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魯迅恩師——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導學
顧亞萍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短僖跋壬肪褪瞧渲械囊黄貞浬⑽摹N恼轮v述了魯迅從東京到仙臺學醫(yī)的幾個生活片斷,重點是記敘藤野先生的可貴品質,同時交織著對自己的責備和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原名藤野嚴九郎,是魯迅在仙臺醫(yī)專學習時的老師。藤野先生祖籍日本福井縣,世代為醫(yī),他是藤野家的第六代醫(yī)生。
藤野先生出生于1874年7月1日。小學時,他跟隨福井藩校的野坂先生學習過漢學。1892年4月,進入愛知醫(yī)學校學習;1896年10月畢業(yè),留校做解剖學教師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7月,藤野先生在東京帝國大學醫(yī)學院開始了為期一年的解剖學學習。
1901年10月,藤野先生應聘到仙臺醫(yī)專任解剖學講師,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擔任一年級的解剖學理論。魯迅在仙臺醫(yī)專的解剖學課程就由藤野先生任教。
后來,藤野先生因生活關系,曾到東京三井公司的慈善醫(yī)院就業(yè)。1919年,他回故鄉(xiāng)自立診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歲。
魯迅和藤野先生之間的師生情誼很深。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的時候,曾經來問魯迅先生,選些什么文章好。魯迅先生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目的是借此探聽藤野先生的消息。選集出版的第二年,譯者增田涉到上海訪問魯迅先生,魯迅先生向他打聽藤野先生的情況。當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此時藤野先生還健在),魯迅先生慨嘆地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p>
藤野先生對刻苦勤奮的學生周樹人也是偏愛有加的,他曾經這樣回憶魯迅先生:“周君來的時候是中日戰(zhàn)爭之后,又過了相當的年數,很可悲的是,當時日本人還罵中國人做豬頭三。在有這惡罵風氣的時候,所以同級生之中也有這樣的一群,動不動就對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時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過漢文,因此一方面尊敬中國的先賢,同時總存著應該看重中國人的心情,這在周君就以為是特別親切和難得了罷。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說里和友人之間把我當作恩師談著,我要是早讀到該多好??!既然他至死還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該多么喜歡??!”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說,魯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記者拿來了一張魯迅逝世時的照片給叔父嚴九郎看。這時,藤野先生才知道魯迅逝世的消息。當時,藤野先生正襟而坐,把那張照片舉過頭頂,然后提筆寫了《謹憶周樹人君》……
(部分文字參考網絡)
智慧的猶太人
——《生命與和平相愛》背景解讀
丁忠榮
鐵凝的《生命與和平相愛》通過對猶太青年戴維突出才能的刻畫,以及對其才能形成根源的探究,贊美了猶太民族的智慧與文化,突出表現了猶太民族珍惜生命、憧憬和平的精神,表達了作者期盼生命能夠與和平相親相愛的美好愿望。
那么,戴維為什么會作為猶太人的代表引起鐵凝的關注呢?這就不得不說一說地球上這個特殊的群體——猶太人。
說到猶太人,我便突然想起一個曾經看到的小故事,故事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即將被燒毀,你會帶什么東西逃生呢?”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個問題。要是孩子回答錢或鉆石,母親將進一步追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么嗎?”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鉆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p>
社會上流傳著一種非常有趣的說法:“全世界的錢都在美國人的口袋里,而美國人的錢卻在猶太人的口袋里?!豹q太人憑著代代相傳的聰明智慧,成了世界上最會賺錢的民族。猶太人從不焚燒書籍,即便是一本攻擊猶太人的書。猶太人認為,只有智慧才是人生無價的財富,而書能賦予他們無窮的智慧。猶太人的一本書中提到:“寧可變賣所有的財產,也要把女兒嫁給學者?!?/p>
如今,世界上的猶太人在經濟、科學和藝術等方面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幾十年來,諾貝爾獎的得主中,猶太人所占的比例遠比其他民族高。猶太人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有以下一些原因。
執(zhí)著的教育追求。國外一位作家寫道:“猶太人家庭在學問方面應受到高度評價,在這方面,非猶太人的家庭相形見絀。這個因素構成了其他一切差異的基礎?!?/p>
