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濤
(劍河縣民族中醫(yī)院,貴州 劍河 556400)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效果比較
楊勝濤
(劍河縣民族中醫(yī)院,貴州 劍河 556400)
目的比較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闌尾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實驗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對照組及實驗組總有效率均為93.33%,兩組總有效率相當(P>0.05);實驗組治愈率為76.67%,對照組治愈率為63.33%,兩組治愈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手術時間稍長于對照組,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實驗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疼痛評分及術后感染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能夠達到開腹手術的效果,但可明顯減少創(chuàng)傷、出血量及并發(fā)癥,可促進患者更快康復。
急性闌尾炎;腹腔鏡;開腹;闌尾切除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常見病,居各種急腹癥的首位[1]。轉移性右下腹痛及闌尾點壓痛、反跳痛為其常見臨床表現,但急性闌尾炎的病情變化多端。其臨床表現為持續(xù)伴陣發(fā)性加劇的右下腹痛、惡心、嘔吐,多數患者白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計數增高。右下腹闌尾區(qū)(麥氏點)壓痛,則是該病重要體征。闌尾切除是治療急性闌尾炎的主要方法,但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且術后容易發(fā)生感染。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及在基層醫(yī)院的推廣,尤其在微創(chuàng)術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越來越被臨床及廣大患者接受。近年來,我院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為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病例,均符合急性闌尾炎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10~72歲,平均35.4歲;病程10~72 h,平均22 h;疾病分類: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8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0例,急性壞疽性闌尾炎2例。實驗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8~70歲,平均35歲;病程5~70 h,平均20 h;疾病分類:急性單純性闌尾炎20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8例,急性壞疽性闌尾炎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疾病分類等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患者取仰臥位,給予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于患者右下腹的麥氏點做切口,逐層切開,清理腹腔,沿結腸帶方向探尋闌尾并切除,闌尾殘端常規(guī)消毒,并埋于盲腸內,再次清理腹腔后縫合。術后給予抗生素抗感染。②實驗組:患者取平臥位,頭低15°~30°,給予全麻。于臍部上緣做一弧形小切口,長度約1 cm,置入氣腹針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維持在10~15 mm Hg,置入10 mm Trocar,放入腹腔鏡。并在腹腔內進行探查。調整患者體位為頭低腳高位,于下腹左右各分別建立10 mm和5 mm操作孔,分別置入Trocar。通過電凝鉤及鈦夾分類闌尾細膜直達闌尾根部,再對闌尾根部進行結扎,在距結扎點約3 mm處切斷闌尾,殘端進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并將切除的闌尾從Trocar孔取出。若切除闌尾較大可將其裝入標本袋中從臍部孔取出。對于化膿性闌尾炎患者,在切除闌尾后清理干凈膿液,并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術畢用創(chuàng)口貼貼于切口,術后給予抗生素抗感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評價兩組治療效果;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疼痛情況及術后感染率。
1.4 療效標準
參考有關文獻,結合臨床實際將治療效果分為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切口愈合良好,無并發(fā)癥;好轉:臨床正常及體征有所改善,切口稍感染;無效:術后給予抗生素抗感染。腹痛、發(fā)熱、包塊、血白細胞無好轉,出現嚴重并發(fā)癥。
1.5 疼痛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對術后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定,0分:無痛;1~3分:輕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
1.6 統(tǒng)計數據分析
所有統(tǒng)計數據應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對照組治愈19例,好轉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3%,治愈率為63.33%;實驗組治愈23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3%,治愈率為76.67%。兩組總有效率無差異(P>0.05),治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其他指標比較。實驗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疼痛評分及術后感染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手術時間略長于對照組,但無差異(P>0.05),見表1。
急性闌尾炎目前臨床主張手術治療,原因在于手術可迅速去除病灶,促使患者盡早恢復。同時由于是對病灶的清除,可避免個別病灶反復發(fā)作。術后還可將切除的闌尾進行病理檢查,獲得準確的病理結果[2]。開腹手術切除闌尾炎已有百年歷史,已是經典和成熟的術式。但此種術式切口大,給機體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恢復慢,且術后容易發(fā)生感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特別是對于腹部脂肪較多的患者,往往因無法找尋到闌尾而擴大切口,進一步加重了損傷程度。
對于急性闌尾炎因在術前無確切的診斷試驗和臨床辨別標準,外科手術探查依然是診斷急性闌尾炎的金標準[3]。因此容易導致誤診,容易將諸如胃腸炎、盆腔炎性疾病、泌尿系感染等診斷為急性闌尾炎。腹腔鏡不僅是治療的手段,同時還可作為診斷的重要方法,在進行手術時可對腹腔進行全面的探查,彌補了傳統(tǒng)開腹手術發(fā)現闌尾正?;蜿@尾病變與病史欠符合時,不便進行全腹探查的缺陷。加之腹腔鏡確診高,不需延長切口即可完成異位闌尾或盆腔器官聯合手術。腹腔鏡之效在臍上部及下腹左右做約長為1 cm的切口,長度明顯短于開腹術,因此減少了對機體影響小,利于切口愈合,且保持了較滿意的美觀,易于被年輕患者接受。基于以上特點,患者恢復快,患者無需等待太長便可參與到學習和工作中。腹腔鏡手術穿孔離闌尾較遠,取出闌尾時采用無菌袋包裝,減少了對切口的污染。對于化膿性者,開腹手術常采用紗布置入腹內吸出膿液,增加了腸管漿膜與紗布的摩擦而產生損傷,而腹腔鏡手術通過生理鹽水沖洗腹腔,不僅可以減少與紗布摩擦產生的破傷,且膿液清除徹底,減少了粘連的發(fā)生[4]。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組可達到與開腹術相等的療效,雖然手術時間稍長,但不僅不增加術中出血量,還可減少出血,同時術后恢復、疼痛及感染率均優(yōu)于開腹術,因此筆者建議臨床可推廣使用。
表1 兩組其他指標比較
[1] 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1149.
[2] 王宇,趙鴻鷹,趙鴻雁,等.急性闌尾炎手術治療的研究[J].中國傷殘病學,2010,10(4):40-41.
[3] 賀華勇,朱小勇,喬士興.急性闌尾炎腹腔鏡手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療效對比[J].現代醫(yī)院,2011,11(1):55-56.
[4] 尹潤彬,羅冬改,鐘林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31例總結[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8,46(32):68-69.
R574.61
B
1671-8194(2014)27-02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