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鵬程荊 濤
(1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3;2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北京 100029)
新加坡樂齡健保計劃運行情況及借鑒意義
馮鵬程1荊 濤2
(1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3;2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北京 100029)
新加坡樂齡健保計劃自2002年實施以來贏得國民的廣泛認可,取得初步成效。其特點體現(xiàn)了個人負責與政府有限責任原則、注重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功能作用、漸進推行和靈活調(diào)整機制。其中的一些做法對我國應對老齡化,建立長期照護保險有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
新加坡;樂齡健保計劃;特點;借鑒
新加坡于2002年6月推出樂齡健保計劃,每5年進行一次調(diào)整。衛(wèi)生部于2007年進行了5年運行總結。
從投保人群看,截至2006年,樂齡健保計劃投保人數(shù)共747868人,其中40-49歲年齡段的占比最大(54%),其次為50-59歲年齡段,60歲以上的人群占比約15%(見表1)。
從選擇退出(Opt-out)的比例看,呈現(xiàn)逐年下降態(tài)勢。樂齡健保計劃開始推出時,選擇退出的比例(即不愿意參加計劃)為38%,之后逐年下降,2003-2006年分別為25%、21%、18%和14%。從中看出該計劃得到廣泛認可且吸引力在增強。
從索賠情況看,截至2006年,保險公司共收到2811份索賠,其中2366份成功索賠,占比84%,剩余445份未達到索賠條件沒有得到賠償。雖然60歲以上的人群只占總投保人數(shù)的15%,但占成功索賠件數(shù)的62%。隨著年齡的增長,索賠率明顯提高,70歲以上人群每千人索賠率是40-49歲人群的16倍(見表2)。
2002年開始實施之際,考慮到殘疾數(shù)據(jù)積累較少,精算定價主要參考國外的數(shù)據(jù)。新加坡政府在與保險公司簽訂協(xié)議時約定,如果5年后實際索賠數(shù)低于精算假設,盈利的保險公司將利潤50%返還給客戶。2007年和2012年運行總結時都發(fā)現(xiàn)實際索賠比精算假設低,這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運行時間較短,投保人整體比較年輕,發(fā)生嚴重殘疾的概率較小,預計隨著參保人群平均年齡的上升,索賠率將提高;二是項目運行時將已經(jīng)殘疾的人群和70歲以上的老人另外進行了安排,投保人群總體風險較低。
2008-2012年,樂齡健保計劃索賠率有明顯上升,索賠人數(shù)從每年3900人增至4900人,索賠金額從每年2300萬新元增至5800萬新元。目前超過40歲的人員,約有92%購買了樂齡健保,明顯高于2006年的86%,其中26%購買了補充計劃。共計超過100萬居民參加了該計劃。
2007年和2012年,保單仍有效的投保人可獲得一筆一次性保費回扣(Rebate)?;乜劢痤~取決于投保年齡、參與計劃的年數(shù)等因素。保費回扣以抵消下年度部分保費的方式分發(fā)。如果投保人已經(jīng)付清保費,將根據(jù)最新的付款方式直接存入保健儲蓄戶頭或以支票退還。已得到賠付的投保人沒有保費回扣。
表1 樂齡健保計劃投保人群分布
表2 樂齡健保計劃索賠年齡分布
表3 新加坡老齡人口精算假設(1980-2030)
2.1 體現(xiàn)個人負責與政府有限責任的原則
新加坡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倡導“自我積累、自我保障”的核心理念,主張每一代人對自己負責,在樂齡健保計劃中也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該計劃實現(xiàn)“選擇退出”投保,資金主要來源于保健儲蓄計劃,通過年輕時的投保為年老護理提供保障儲蓄,體現(xiàn)了個人負責原則。同時,政府明確了在樂齡健保計劃中所承擔的有限責任,即對投保前患有殘疾及70歲以上的居民提供配套的樂齡殘疾援助計劃,由政府提供保費津貼。
2.2 注重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功能作用
新加坡政府認為,在長期護理方面,政府必須為國民提供基本的醫(yī)療保障,同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以提高運作效率。衛(wèi)生保健的供給上采用了公私混合供給機制,不僅提供競爭,偏重供給效率,而且通過政府津貼等形式來修正市場失靈和校準社會公平。因此,政府在推出具有社會醫(yī)療保險性質(zhì)的樂齡健保計劃和具有商業(yè)保險性質(zhì)的額外保健計劃時,都引進保險公司進行運作。投保人達到年齡時加入樂齡健保計劃,享受免核保的待遇。同時,為避免逆選擇和道德風險,對于以后加入的人群提高了準入門檻。
2.3 漸進推行和靈活調(diào)整機制
新加坡醫(yī)療保障制度改革走的是逐步推進和完善的漸進式道路,政府根據(jù)實際情況和需要,及時研究并推出相應的社會保障計劃,同時作出適當調(diào)整,使其不斷適應和滿足實際需要。1989年,政府就提出要適應老齡化社會的挑戰(zhàn)。1994年,政府預測到2030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到18.3%(見表3)。
2002年推出樂齡健保300計劃,以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要。2007年評估后,考慮到費用上漲及基本醫(yī)療保障程度較低,推出了樂齡健保400計劃,同時推出額外保健計劃。這既滿足了長期護理“保基本”的要求,公積金會員也能根據(jù)需求和消費能力,購買補充保障,有利于實現(xiàn)“多層次”。2012年評估時,政府沒有進一步提高樂齡健保基本保障水平。此外,政府通過制定具有家庭親情特點并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政策措施,鼓勵人們用保健儲蓄賬戶為親人購買樂齡健保計劃。
根據(jù)《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zhàn)略研究》課題組預測,2012年我國老年人口數(shù)量達到1.94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3%,2013年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同時,失能老年人口繼續(xù)增加,從2012年的3600萬人增加到2013年3750萬人。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于2013年7月1日實施,其中提出“國家逐步開展長期護理保障工作,保障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因此,深入開展長期護理研究并著手試點推廣很有必要。
