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挺進 一九六八年生,重慶榮昌縣人。十年執(zhí)教高校,十年謀職文化公司?!睹纺锝骷皶啞诽丶s編輯?,F任職于魯迅文化基金會學術部。
有一次打車去見梅娘,路上和出租車司機講起老人家的遭遇:兩歲沒了親娘,十六歲沒了親爹,不到三十歲沒了丈夫,四十多歲沒了一兒一女。不知梅娘何許人也的司機脫口而出:這老太太命硬!
生于東北,求學在日本,輾轉于華北、華東、臺灣,短期居住于加拿大,終在北京生活大半輩子的梅娘,不單扛住了從父母、丈夫到子女一個個離開的慘痛,更扛住了家鄉(xiāng)淪陷、山河破碎、動蕩無依、殘酷斗爭、尊嚴剝奪等時代風云的摧折和碾壓——她很堅硬。
一、從梅娘到孫姨
我第一次上門拜見老人家,就說:史鐵生先生寫的關于您的文章稱您孫姨,這個好聽,我也叫您孫姨吧。老人家未置可否,我就這樣叫下來。那次是去簽她的《梅娘近作及書簡》合同,和同心出版社兩個同事一起去,談這部稿子的編輯意見。我是責編,責任在細節(jié),有備而來,把我的想法說出來,需要得到她首肯。臨別,她說:繼續(xù)交流,有啥想法或需要,就到家來。
其實,去她家之前,我已經在國家圖書館將她的生平資料、個人著作瀏覽一遍,還整理了一份簡單的創(chuàng)作年表。這本由侯健飛先生編選的近作,內容比較起她“出土發(fā)掘”的第一本《梅娘小說散文集》,沒有那么厚重、豐富,但十分新鮮、生動。我們很快確定了體例,書名約定再議,隨后順理成章、按圖索驥補充了些她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香港報紙發(fā)表的文章、最近的書信、一組從歷史到現實的照片,前期編輯工作就告完成。后來再去,談到了我自己的生活,她感慨,我和她大外孫女蓉蓉幾乎同齡,對人對事對生活的體會與看法卻多有不同。忘年之交的厚誼,就此結成。
她說,作為一個小說家,她對人的認識和判斷很自信。她邀請我下一次帶著愛人和孩子一道去做客。
我攜婦將雛去了。女兒夔笳是小學生,孫姨很高興,她和香港一對小姐妹通信十幾年,陪伴著她們從小學生成長為大學生。就眼前所見夔笳小朋友的一些習慣,老人家直言不諱地批評,且直指我們大人的教養(yǎng)問題,她說:不能太嬌!我是大家庭出生,家里有許多傭人,但從小內褲內衣是自己洗的。我接受了讓孩子自個收拾內衣內褲一項,另加上洗襪子,搓毛巾。后來,我們一家不時到孫姨家,夔笳從她的孫奶奶那里,獲益匪淺。
我獨自到孫姨家去,時勤時惰,但每次去,老人家都很高興。電話過去,她總是問:小榮,這么久沒你的消息了,還好吧?小小榮怎么樣?。克依飦砹藢W者,也會邀我作陪,我因此結識了好幾個學者群體,大陸的,臺灣的,國外如加拿大、日本、韓國。對我的職業(yè)促進、學識積累,都大有幫助。
那時候,她還堅持不請護工,獨自打理生活。我去的時候,有時陪她出去買菜,和她一起做一頓簡單的午餐或晚餐,一般是粥或面條,就著超市買的涼菜或罐頭食品;偶爾我們也會去飯店,我們吃過友誼賓館餐廳的大餐,吃過“金錢豹”的自助餐,吃過“真功夫”的快餐,吃過路邊小店的餃子。每次孫姨堅決買單,她說,你還在養(yǎng)家糊口呢!她和她的研究者張泉先生一樣,最關心我的生計:你要租房子,要供孩子,工作還不穩(wěn)定,你人還挺不安分。
在家里,我們就閑聊,她手邊一個小本,一支圓珠筆,說著話,不時會記點什么,也會讓我把不標準普通話說道的某些句子寫出來,尤其我們提及的一些古詩文句子,寫下來,再看幾眼?;仡^想想,孫姨和我的交談,文學并非第一話題,小說、詩歌、散文都非我們談論的主題,而其外,比如我們最近讀到的書,報刊上的文章,我所見最近網上、涉及到她的文字,會談很多。我們談的,是這些文字、書本和事件底下的人心人情人性……她會復印一些文章,一些她給親友、學者的信件,往往送我一份,其中多是關于人生、社會的觀察和想法。
在這些談話里,她經歷的人間苦難,讓我敬重而痛惜;我個性的簡單和倔強,讓她同感又心疼。她令我如坐春風、率性自在;我讓她開心溫暖。
二、關于“南玲北梅”及爭議
