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墨峻
官場當祛江湖氣
文_墨峻
官場集聚了相當一部分社會精英。在素有“以吏為師”傳統(tǒng)的中國,官場的風氣往往能引領社會的風氣,官風正則民風清,官風歪則民風濁。官場應該有正氣、大氣、豪氣、君子氣、儒雅氣、書卷氣,唯獨不能有江湖氣。
但近些年來,官場中飄散著一股鄙俗浪蕩的江湖氣,影響了干部的整體形象,敗壞了黨風,也帶壞了民風。
有些地方,上下級關(guān)系變成了幫會組織般的兄弟關(guān)系,不稱同志稱老大、老二,不稱職務稱老板;握手致意被勾肩搭背、扶腰攀頸取代;有的官員有如勾欄酒肆的???、呼朋引類的班頭,莫不以語言粗鄙為豪爽,以口吐黃段子為時尚,語不雷人不罷休,酒不喝醉不終席。這僅僅是表面現(xiàn)象,進而分析,便可看到江湖氣在官場中的種種套路。
只講義氣,不講黨性。共產(chǎn)黨人將黨性置于最高位置,而江湖以義氣為最高準則。少數(shù)人身在官場,心系江湖。為了朋友利益、“兄弟”情誼、“知己”托付,不惜違背黨性,出賣原則。這里不得不提到義氣的典范關(guān)公。他的義氣被贊譽為上薄云天,下溢江河,充塞天地之間。但他講義氣講到認敵為友的地步,今天恐怕沒有多少人認同。當年他與劉備、張飛桃園結(jié)義志在匡復漢室,但他為一己之義氣居然放走他們最大的敵人曹操??此埔孕×x害大義,實際上是以義害理。當今一些官員不憚交酒肉朋友,一朝同酒席,終生稱兄弟。于是“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甚至有因義氣而死扛到底,始終不肯供出涉案領導的死硬罪犯。
只講感情,不講理性。共產(chǎn)黨人既講感情更講理性,公事講理性,私交講感情,并且絕不以情害理。而江湖義氣,視感情為生命,只講感情,不講理性,以感情代替理性,不惜以情害理,因私交而濫公權(quán)。所謂為朋友不惜兩肋插刀,即是典型的只講感情,無視理性的江湖語言。為什么有人無視中央政策、方針,敢于觸碰高壓線,甚至不憚犯法,其因蓋出于此。在已查出的貪腐案件中,有不少貪官不惜為“紅顏知己”之寵,為上級領導垂愛而以身試法。
只講宗派,不講全局。把江湖宗派林立山頭對峙那一套拿進了黨內(nèi),為了搶地盤、爭名份、奪利益而肆無忌憚,為所欲為?,F(xiàn)在官場上流行“圈子”決定“位子”的說法:“進了班子不進圈子,等于沒進班子;進了圈子沒進班子,也等于進了班子?!边@里所謂的“圈子”就是宗派,就是山頭。他們罔視共產(chǎn)黨人以天下為己任、以服務人民為宗旨的優(yōu)良作風,將心思花在找圈子、進圈子上,進了圈子便以圈子的是非為是非,唯圈子核心馬首是瞻,將黨性原則拋在一邊。正因為江湖氣與黨性原則在根本上是對立的,加之以圈子謀私,翻船就只是時間問題了。腐敗窩案大抵有如此特點。如最近揭露的鐵路系統(tǒng)和石油系統(tǒng)一系列腐敗案件,多是拔出蘿卜帶出泥,帶有明顯的圈子特色。
江湖氣在中國社會積重難返。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不少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多從江湖起家,隨著他們稱帝稱王,江湖氣也被帶進了官場。在實行科舉制之后,官場才多了儒雅和君子之氣,多了些書卷氣。而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中國封建時代,儒雅之氣往往斗不過粗鄙之氣,君子斗不過小人。道理很簡單:君子清高慎獨,小人則往往賣身依附,以求一己之私。但派系和山頭并非牢不可破,一巢傾覆,幾無完卵,不然,歷代官場何以“株連”不休,血光四濺?一直到新中國建立,這種狀況才有了根本改觀。黨性為公,江湖為私。一個民主法治的現(xiàn)代國家無法容忍江湖氣。我們只有持續(xù)以破除“四風”的正氣,以深化改革的大氣,以堅決反腐的勇氣,祛除江湖氣,才可還官場風清氣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