建立長期護理保險的關鍵是基金的籌集。目前,世界上長期護理保險模式可分為四種:一是單獨作為法定的護理保險制度, 以德國、日本等國為代表。二是以公費負擔的護理津貼制度, 以英國、澳大利亞為代表。三是自愿投保商業(yè)保險,以美國為代表。四是“選擇退出”的準社會醫(yī)療保險模式,以新加坡為代表。
從我國目前實際看,第一種模式和第二種模式將增加社會醫(yī)療保險籌資標準,而我國5項社會保險法定繳費率之和相當于工資水平的40%,這一比例超過了大多數(shù)國家,短期內(nèi)再增加籌資難度較大。第三種屬于純商業(yè)保險模式,致使保險有效供給不足,并導致商業(yè)長期護理保險市場“失靈”。而第四種模式則是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存量資源,發(fā)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改進政府投入的方式。
我國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保借鑒新加坡健康儲蓄計劃,也設置了個人賬戶。截至2012年底,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保參保人數(shù)26486萬人,個人賬戶基金累計結余2697億元,人均積累金額為1018元。因此,新加坡樂齡健保計劃對于拓展我國城鎮(zhèn)職工個人賬戶用途,具有借鑒意義和現(xiàn)實操作性。
從試點地區(qū)的選擇來看,可以從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人口老齡化較為嚴重的上海、重慶等地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保參保人群開展試點。允許參保人通過個人賬戶為配偶、子女、父母繳納保費。
從承保年齡來看,考慮到隨著年齡的增長,殘疾和需要護理的比例顯著上升,同時,為減少剛畢業(yè)年輕人的負擔并考慮個人賬戶的時間積累,可借鑒新加坡樂齡儲蓄計劃和日本長期護理保險計劃,設定開始承保年齡為40歲。
從參與形式來看,考慮到個人賬戶資金為個人所有,可跨年度結轉使用和依法繼承,屬于私人財產(chǎn)。因此,參保人員參加長期護理保險實行自愿原則。個人自愿投保導致投保率較低,可借鑒新加坡“選擇退出”和事后提高準入門檻的方式,鼓勵年輕時參保并提高投保率。
從配套支持來看,為增加項目對風險較低人群的吸引力,對于已經(jīng)需要護理或年齡較大(建議70歲以上)的群體,政府可以另行安排“補助護理計劃”進行支持。此外,政府也可以采取財政補貼方式鼓勵年長人員和家庭困難人群參保,從福彩公益金、當?shù)刎斦全@得資金補助。同時,加強護理鑒定機構、護理機構、護理人員的配套支持。
從篩選保險公司來看,為提高長期護理保險的經(jīng)辦效率和基金使用效益,可選擇有資質(zhì)、實力強、網(wǎng)絡全的大型保險機構作為合作伙伴。青島市《關于建立長期醫(yī)療護理保險制度的意見(試行)》也提出,“積極探索建立委托第三方經(jīng)辦監(jiān)管的管理模式,通過政府招標確定商業(yè)保險公司,參與護理保險基金的管理、運營、支付等工作,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能”。因此,可選擇保險公司參與護理保險工作,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
從提供保障來看,可同步開展基本護理保險和補充護理保險,基本護理保險實行標準化條款和均衡保費的定期保費計劃,設置合適的保障水平,能滿足基本需求;補充護理保險可由保險公司自主開發(fā),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1]Singapore Ministry of Health.EldershieldExperience 2002-2007 www.moh.gov.sg.
[2]丁純.世界主要醫(yī)療保障制度模式績效比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311.
[3]烏日圖.醫(yī)療保障制度國際比較[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3:174.
[4]Peggy Teo,Angelique Chan,Paulin straughan, Providing Health Care for Older Persons in Singapore,Health Policy 64(2003)399-413 http://www.healthpolicyjrnl.com/article/S0168-8510(02)00201-4/abstract.
[5]吳玉韶.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3.
[6]陳曉安.公私合作構建我國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國外的借鑒[J].保險研究,2010(10):56.
[7]荊濤.長期護理保險——中國未來極富競爭力的險種[M].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06:140.
(本欄目責任編輯:尹 蕾)
Performance and Reference about the Eldershield Program in Singapore
Pengcheng Feng1, Tao Jin2
(1China Life Insurance Company,Beijing,100033,2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100029)
The Eldershield Program in Singapore has been widely approved by people since its initiation in 2002, and it has worked well. This plan embodies the principal of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and government limited responsibility, and emphasizes the role of both government and market in resources distribution. The experiences which have been obtained in Singapore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facing population aging and in setting up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in China.
Singapore, Eldershield Program, characteristic, reference
F840.684 C913.7
A
1674-3830(2014)3-64-3
10.369/j.issn.1674-3830.2014.3.16
2013-8-12
馮鵬程,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經(jīng)理,主要研究方向:商業(yè)健康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