《梅娘近作及書簡》出版時,趕上北京市社科院文學所召開一個關于抗戰(zhàn)時期淪陷區(qū)文學的研討會,我聯系印廠直接送一百本書到會場,與會老小,歡歡喜喜抱著書來請她簽字,還有二三有心人請孫姨簽名后還要我也附上,孫姨由此讓我給她刻制了一枚簽名章。我從她收藏的一冊貓頭鷹畫冊上,將韓美林題贈的“梅娘”二字做了字模,刻成,老人家很高興,她說,她很喜歡韓美林的畫和工藝美術。以后,她送我新書就蓋上這個印章。
但《梅娘近作及書簡》出版不到半年,意外引起不少媒體關注,書評人止庵先生從年代的質疑發(fā)端,以考辨方式指出,“南玲北梅”一說不可信。由此引發(fā)一名郝先生撰寫長文,升級為梅娘的回憶編造歷史;更想不到的是,《人民日報》也發(fā)表一篇“文藝點評”《從“南玲北梅”說起》,直指“出版社和媒體的編輯審稿缺乏起碼的歷史常識,把關不嚴,甚至毫不作為,以至發(fā)生重大歷史錯誤?!背霭嫔缰鞴軉挝涣⒓措娫挼缴?,要求說明《近作》一書的出版情況。
社領導非常清楚我編輯此書的前期準備與把關情況,安排我撰寫一份情況說明,特別強調:不能寫成自我檢討。由于涉及梅娘當年極“左”思潮下“右派”、“特嫌”等身份平反問題,他們指示我拿著北京日報社開據的介紹信,前去梅娘工作單位查實有關文件依據。
之前,北京社科院文學所張泉先生告訴我,當年他做梅娘研究就想查閱梅娘檔案,據說有一小車,人家不給查,如果我能接觸到這些材料,那可太好了。我興致勃勃拿著大紅公章介紹信就去了。
我先到孫姨那詢問,她說,那時候平反是一批人通知的,并沒有給個人留存文件,只能到單位檔案館查。檔案管理員看看介紹信,先是答應查詢,但在我等候大約二十分鐘后,突然又告訴我,報社級別不夠,必須要更高級別主管單位的介紹信,因此不能查閱。
我回社匯報,請教領導指示下一步怎么辦。孫姨的電話過來了,讓我去她家。一進家門,她的兩三位牌友也在,老人家說:小榮,你可別再查我的檔案了,廠里都亂哄哄了,說有人要查梅娘,是不是又出了什么問題了?又要搞什么運動啦?怎么這么多事兒!我哭笑不得。社領導十分體諒,指示說,別查檔案了,把編輯經過寫一寫,把不讓查的事情說一說,交主管部門去決定吧。
當我拿著該書編輯說明,交到主管單位一位處長手上,向他絮絮叨叨說起查檔案而不成的經過、梅娘老人的反應,他出乎意料、很堅決地說:這件事到此為止!個別人的意見,不能代表黨和國家,梅娘身份早有定論,你們不要再糾結此事!
針對止庵先生和郝先生、《人民日報》文章的質疑,幸有張泉先生和一位叫殷實的記者,在《上海文匯讀書周報》《中國圖書商報》各發(fā)表了一篇長文,分別題為《“南玲北梅”辨析——寫給張愛玲的信徒們》,進一步辨明“南玲北梅”一說的真?zhèn)渭捌鋪須v,以及如何看待回憶里的史料等問題,該風波似乎過去了。然而,梅娘去世后,一些學者接受媒體采訪,罔顧學術公器的公正和尊重逝者的道義,重提“南玲北梅”造假,還有人信口將其責任暗示明示在梅娘自己身上。
作為專事華北淪陷區(qū)文學研究的學者,張泉先生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南北文學中張愛玲、梅娘二人的實際影響,得出這一“基本上沒有太離譜”的結論;他還指出,“南玲北梅”之說首見于陳放一九八七年的一篇文章《一個女作家的一生》,本非梅娘自己的說法,當其不脛而走之后,她一直視之為商業(yè)炒作的口號。
就我所知,孫姨并不接受這個“封號”,她始終自視文采不及南玲,也始終不贊同張愛玲將人生看得千瘡百孔、陰郁黑暗?!澳狭岜泵贰币徽f,作為書業(yè)銷售廣告詞,于她老人家無益,其實也無傷,與她根本無關。老人的回憶文字容或有誤,甚至不少的誤漏,但不掩她一顆始終向善、堅守光亮的心。在今天這個偽劣猶如霧霾,大肆侵害人身心的年代,善良和亮光更需要善意的打量和呵護。
三、陪孫姨散步
二○○六年深冬,孫姨的大女兒柳青大姐和孫姨商量,擬安排她一次歐洲之行,了結一個未曾實現的心愿。孫姨問我:我也老了,要個陪伴,你陪我去吧。我大喜過望,向單位領導請示,領導不同意,且好心地提醒我:那么大歲數,老人家在路上有點什么事情,你負得起責任嗎?我接受了勸告,低了頭。結果是,孫姨八十多歲的歐洲之行取消了。
