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震
目前,中日領土爭端、歷史問題、軍事安全互信等多種問題同時爆發(fā),中日關系處于最嚴峻時期。如何做好對日傳播,面臨著非常挑戰(zhàn)。記者在全國政協(xié)十二屆二次會議期間,就對日傳播問題,專訪了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委員。
目前的中日關系是個階段性的問題
《對外傳播》:您在日本已經(jīng)累計工作生活了26年,出任駐日大使之前還擔任過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和駐韓國大使,您對亞洲問題,特別是日本問題很有發(fā)言權。您如何看待目前的中日關系?我們在對日傳播上應如何應對?
程永華:從長遠來看,我對中日關系是抱有信心的。目前是個階段性的問題,但是中日兩國的多種問題已經(jīng)對中日關系造成了現(xiàn)實的負面影響。2013年,中日兩國的貿易額下降了5.1%。雙方往來也呈下降趨勢,中國去日本的人數(shù)減少了8%左右,而日本來中國人數(shù)更減少了22%。中國去日本人數(shù)最多時是在2010年,短期訪問人數(shù)達190多萬,2011年起,因為日本地震、海嘯、核泄漏事故三災并發(fā)等問題的影響,雙方互訪人數(shù)逐年下降。就以2010年雙方最高互訪總數(shù)570萬人次而言,較之2013年中國和韓國短期互訪人數(shù)820萬,也顯得少多了。
為什么說中日關系目前是個階段性的問題?2010年,中國GDP總值從規(guī)模上超過日本,中日兩國國力對比發(fā)生變化,這引發(fā)了日本心態(tài)上的變化,對此日本媒體有過議論,日本有些人刻意去宣揚“中國威脅論”,表示因為中國強大了,所以日本要采取辦法應對,等等。一些人故意挑起一些問題,影響了中日關系的正常發(fā)展。
不僅日本,包括國際上也有這種擔憂,認為中國發(fā)展了、強大了,會不會恃強?有個流行的話叫“秀肌肉”,意思是要亮亮肌肉,伸伸拳頭了。不管外部世界有什么聲音,我們都要利用多種渠道堅持說明中國和平發(fā)展這個大政方針、理念和方向。
我們占理,而且占的是國際公理
《對外傳播》:日本民眾為何逐步加深對中國的負面情緒?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
程永華:中日兩國最近不斷出現(xiàn)問題,到底是怎么回事?這里面包括多種問題。當然這都是日本方面挑起來的。說到具體問題,比如圍繞釣魚島問題這樣的領土爭端,我也會跟日本人講釣魚島問題的歷史背景和中國的立場,他們覺得你說的也有道理,能夠聽進去。但是,你讓他贊成,這不可能,他不可能支持中國的立場,所以圍繞這個問題在日本民眾中形成了一種與中方相互對立、完全不同的主張。
說到歷史問題,比如對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日本人是有不同看法的,支持的人并不多,根據(jù)日本媒體的民意調查,大概三分之一,也就是不到一半的人支持。日本有相當多的人不贊成、不支持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同時他們對歷史、對戰(zhàn)爭也是有反思和反省的。這些人認為過去那段戰(zhàn)爭的歷史是悲慘的記憶,也認為這樣的事情不能再發(fā)生。簡單地說,他們不希望打仗,希望和平。這樣的聲音是相當多的。
日本有些極端分子的言論是很偏激的,在日本社會也是極少數(shù),但是這些人“嗓門”大,他們甚至跑到街頭去游行,發(fā)表歧視外來人的言論。
《對外傳播》:國際社會對中日有關釣魚島的領土爭議有不同聲音,如何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聲音?
程永華:我們在釣魚島問題上一直在堅持主權,維護主權,及時發(fā)聲。1895年在甲午戰(zhàn)爭結束之前,日本通過決議,“竊占”了釣魚島,我們不承認他們的這種非法占領。現(xiàn)在這個時候,恰恰可以讓國際世界了解中日存在領土爭議,了解中國的主張。
又比如說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我們要在國際社會講清楚我們的立場。我們占理,而且占的是國際公理。因為靖國神社是過去日本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精神支柱,里面供有14名甲級戰(zhàn)犯,甲級戰(zhàn)犯是當時國際軍事法庭給他們定的罪。誰要推翻這個結論,誰就是站在全世界的對立面。
日本社會并非鐵板一塊,要有針對性地開展交流溝通
《對外傳播》:日本社會并非鐵板一塊,親華、友華人士也大有人在。在對日傳播中,我們應針對哪些人群做好工作?