199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個月讀一本書,全國450萬人中有100萬人辦有圖書證。
豐富的文化底蘊。猶太人雖在長期的民族災難中背井離鄉(xiāng),分散于世界各地,卻頑強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吸收了所在國的文化精華。這樣,他們就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豐富的知識養(yǎng)料。
理性的思維方式。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朗說:“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么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理由,然后讓我自己知道為什么。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以理。”
永恒的探索心境。猶太人不但重視知識,而且更重視才能。他們崇尚創(chuàng)新,認為沒有創(chuàng)新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于懷疑、敢于發(fā)問。
“正是對生命不衰的熱愛和對和平執(zhí)著的祈禱,支撐著猶太民族不斷戰(zhàn)勝人類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難,使他們更加珍惜家庭和親情,重視知識、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視為自身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更理想的環(huán)境?!闭巧c和平相愛,才造就了馬克思、達爾文、愛因斯坦和千千萬萬個像戴維這樣杰出的猶太人。
(部分文字參考網絡)
忘我是快樂的
——解讀《享受生活》中海倫·凱勒的精神家園
顧小莉
一、 走近快樂的傳播者——永遠的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是19世紀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她在19個月時,因患猩紅熱而被奪去了視力和聽力。在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導師安妮·莎莉文的耐心幫助,讓海倫學會了讀書和說話,并開始與人溝通,而且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5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yè)。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并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她的主要作品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二、 走近終身的傳道者——無私的安妮·莎莉文
再見了, John Macy,不久我就將和你在一起了,再見了,我愛你。
小時候,我一直希望被愛,那時我總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后來,Helen進入了我的生活,我希望她愛我,并且我一直愛著她。再后來,Polly也進入了我的生活,我也愛他。我們在一起時總是很快樂,我愛著的Helen,我愛著的Polly,別了。
請Polly替我照顧好 Helen。她在外出演講的日子里并不怎么順利,人們難以相信她。不過以后,恐怕她再出去時我不能再為她翻譯了。
謝謝上帝讓我將生命贈予了Helen,使她擁有了一個光明的世界,上帝?。≌埬阕孒elen在沒有我的日子里,也能快樂地生活!
這段文字是莎莉文老師在臨終前寫給海倫的信,她對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人做了告別,至此,深深的寂寞和愛輕輕地落下。
海倫的功成名就、揚名世界,離不開莎莉文老師無私的幫助和引導,是她將無助的海倫帶向光明。海倫是莎莉文一生中的第一個學生,也是唯一一個學生,莎莉文在她身上傾注了大半生的精力。她用愛和不懈的努力給海倫·凱勒帶來了光明和自由,并和她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個關于自強不息的世界奇跡。她帶給海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在她的引導下,即使海倫生活在黑暗的、無聲的世界里,卻也有快樂常伴。
三、 走進文本的縱深處——別樣的海倫·凱勒
“當我孤獨地坐著等待生命大門關閉時,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就會像冷霧一樣籠罩著我”“但是那些酸楚而無益的話語流溢在唇邊,欲言又止,猶如淚水往肚里流,沉默浸透了我的靈魂”。文末的這幾句話無疑充滿了悲涼的情調,但我們是能夠理解的:即便是心靈和生理都正常的人,也會遭遇失敗與挫折,也會軟弱,也會有情緒的波動。
海倫·凱勒憑著自己的勇氣和毅力認識了世界,也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世界。經過努力和奮斗,她所認識的天地更加廣闊,可是畢竟生命有限,她對生活的更多的渴望因殘疾而受到限制,無法實現。勇敢的人最大的精神優(yōu)勢是直面人生,海倫勇于說出自己心靈的悲涼,說明了她面對現實人生的態(tài)度。更值得注意的是,海倫在面對寂寞與痛苦時,仍想到要把天下人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顯示出了積極的人生觀和博大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