臺灣是孫姨的傷心話題,雖然她和丈夫在那里居住了很短一段時間,但柳龍光先生就死于兩岸奔波途中,太平輪上。她拖著兩個女兒,懷著一個胎兒回歸大陸。想不到幾年后,便陷身她努力逃避的政治風云,經歷勞教、喪子喪女之痛。前幾年,臺灣剛剛開放自由行的時候,孫姨跟我說,她想去臺北、北投溫泉她住過的地方看看。
這次,我明確表態(tài),我走不了,不能陪她老人家。
我有愧于孫姨,讓一個八九十歲的老人愿望落空。
我每次到她家,孫姨就很高興。她會以寄發(fā)郵件、復印資料或買菜為理由,一起下樓走走。孫姨年事已高,行走不便,后來在家急著接電話摔了一跤,又發(fā)生脊椎、胸椎等身體上的問題,她幾乎不能出門。而一出門,她能步行的,決不要輪椅;即便坐輪椅,上下三層樓也不要人扶。
我陪在旁邊,和她說笑,她不由自主伸手搭我一把,會說:你看,你還是要做做我的拐棍。我堅決反對著:孫姨,我可不做拐棍!您看,惡棍、訟棍、賭棍、黨棍、攪屎棍、打光棍、打棍子……都是棍,棍不是好詞兒!我做拐杖吧,法杖、仰杖、搟面杖、龍頭杖、大丈夫、老丈人,孔夫子路遇荷杖老頭、蘇東坡倚杖聽江聲,還是杖好!我是男士,至少也是丈夫?。∥覀兙瓦@樣嘻嘻哈哈挪下樓,慢慢散步。
陪孫姨散步,我們主要在農科院大院里走。從大院西門進,逛過樹林,草坪,噴水池,花圃,平房,樓房,或從南門出去,是高大挺拔白楊樹的學院南路。順著這條路往西,到第一個十字路口往北,就返回宿舍小區(qū)。農科院里的、或者說農業(yè)科學方面的一些技術、趣聞,她會隨時隨地指點著說出來,比如他們實驗的花果如何奇怪,種植工人和技術人員對待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采下來的水果如何分配等等……有一次,我們走過十字路口,直到西三環(huán)邊一個小區(qū),孫姨說,那里是齊白石墓。我們就探訪了過去。
最遠的一次散步,是二○○六年深秋,孫姨坐上輪椅,腿上蓋一條毯子,我們從小區(qū)出來,沿著中關村南大街往南走,先去魏公村郵局寄書。天氣實在很好,北京最美的季節(jié)。我說,要不我們逛逛紫竹院去?她說,走走吧。于是繼續(xù)南行,我們一直走過魏公村、民族大學、北京舞蹈學院,直到紫竹院公園北門、萬壽寺南口的河邊。那條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長滿蘆葦的小街道,此時拓展成寬闊整潔的大路,花壇鮮亮,兩旁全是尚不高大的銀杏樹,樹葉綠黃,秋天下午的陽光,在晴空之下,很是美好清爽。
沿紫竹院公園北路,進舞蹈學院里兜一圈,看了些美麗圖片,我們繼續(xù)前行,便見路南一棵巨大的銀杏老樹,它以鐵圍欄保護著,立在道路中間,圍欄里,遍地黃葉,巨大的樹冠,黑色枝干和金色樹葉,在下午西斜的陽光里好美。坐在輪椅里的孫姨和推著輪椅的我,驚訝著,感嘆著,停下來,看著這棵大樹。
在孫姨出神凝望那棵大樹的時候,我心有所動,靜靜走開,看著老銀杏與老人,在路邊蹲下去,拍下了一張照片。后來,單位舉辦員工攝影展,我給它題名《晚景》,交上去。古樹與老人,在一片暖色里,寄托著我對父輩、對身邊和遠方的老人們的祝福吧。
四、梅娘的遺產
聽到孫姨去世的消息,我一下子涌出了眼淚。柳青大姐在醫(yī)院樓下一看見我,就對我說:媽媽一定聽得見,你和她說說話去吧。醫(yī)院地下太平間里,工友們在忙碌布置明天的告別儀式,我站在孫姨身邊,看著她祥和寧靜的面容,依然濃密花白的頭發(fā),毫無條理、漫無邊際跟她說了許多話。我說著那許多話,沒有流淚。
為她上過三炷香后,一直在為姥姥誦經的蓉蓉,遞給我一份佛經,我垂首一字一句地為老人家念誦一遍。俯身看著孫姨,輕輕地說:孫姨,您好好的,您不再受病痛之苦了,您不再受親人離開之痛,您不再受另眼相看之惡,您不再受莫名迫害之罪,您平平安安走吧。
告別儀式頭一天夜里,我和同心出版社解璽璋老師、宛振文兄電話交流,為孫姨撰寫了一副挽聯:
九十載堅守良知,滿洲如此,民國如此,共和國如此,哭天地間痛失我孫姨;
