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外語系,浙江杭州311231)
我國《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教學途徑……學習者通過思考、調研、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保?]
雖然如此,在實際語言教學過程中,“傳播式”模式依然隨處可見:教師決定什么時候讓學習者學什么,遵循什么樣的學習路徑,選擇什么樣的學習模式,學習者發(fā)現(xiàn)很難把教師傳播的專業(yè)化知識和他們的個人生活聯(lián)系起來,從語言學、認知和動機的角度來看,這種“傳播式”的語言教學往往收效不甚顯著。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學教學思想的一種發(fā)展形態(tài)。該教學法通過給學習者分配一些功能性的任務,要求他們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意義交換和共建上,以達到解決某種交際問題的目的,從而改變英語課堂“去情景化”和抽象化的的現(xiàn)狀,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習者語言習得和內化的支持環(huán)境,從而扭轉英語教學中熟能生厭、熟能生呆、無法學以致用的態(tài)勢,改“坐中學”為“做中學”。
任務型學習的概念最初由是由勃雷泊(Prabhu)從教學的角度提出,其目的是使學習者通過運用語言完成任務的方式學習語言,在此基礎上,鈕南(Nunan)對交際任務的設計模式進行了研究,威利斯(Willis)建構了任務型學習模式,斯基漢(Skehan)提出了任務型學習的認知方法等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任務型教學法被引進中國。[2]
雖然不同專家對英語教學法中的任務有不同的解讀,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任務都涉及語言的實際運用,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意義而不是語言形式上,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者自然地、有意義地增進了目的語的習得。任務型學習的基本觀點是:語言學習涉及到交際、意義;學習目標是任務的完成;錯誤是語言學習的一部分;教師難以預測學習者在交際中所要使用的全部語言;在與他人交流時,流利性是主要目標;語言具有創(chuàng)造性。任務型教學法的核心是要模擬人們在社會、學校生活中運用語言所從事的各類活動,把語言教學與學習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應用結合起來。任務型語言教學吧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作的事情分為若干非常具體的“任務”,并把培養(yǎng)學生具備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3]
在眾多倡導“任務型”教學法的專家中,英國語言學家威利斯的任務型“三階段”教學理論(任務前、任務環(huán)和任務后)影響最為深遠,威利斯認為作為教學活動的任務是學習者所使用的任務語言的活動,不僅是為交流目標也是為了達到了一個效果。[4]
任務型教學理念得益于人們對學習的理解產生了巨大變化:學習不單單是知識接受的過程,更是意義建構的過程,意義建構是學習者通過自身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與外界進行交互活動以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在此任務過程中,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意義建構離不開特定的情景設定,而且學習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學習過程中充斥著創(chuàng)造性的機遇和危險,需要通過使用來反復建構、生成和檢驗。古人云:“作者以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边@里的“自得”就是指學習者建構意義的過程。
“魚畢竟是魚”的故事印證了這一點:
有一條魚,它很想了解陸地上發(fā)生的事,卻因為只能再水中呼吸而無法實現(xiàn)。它與一個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在長成青蛙之后,便跳上陸地。幾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魚匯報他所看到的的。青蛙描述了陸地上的各種東西:鳥、牛和人。之后魚根據(jù)青蛙的描述進行了圖畫表征(意義建構):每一樣東西都帶有魚的形狀,只是根據(jù)青蛙的描述稍作調整——人被想象為用魚尾巴走路的魚、鳥是長著翅膀的魚、奶牛是長著乳房的魚。[5]
