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宏
《經(jīng)濟(jì)學(xué)人》雜志,在訂閱方式中給出了讀者三種選擇:一是59美元訂購全年電子版;二是125美元訂購全年印刷版;三是以125美元的價格訂購套餐,獲得全年印刷版+電子版。很明顯,雜志想讓讀者選擇的當(dāng)然是第三種訂閱方式。事實上,在100個讀者中,16人選擇了第一種,84人選擇了第三種,0選擇第二種。
第二種訂閱方式顯然只是“誘餌”,沒有人會去選擇,但其存在具有重大意義。當(dāng)去掉這個選項的時候,結(jié)果變成:選擇59美元電子版的人從原先的16人增加到68人,選擇125美元套餐的,下降到32人。
假設(shè)我們給出第三種做法,即去掉59美元的電子版訂閱,只是125美元的印刷版和125美元的印刷版加電子版的套餐訂閱,當(dāng)然這樣做“誘餌”的目的就太赤裸裸了。但是改成115美元的印刷版呢?讀者的選擇就又不言自明了。
這種設(shè)計相對于三項選擇的原始設(shè)計,有個明顯的劣勢,就是沒有顯示電子版的價值。讀者只會得出一個結(jié)論:電子版是不用額外成本的,要加10美元獲得,其實很多余。而原始的三項設(shè)計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電子版也是有價值的,你可以單點,其價值是59元!
另一個例子,下館子。餐館的菜牌,排在最上面的,通常是“主推”菜品,一般也最貴。而大部分顧客選擇的,并不是這第一項,而是緊隨其后的“次貴”的菜品。
在這兩個案例中,“誘餌 ”的存在是關(guān)鍵。
了解了以上原理后,我們其實可以用來指導(dǎo)店里很多價格設(shè)計。舉一個真實的例子。
夏季,防曬和曬后修復(fù),都是必須的。店里有一支56g的某品牌蘆薈膠,夏天做特價15元;還有一支237ml的水寶寶防曬霜,特價108元送一支蘆薈膠。其實這兩者都是主打,都放在門口堆頭的位置(曝光幾率是一樣的),但結(jié)果呢?大家應(yīng)該都猜到了,15元單買蘆薈膠的其實不多,大部分的蘆薈膠銷量都來自于108元的捆綁套餐。
如果嚴(yán)格按雜志的例子來設(shè)計,大概會變成這樣:蘆薈膠特價15元,防曬霜單買108元,兩樣一起買109元?;蛘邠Q個提法,防曬霜加一元得蘆薈膠。
這種做法也未嘗不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蘆薈膠必須放在和防曬霜同等重要的陳列位置,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同等選項”——即選擇單買蘆薈膠,還是買套餐。否則,就變成簡單的加一元換購了,顧客的選擇會變成“買不買這個防曬霜”,這樣的成交幾率會小很多。
至于菜單的例子,也很容易模仿,我們其實也經(jīng)常在做。
還是以防曬霜為例。60ml的資生堂安耐曬售價288元,水寶寶防曬霜,237ml才108元,曼秀雷敦防曬霜,80ml售價98元。拋開品牌影響力,顧客會怎樣選擇?很明顯當(dāng)然是水寶寶防曬霜。而安耐曬和曼秀雷敦,都變成了“參照物”而已。如果需要照顧一些不想要那么大毫升數(shù)的顧客,可以把曼秀雷敦(或者另一個成本較低,但容量近似的產(chǎn)品)售價做到80元以下。那么,顧客選擇第三項的可能性會變大,總體成交幾率也會變大。
人們很少作不加對比的選擇。我們的心里并沒有一個“內(nèi)部價值計算器”,告訴我們某種物品真正的價值是多少。相反,我們關(guān)注的是這種物品與其他物品的相對優(yōu)劣,以此來估算其價值。
那么商家要做的就是“幫助”顧客做選擇。如果兩樣物品是“同質(zhì)”的,比如兩款防曬霜,顧客肯定會選那款性價比明顯較高的;如果兩樣物品并非“同質(zhì)”,比如防曬霜和蘆薈膠,顧客選擇時就有了很大的難度,那么我們就需要加入一個第三選擇,來作為誘導(dǎo)項,引導(dǎo)顧客的選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