程永華:一是上層人群,比如國會議員;二是各個領域的代表性人物。比如日中友好團體中有7個大的組織,我們統(tǒng)稱“日中友好七團體”,專門開展友好活動,他們是日中友協(xié)、日中文化交流協(xié)會、日中經(jīng)濟協(xié)會、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xié)會、日中友好議員聯(lián)盟會、日中協(xié)會、日中友好會館。這些團體成員來自日本各界。比如日中經(jīng)濟協(xié)會,成員來自日本經(jīng)濟界,會長和副會長都是各個企業(yè)的董事長。文化交流協(xié)會成員多來自文化界,原會長去世了,現(xiàn)在副會長就是中國人很熟悉的電影演員栗原小卷,她經(jīng)常參加我們使館的活動,對中國非常友好。讓這些人士及時了解中國的情況,了解中國的聲音,他們也會在日本社會上發(fā)出客觀的聲音。三是基層的群體,比如日中友協(xié),成員多為日本普通民眾,但多年堅持日中友好,其中有一批“鐵桿”,這些人我們必須繼續(xù)重視,不能忘了他們。
日本人民大多數(shù)希望和平,愿意同中國的關系得到改善。惹事的、挑動的,是一小撮右翼勢力,這個要區(qū)分開來。
《對外傳播》:現(xiàn)在日本青年人對中國存在很多的誤解和不友好,您說目前的中日關系是階段性問題,而青年意味著未來。如何針對青年人做好交流溝通工作?
程永華:由于日本戰(zhàn)后缺乏對國民進行客觀的近代史教育,造成很多人對歷史缺乏正確的認知,尤其是青年人不了解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和朝鮮半島、東南亞干了不少壞事,甚至對偷襲珍珠港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近20多年來,日本經(jīng)濟處于低迷狀況,政治上又處于混亂狀態(tài),再加上日本上層的右翼分子鼓動,在青年人中就容易激發(fā)民族主義情緒。
這個問題需要雙方更多開展理性的、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但從現(xiàn)實往來上講,這并不容易,一般人都會因為生氣了,就不愛去了,包括商務人士也包括游客。這體現(xiàn)在前面我提到的數(shù)字在逐年減少。但是我們到日本去,即使就是游客到日本去,也要讓他們看到中國人的形象和中國人的風貌,看到我們也是講禮貌的。包括大學生的討論,可以辯論,但不要吵架,讓日本大學生了解中國大學生是如何思考問題的,了解中國人為什么反對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用面對面的交流傳遞我們的聲音。endprint
發(fā)揮好智庫和民間團體的作用
《對外傳播》:有學者建議要多發(fā)揮智庫的作用,加強中日學者間的交流,特別是應該鼓勵中國學者在國際媒體上發(fā)聲,以多種方式表明中國學界的看法和立場,申明中國的主張。對此您怎么看?
程永華:我們很重視與日本智庫、學者之間的交流,也會通過學術渠道開一些座談會、論壇,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近代史所、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所,外交部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還有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等都與日本學術機構有聯(lián)系。
日本學者中除了有些右翼比較偏激外,大部分學者還是愿意和中國交流的,他們也認為目前中日關系不正常,也在思考如何去改善。2013年我見了一批非常有名的日本學者,他們覺得現(xiàn)在中日關系確實不正常、不合適,就聯(lián)名成立了“思考新日中關系研究者之會”,對中日問題開展研究,和中國學者進行交流。
另外,民間組織、團體也應該多開展交流,包括友好團體、地方各省區(qū)市之間的交流。中國著名的芭蕾舞劇《白毛女》當時就是日本松山芭蕾舞團創(chuàng)作的,《白毛女》現(xiàn)在還在日本公演。民間交流的傳統(tǒng)不能丟,而且要繼續(xù)推動。
中日文化交流空間很大
《對外傳播》:日本對中國形象有哪些認同?中國與日本應該在哪些領域多做交流?
