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麗,段鎢金
(河北聯(lián)合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河北唐山063009)
委婉語(euphemism)一詞起源于希臘語‘euphemos’意為‘good or fortunate speech’,前綴‘eu’意指‘good’,詞干‘phemos’或‘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五版)給委婉語的定義為:“use of pleasant,mild or indirect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more accurate or direct ones.”意思就是在描述聽話者的隱私、忌諱的事兒的時候,采用聽起來比較含蓄、委婉的詞或語句來避免直接、有傷大雅的話語,比如,用‘pass away’代替‘die’。一般說來,委婉語產(chǎn)生于禁忌語。而禁忌語的出現(xiàn)則歸因于人們賦予語言現(xiàn)象強大的自然力。依照Odgen和Richards的“語義三角”理論,語言符號也就是“能指”與“所指”之間沒有直接關(guān)系,它們是以人腦思維(概念)作為中介聯(lián)系起來的。并且,這種間接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在人腦中確立下來并成為人類思維的習(xí)慣。也就是說,當人們聽到、看到某一語言符號時,會將它與所指的實物聯(lián)系起來。為了避免禁忌語給人帶來的不快,弱化人們對禁忌語的敏感度,委婉語成為和諧交流的首選。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委婉語成為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被廣泛應(yīng)用于死亡語域、職業(yè)語域、政治語域、軍事語域中。對委婉語的研究,以往主要從修辭結(jié)構(gòu)、傳統(tǒng)語義學(xué)和語用學(xué)方面展開(束定芳,1989),也有一些學(xué)者試圖從心理知覺的角度解釋委婉語的認知機制,但理論依據(jù)不夠充分,對委婉語機制的解釋進展不大(邵軍航,樊葳葳,2004)。
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語言是一種認知活動,語言的運用和理解的過程也是認知處理的過程。因此,語言能力不是獨立于其他認知能力的一個自治的符號系統(tǒng),而是人類整體認知能力的一部分(王寅,2011)。本文將采用Lisa A Guion的多重論證法(triangulation),即使用多種理論視角來分析和解釋同一類數(shù)據(jù)或信息(Guion,2002),從認知語言學(xué)的角度,運用原型范疇理論、隱喻與轉(zhuǎn)喻理論、概念整合理論對委婉語的生成與運用進行多重論證,并對各認知理論之間的聯(lián)系做出解讀。
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人們對于世界的描述并不是對真實世界客觀反映,而是對客觀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分類的結(jié)果?;诖诵纬闪苏J知語言學(xué)的核心原則:現(xiàn)實—認知—語言。也就是說,認識世界的過程是大腦無意識地組織和類屬劃分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叫做范疇化。人們通過這一過程或活動就可賦予世界一定結(jié)構(gòu),使其從無序轉(zhuǎn)向有序。它是人們對世界萬物進行分類的高級認知活動(趙艷芳,2001)。原型范疇理論認為,范疇是通過家族相似性,圍繞原型建立起來的。家族相似性可將范疇中的所有成員聯(lián)系起來,范疇內(nèi)部呈“輻射狀”,這就是Lakoff所說的“輻射性范疇”,即范疇的中心成員是確定的、清楚的,基于它可不斷向外輻射,以至于范疇的邊界是不確定的。“原型”也就是范疇內(nèi)的最中心成員,具有對事物的完形感知特征,能夠讓人以最小的認知努力獲得最多的信息。隨著從中心向邊緣的擴展,對范疇內(nèi)非中心成員的認識則需要更高的認知水平和更復(fù)雜的概括能力。
語義范疇的產(chǎn)生是基于它對自然范疇的描述或表達,它同其他類型的范疇一樣,也屬于原型范疇。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原型范疇理論對委婉語的認知機制做出解釋。因為委婉語源于禁忌語,所以兩者可以被看做是同一個語義范疇的兩個成員。從語義方面看,委婉語與禁忌語之間沒有較大的區(qū)別性語義屬性,但在這一范疇內(nèi),禁忌語屬于中心成員,即原型,具有該范疇內(nèi)的完形感知,所以當人們聽到禁忌語時,很容易將其與自然范疇聯(lián)系起來。而委婉語作為這一范疇的邊緣成員,缺少完形特征,理解起來需要更多的認知努力,聽話者由于委婉語產(chǎn)生的陌生化,其感知過程被延長,從而達到了委婉的目的。例如,在英語中,為了避免“pregnant”給人帶來的尷尬,多使用“in a delicate/interesting condition,eating for two,in a family way,have a hump in the front,have a little tax reduction 等來代替?!皃regnant”同這幾種委婉表達方式構(gòu)成同一個語義范疇,“pregnant”作為原型成員,當被聽到時,信息很容易被提取和理解。而其他的幾種表達屬于這一語義范疇的邊緣成員,認知完形遭到了破壞,所以造成聽話者對它們產(chǎn)生一種陌生感,不容易很快聯(lián)系到自然范疇,以致達到‘曲折’效果。