由于語言本身具有多層次、多角度和紛繁復雜的特點,而報刊語言在信息化、網(wǎng)絡化、傳媒化的社會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所以英語報刊閱讀是英語學習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手段?!艾F(xiàn)代英語的表現(xiàn)途徑,除了文藝作品,最大量、最經常、最流行的,就是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wǎng)絡在內的所謂‘大眾傳媒’(mass media)……而英語世界里這一日千里的變遷和由此帶來的新生事物,除了報刊等新聞英語媒體外,幾乎找不到更好的手段予以詳細記錄?!保?]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種主要輸入方式,英文報刊體例上圖文并茂,內容上豐富多彩,集真實性、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軟性化”、“通俗化”趨勢明顯,貼近生活,活潑實用,以《21世紀英文報》(大學版)為例,該報包括要聞導讀、新聞、焦點、觀點、娛樂、新視野、前程、人物、情感、時尚、玩樂、體育等多個版面,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所發(fā)生的方方面面重大事件的即時報道,符合大學習者的年齡和心里特征,有利于開拓他們的視野和激發(fā)學習興趣,是大學英語教學很好的的閱讀輔助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報紙的真實性特質正是任務型教學設計的必要條件之一,任務型教學模式所倡導的真實交際是指文本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即需要為學習者提供與現(xiàn)實生活相關的真實性材料,如報紙、照片、圖表、火車時刻表、錄音和錄像片段、新聞報道、通知等。這些真實性材料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提供真實的目標語文化信息和真實的語言輸入,滿足學習者不斷建構語言知識的需要。
報刊英語教學就是利用真實英語報刊作為教學資源對學習者進行英語教學,它不僅是簡單地以報刊作為課堂閱讀材料,精講每句話的語法和生詞,將支離破碎的符號留在學習者的腦海中,更是要求教師以報刊為載體,通過任務的設置,綜合訓練學習者的語言交際技能,其重要意義在于讓學習者通過感知和摸索逐漸掌握必要的理解、分析和判斷技能,是師生雙方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任務鏈進行積極合作和心領神會的互動,使得報刊閱讀課程最終要學的知識、能力和技巧不斷深化。
任務型教學法中的任務其實就是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的教學活動。目前外語教學流行這么一句格言:你聽,你忘了;你讀,你記住;你做,你學會。語言如果總是被當作知識來學習,強調記憶和理解,就如同一只狗在追逐自己的尾巴,永遠可望而不可即,在英語教學中只有通過設計合情合理的任務,讓學習者用語言去做事,才能使他們學會語言、用好語言。
1.實性原則
語言是鑲嵌在真實的情景中的,沒有真實的情景,語言就失去了交際價值,學習者所學
到的語言知識也就很難遷移到具體的情景中。在任務設計中,任務所用的輸入材料應該盡可能來源于真實生活,對現(xiàn)實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激發(fā)學習者學習興趣、探究欲望和參與動力,因為任務設計的真實性,學習者能夠在課堂上理解、判斷和剖析真實的語言信息,從而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語言問題,學以致用。1985年,Breen在《應用語言學》(Applied Linguistics)發(fā)表的《語言課堂中的真實性》(Authenticit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中認為真實性應該涵蓋四層意義:語言輸入的真實性;學習者對語言輸入理解的真實性;對語言學習有益的練習活動的真實性;語言課堂中再現(xiàn)的社會情境的真實性。
2.互動性原則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學會用語言交際,而互動性是交際的核心。布朗認為:“互動性是交際的全部……在對語言教學進行了幾十年的研究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互動途徑本身是學會交際的最有效方法?;有允侵竷扇嘶騼扇艘陨舷嗷ソ涣魉枷?、情感或想法的活動,其結果是交流的各方從中受益。交際能力理論強調了互動作為人類在不同語境中使用語言‘協(xié)商’意義的重要性,……”[7]因此,教學任務設計要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習者從每一次發(fā)言中獲得喜悅,感到我想說、我能說,完成從低級向高級學習的順利過渡。
3.信息差原則
信息差是指在日常語言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除了具有一定的共享信息作為交際平臺之外,還各自具有一些新信息,這是交際雙方都想知道的信息,交際的興奮點來源于對于一個人、一件事或某種現(xiàn)象已有所了解,但又在某些方面心存疑惑,這種疑惑推動一種好奇心理的產生,促使交際雙方進一步積極主動獲取這些未知信息,最終達到探究的目的。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交際雙方關注的不是語言形式的準確與否,而是關注意義的傳達。任務型教學法能有效融合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通過語言來傳達信息和表情達意,做事或成事。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簡稱ID)作為一門科學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產生的,這門科學的產生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國軍事培訓的需求,加涅是當時一個劃時代的人物,他認為,教學設計是“對用以促進學習的資源和步驟的安排”,[8]中國學者何克抗認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tǒng)方法,將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或教學目的)、教學條件、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具體計劃的系統(tǒng)化過程。[9]