程永華:日本人普遍認為,在文化上中日兩國之間淵源很深。從漢代開始,隋唐時期形成一個高潮,中日之間已有兩千年的文化交往,日本現(xiàn)有文化很多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這一點日本人是認可的,基本上是日本的社會共識。日本民眾也可以拋棄政見的不同,認同中日文化之間的共同語言。
上世紀80年代中日之間文化交流非常多,比如兩國合拍影視劇等。這兩年少了一些。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日本人對此也很高興,雖然當時似乎和日本人形成競爭,但因為都是亞洲人,亞洲文化畢竟和歐美文化有些不同,還是有親近感的。
另外,也應該有更多的優(yōu)秀影視產(chǎn)品走出去,讓日本通過多元渠道加深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我覺得交流的空間還是挺大的。
《對外傳播》:在對日傳播中,您認為對外媒體應該如何作為?以及在內容報道中如何平衡傳遞政府聲音和文化報道的比重?比如像中國外文局主辦的《人民中國》雜志這樣對日傳播的主流媒體。
程永華:《人民中國》這本雜志,我們使館一直向日本政界宣傳、推廣和贈送,還是有效果的,能夠幫助日本了解中國領導人的想法、聲音,中國的社會情況等,這是很好的渠道。
對外媒體上的報道,政治方面的內容要有,因為對方需要了解中國領導人的立場、政策等。這方面作為對外媒體需要在用詞上更加嚴謹,避免網(wǎng)上那樣個人色彩較強的用詞和表達方式。
當然,也要有社會、文化等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過去日本有一批固定讀者,叫“三志會”,就是《人民中國》、《北京周報》、《中國畫報》三家雜志的讀者,還有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聽眾,大部分是日中友好協(xié)會會員,他們非常關心中國,不管中日關系如何,堅持開展友好活動,比如關照到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到中國來種樹等。中國內蒙古、山西、長江沿岸等都有很多日本人組成團體來義務種樹。
在對日傳播這方面,中國外文局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比如《人民中國》幫我們提供了很多圖片,在我們使館院子外墻上,搞系列圖片展覽,已經(jīng)做了兩期了,這期的主題是“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
《對外傳播》:日本民眾反應如何?
程永華:因為是在使館院子外墻上,很多來辦簽證的人路過時都來看看,開車的人也抬頭看一眼。這種方式日本人容易接受,因為圖片都是我們精心選擇的??赐旰螅毡救擞X得這可以增進對中國的了解,而且他們也比較羨慕中國的燦爛文化。
需要每個中國人用言行對外表達“中國夢”
《對外傳播》:中日兩國彼此的誤讀不是在減少,似乎在加深。日本對中國的誤讀,您覺得媒體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程永華:2013年《中國日報》和日本言論NPO聯(lián)合在兩國搞的調查,雙方90%以上民眾對對方都沒有好感,但同時也有70%的人希望改善和對方的關系,這個數(shù)字也確實反映出目前兩國民眾的感情出現(xiàn)一種對立的傾向,值得重視。但是實際上,我們在日本接觸到的日本民眾,希望兩國友好的還是很多的,特別是地方上,以及文化界、經(jīng)濟界希望中日友好的還是多數(shù)。
至于你問到媒體的作用,確實,我在日本感受到的是,一方面,一些日本媒體對正常的、積極的事情不做報道,反而是經(jīng)常挑起有爭議的話題,這樣對民意就會有一種誤導。另一方面就是網(wǎng)絡。據(jù)我了解,雙方網(wǎng)民之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對立的傾向,用很不正常、很不健康的語言去表達,已經(jīng)不是討論了。這個問題需要我們理性、冷靜地去考慮。因為中國在國際上是什么形象,我覺得每個中國人都要思考。尤其在新媒體上,網(wǎng)民還是要開展理性的討論。
《對外傳播》:對于中日間的輿論戰(zhàn),有研究者提出,大都是日本拋出話題,我們來應對,難免被動,我們也應該主動設置議題,來掌握輿論的主動權。您是否同意這種看法?
程永華:是的,我們也可以設置話題,但我們不挑事,不制造一些爭端,還是要堅持我們的和平發(fā)展理念,不能因為外部的一些挑撥而干擾我們的發(fā)展進程,這個方向我們應該把握住。
中國的大政方針就是和平發(fā)展,要實現(xiàn)兩個遠景目標,要實現(xiàn)中國夢。中國夢在世界上如何被理解,我們每個人都要用自己的言行對外表達。
《對外傳播》:日本人如何看待中國夢?
程永華:我們在前方,就針對一些日本人對我們會不會稱霸這種疑慮,而闡述中國在歷史上一直秉承“以和為貴”的理念,事實就是中國從來沒有到日本打過仗,更沒有侵略過日本。我們在日本宣講中國夢,說明中國要堅持和平發(fā)展,這是我們的基本理念和發(fā)展方向。應該說,我們的直接接觸對象,包括演講對象,以及大學教授和大學生,還是能夠理解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