西方關(guān)于隱喻的研究由來已久,理論主要包括亞里士多德的比較論、昆體良的替代論以及理查茲和布萊克的互動論。這些理論的共同之處是將隱喻看做為語言的一種修辭現(xiàn)象,是美化語言的裝飾品。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在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將隱喻研究提高到新的高度。該理論突破了將隱喻限制在詞匯層面的傳統(tǒng)修辭學(xué)觀點,認為隱喻不單單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隱喻被看做是不同認知域(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映射。也就是說,我們在理解抽象概念即目標域時,通常習(xí)慣用較為具體的、更容易理解的概念即源域來加以解釋。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映射基于兩者的相似性。例如,我們在認識“時間”這一抽象概念時,總是將它與“金錢”聯(lián)系起來,這種跨域的映射就是基于時間與金錢數(shù)量有限、不可浪費這一相似性。由于源域與目標域?qū)儆诓煌脑~匯范疇,所以這種跨域的映射只能突顯目標域的部分特征,其他的方面則被隱藏起來。
隱喻的這一突顯和隱藏的功能,成為實現(xiàn)委婉表達的重要手段。委婉語的表達是一個動態(tài)的投射的過程,其中禁忌語是要被描述的目標域,委婉語是解釋禁忌語的源域。在投射過程中,目標域的某個方面被突顯,其他令人感到不雅或?qū)擂蔚姆矫娴玫诫[藏,以致達到委婉的目的。比如,“死”在任何語言中都是令人忌諱、恐懼的字眼,為了避免它給人們帶來直接的傷害,在漢語中通常用“他永遠的離開了我們”,英語中用“to go to heaven”,法語中用“Il nous a quittés”等代替“死”。在這個隱喻映射過程中,“死亡”被看成是一場旅行,有起點和終點,旅途中充滿快樂和喜悅?!八劳觥敝械穆眯蟹矫娴奶卣鞅煌伙@出來,而“死亡”的痛苦方面的特征被隱藏起來,弱化了對聽話者的傷害。
與隱喻類似,轉(zhuǎn)喻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思維和認知方式。它是相接近或相關(guān)聯(lián)的不同認知域中,一個突顯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與整體、容器與其功能或內(nèi)容之間的替換關(guān)系(趙艷芳,2001)。也就是說,突顯原則是轉(zhuǎn)喻的重要認知原則。比如,我們通常將船上的船員稱為“水手”,用“首都”代替政府所在地,它們都是用概念里最突出的特點來概括整個事件。
轉(zhuǎn)喻的這一認知模式同樣對委婉語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例如,在英語中,不直接使用“toilet”,而是用“l(fā)adies”或“gents”,這一表達突出了使用者,而將使用的目的加以弱化。同樣,在提到“cancer”時會使人不愉快,為了避免使用這一禁忌語,采用“The big C”來代替,將突顯的范圍加以擴大,使得它的完形特征受到破壞,達到委婉目的。
概念整合理論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是對概念隱喻理論的發(fā)展。整合理論指出,認知過程應(yīng)該涉及兩個或更多的心理空間,是多維空間之間相關(guān)信息的映射。一般說來,至少包括四個空間,如圖所示:兩個屬于不同范疇的輸入空間(input space),一個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和一個合成空間(blending space)。首先,兩個輸入空間存在一定的映射關(guān)系,人們從這兩個輸入空間中提取相關(guān)信息映射到合成空間;類屬空間里包括兩個輸入空間所共有的一些輪廓與組織結(jié)構(gòu),確保映射的進行;最后,合成空間利用并發(fā)展兩輸入空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將相關(guān)事件發(fā)展成更為復(fù)雜的事件。通過這個復(fù)雜的認知過程,合成空間中可能會包括兩個輸入空間中沒有的新信息。
概念整合理論同樣可以對為委婉語的建構(gòu)做出合理解讀。例如:“他被這段婚姻套牢了,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解套”。在這句話中,兩個輸入空間分別是婚姻和炒股。在婚姻這一輸入空間中包括,關(guān)系和諧和感情破裂;在炒股這個輸入空間中包括,可能失敗和可能成功。類屬空間將這兩個輸入空間的相似成分提取出來,再投射到合成空間,最后可以推斷出:他的婚姻生活不順利。
本文采用多重論證的方法,從認知的角度,運用原型范疇理論、隱喻與轉(zhuǎn)喻理論、概念整合理論對委婉語的生成與運用進行嘗試性闡釋,加深了我們對委婉語以及其認知理據(jù)的理解,同時得出了隱喻與轉(zhuǎn)喻是范疇化的延伸,概念整合理論是概念隱喻理論的發(fā)展這一認知理論之間的關(guān)系。
[1] Guion,L.Triangulation:Establishing the Validity of Qualitative Studies,2002.[Website] Http://edis.ifas.ufl.edu,[accessed December 31,2013].
[2] Lakoff,G &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侯奕松.隱喻研究與英語教學(xué)[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
[4] 盧植.認知與語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 邵軍航 樊葳葳.委婉機制的認知語言學(xué)闡釋[J].外語研究,2004(4).
[6] 束定芳.委婉語新探[J].外國語,1989(3).
[7] 束定芳.隱喻學(xu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 王寅.什么是認知語言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9]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xué)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華北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