從對象和目的看,教學設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教學設計是指對某一門課程或或某一教學單元、單課或某一項培訓這些較小教學系統(tǒng)的設計。[10]本文對英語報刊閱讀的教學設計采用微觀教學設計方法。在任務型教學設計方面,作者選取了威利斯的PTP任務型教學模式,她的模式最具有代表性,也比較完整。
威利斯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分為前任務(pretask)、任務環(huán)(task circle)和后任務即語言聚焦(posttask)三個階段。在前任務階段,教師導入主題和任務,為學習者提供有益的輸入,激活相關的詞匯和短語,減輕學習者的認知加工負荷,幫助學習者理解任務的指令以及做好執(zhí)行任務的準備;任務環(huán)分為任務、計劃和匯報三部分,其中任務階段多為小組合作,為學習者充分提供使用語言、完善語言的機會,強調語言的流暢性,交談中語言的使用是自然發(fā)生的,包含了許多探索性、只求可交際性、不準確的語言運用;計劃階段是為即將開始的匯報做準備,學習者從關注語言的流暢性轉而關注準確性,并且這種對語言形式的關注是出于表達和交際的需要,因而是有意義的;匯報階段促使學生使用嚴謹?shù)恼Z言,也使他們接觸到更多的口頭和書面語言;在后任務階段,學習者通過錄音或文本分析其他執(zhí)行任務的情況,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在這三個階段中,教師充當著“提醒者”、“語言顧問”和“報告主持人”的角色,體現(xiàn)了“教師搭臺,學習者唱戲”的任務型教學理念。
需要指出的是: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是一項強調意義的活動,需要學習者用語言去達到某種目的,任務與練習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應當注意避免落入傳統(tǒng)的五步教學法或3P教學法的巢窠。
任務與練習的區(qū)別可歸納如下:[11]
練 習 任 務側重點 形式(form) 意義(meaning)交際愿望與交際目的 無 有現(xiàn)實生活場景 無 有評估方面 語言形式是否準確 任務完成與否語言控制 嚴格控制 自由教師糾錯 立即糾錯 觀察、分析原因、糾正信息流向 單向 雙向或多向
具體而言,英語報刊閱讀教學設計框架如下:
(1)前任務
通過舉例向學習者介紹故事或篇章的特定情景和背景情況,可采用的方法如下:從標題和圖片入手猜測故事的主題;略讀文章,找出故事設定的情景或背景;通過跳讀找出故事里的人物名字;通過小測驗、游戲等突出相關的詞匯和語言結構,但不能在任務前講解;
(2)任務環(huán)
此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習者了解文章大意,掌握關鍵詞和重要信息,認真閱讀細節(jié),學習一些詞匯的意思和用法。具體方法有:把相關圖片與文章的各個部分配對;把打亂順序的詞語、句子、段落按照正確的順序重新排列,以此總結文章各個部分的內容;通過完成不完整的句子和完型練習,檢查理解情況;通過列清單、制表格等方式重新組織所讀內容;完成能夠反映閱讀內容的活動,如繪圖、配對、識別、選擇、分類等;通過表格、圖解等轉換所生成的信息;表演所讀到的情景;
(3)后任務
后任務階段主要是建立篇章與學習者各自知識、興趣和經歷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習者檢驗、鞏固和建構自己的語言能力和知識結構。具體方法有:設計書的封面;畫卡通,并設計書簽,介紹文章和故事給同齡人;在圖片和詞語的提示下復述故事;組合式講述故事:學習者以小組為單位,每組用自己的話向全班同學講述故事的一部分;演短劇;演木偶戲;情景與個人經歷相聯(lián)系;寫一個類似的故事;就與故事相關的話題展開主題活動等。
筆者以《21世紀英文報》(大學版)當中的一個案例來具體說明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報刊閱讀中的教學設計。
任務:談論對地鐵中設立女士專用車廂的看法
任務目的:了解學生對性騷擾的不同感受
語言素材:《21世紀英文報》(大學版)1002期第三版(觀點版)中的“For Women Only”一文,該篇文章取材真實,報道了炎炎夏日中,為了防止“咸豬手”的性騷擾,上海有一群婦女代表聯(lián)名簽署了要求地鐵在夏天開通“女士專用車廂”的提議,并分別給出了三個贊成該提議和反對該提議的觀點。
前任務階段:
上課伊始,教師通過圖片、視頻等簡要介紹地鐵中的性騷擾,在此過程中,可以插入提高語言知覺的活動,提供真實世界的、基于案例的學習情境,如讓學生回憶從電影電視中看到過的性騷擾場面,提出與性騷擾和地鐵相關的詞匯和句型。
任務環(huán)階段:
任務:交際任務開始,學生結對或分組討論地鐵中的性騷擾和是否有必要設立女士專用車廂話題,盡其所能用的目的語暢所欲言,語言的使用可以不規(guī)范,主要目的是完成任務。教師鼓勵學生開口表達,容許語言錯誤,并提供詞匯上的幫助。階段結束時,學生對討論結果按照贊成和不贊成進行分類。