百萬言錦繡文章,小說名家,書簡名家,兒童文學家,為新文學成就一梅娘。
第二天上午,我買了一小束花,把挽聯用小紙條寫上,別好,告別儀式開始前,放在她頭邊。拿著相機,照了幾張照片,我想留下些孫姨最后的紀念。告別之后,我一檢查,相機里存儲卡都沒有,剛才拍的所有相片都不存在。我突然醒悟,如平時去探望她一樣,孫姨不許我給她照無準備的相,她曾反復告誡我,人不能虛榮心太強。我那點留個紀念的虛榮讓她看破了,她不許我存這念想。
孫姨去世“二七”之后,經柳青大姐允準,我到孫姨的家里去整理她的遺物。在曾和孫姨一起說話、翻檢的書櫥、抽屜前,我獨自翻閱、分撿,不由自主想起一年多前,我第一次在她的指點下清理書稿的場景:孫姨的大紅衣服,說笑聲,努力挺直腰身看我的姿勢。我搭凳子,蹲下來,一摞書一摞書移來移去。我哪里想過有一天不能見到她呢!
四天時間,才初步完成。把孫姨的遺稿整理情況記錄一個大概,留待后來的研究者參考吧。
一、文稿:已刊發(fā)并匯入重印書中的,小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發(fā)表出版的中短篇代表作,廣為人知,五十年代以后未發(fā)表居多,如中篇《依依蘆葦》,待整理出版;散文,七十年代以來陸續(xù)發(fā)表,漸為人知,尤其一些民刊上發(fā)表不少,五十年代以前、二○○○年以后的需匯集整理,可考慮編輯“談往錄”、“八十以后”諸集,接續(xù)《梅娘小說散文集》《梅娘近作及書簡》;詩歌,各個時代均有,需匯編整理,進行初步介紹和研究;譯文,四十年代、六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單行本出版過幾種小說、科普和評論,尚有譯作散見于四十年代淪陷區(qū)刊物、八十年代以來學術刊物,需匯編整理,如她曾譯介過拜倫、芥川龍之介作品等,并初步研究;
二、書信:數量巨大,質量甚高,已出版的不過極少部分,另可考慮按照通信對象,編輯如丁(景唐、言昭)梅書簡集、家書集、親友(尤其是難友)集、書友集等;
三、日記:從未公布過,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殘篇,八十年代后期至二○一○年數本,不連貫,簡略的生活記錄,是她堅強底下的孤單。這一部分需假時日,悉心整理,如九十年代的美洲客居、二○○○年代以后的短期游歷,可以先期出版;
四、筆記:可歸兩大類,一是創(chuàng)作筆記,構想,專題整理資料,人物或故事片段,她一直試圖續(xù)寫《夜合花開》,想寫一部家族題材的長篇,皆未開筆;二是閱讀札記、隨手錄、隨談錄,帶日記性質卻無涉生活狀況,間或留下些讀后感;
五、兒童文學:延續(xù)一生,是她始終如一的關注焦點,含:1.青少年生活素描:如《小姐集》;2.創(chuàng)作與翻譯童話:如《青姑娘的夢》;3.連環(huán)畫改編:包括《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署名:落霞改編)等四五種;4.給孩子的信:已出版《邂逅相遇:梅娘、芷淵?茵淵書札》。一共四大塊,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成長與呵護是其重心,可先行匯編“梅娘兒童文學作品集”;
另外的遺產,就是梅娘的個人檔案。在她生前工作過單位的檔案館,或是其他什么審查記錄的機關?大家閨秀,著名作家,“漢奸文人”,科教片編劇,單身母親,“右派”,“特嫌”,勞教分子,繡花女工,保姆,平反人員,專職編輯,三個時代,九十多年,筑起一道特別的歷史文獻走廊,指向時代,指向未來,直指人心。
在陽光斜照的起居室,我翻檢著,閱讀著,我嘆息,也微笑,甚至哈哈大笑。我把最新的發(fā)現拿著,與在另一個屋子里的柳青大姐分享。仿佛孫姨還在這里,永在這里,一如往常。
二○一四年二月
(責任編輯:張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