會因容讓而輕松,因輕松而快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