計劃:學生得知他們要向全班匯報任務結果,再次按組討論如何匯報,說什么,怎么說,有人提議先寫出要點,大家圍繞用詞和句子結構等發(fā)表意見,并征求老師意見,在此階段,強調通過社會協(xié)商的方式支持協(xié)作式的知識建構,而不是競爭的方式,要重視知識的建構而不是復制,提倡學生進行反思性實踐。
匯報:各組代表向全班匯報,其他組員負責補充,聽眾要把他們的觀點與自己的加以比較,也可以發(fā)表評論,做筆記。在此階段,教師要滿足學生對表現(xiàn)欲和影響力的需求,學生重視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愿意把自己小組中最成功的的合作成果展現(xiàn)出來,同時也在欣賞別人的小組匯報時得到啟發(fā),分享成功,因此,這個階段是學生最投入的時刻,也是最自然的學習知識的過程。
后任務:
語言聚焦:教師再次讓學生閱讀文章,體會目的語使用者是如何完成交際任務的,并對與性騷擾相關的詞匯和句型結構進行PPT呈現(xiàn)。
練習:該階段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朗讀經過分析的句子、辯論、寫小論文、快速閱讀閱讀與性騷擾主題相關的輔助材料來加深學生的語言意識。比如可以要求學習者看圖描述故事情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提問鼓勵學習者產出語言,這些問題為學習者搭建了一個支架,可以用于頭腦風暴和任務后的討論,此時學習者可以總結之前進行的互動活動,在互動中他們努力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推動彼此的語言輸出,教師可以在小組中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學習者。
多年的實踐表明:教師的“教”并不等同于學習者的“學”,好的教學不應該是直截了當?shù)?、單向的注入知識,而是應該誘導學習者在任務中得到經驗和知識,任務型教學反對以語言形式為中心的學習觀點,要求學習者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內化語法、詞匯及結構等語言形式,倡導學習者在真實情景中用目標語進行思維和交際,逐漸掌握各種豐富的語言形式,把語言教學從以產品為導向轉為以過程為導向,而過程由“如何學”組成,該方法能較好地將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活動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這一觀點與維果茨基的“需要關注的不是發(fā)展的結果而是高級形式所建立的過程”不謀而合。[12]
任務型教學法是建立在第二語習得研究基礎上的語言教學模式,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方英語教育的最新發(fā)展成果,它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體現(xiàn)教學效果,教師從學習者“學”的角度設計教學任務,恰如“拋錨”,具有明確的現(xiàn)實指向性和操作性,一旦任務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進程也隨之確定,把語言教學放在交際環(huán)境之中,把交際知識作為一個系統(tǒng),從關注語言本身轉而關注語言功能和運用的人,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對話性互動,充分了解語言的表達及運用,把今后日常生活中需要自己慢慢體會、摸索和解決的事情“提前”到了學習過程,將學習和生活緊密結合,進而產生語言習得。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程可拉.任務型外語學習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范德布蘭登.任務型語言教育:從理論到實踐[M].陳亞杰,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5] 布蘭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M].程可拉,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 張?。侣動⒄Z問題與范文評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7] 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
[8] 加涅,布里格斯,韋杰.教學設計原理[M].皮連生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9] 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tǒng)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0] 裴新寧.現(xiàn)代教學設計的概念與特征[J].開放教育研究,2005(2):1.
[11] 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視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2] 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p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