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
松樹為常綠喬木,樹姿雄偉,枝葉繁茂。世間萬物莫過于松樹之盛。其精神品質與頑強生命力,令大千植物不及。它們翹首絕壁,齊肩天地而不朽;風雨作餐,寒暑洗面而不衰;極地尤生,歷經千年而不殞。孔子《論語·子罕》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中國民間慶壽,常以“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為吉聯(lián),寄深情以古今。人們把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形容松樹“如障、如屏、如銹畫,似幢、似蓋、似旌旗?!?/p>
松樹以剛毅常青榮居“歲寒三友”之首。如東北的紅松在極端寒冷的氣候條件下,深居林海,身軀健壯,不失英雄本色。黃山松在堅硬貧瘠的山頂,仍扎根石隙,挺直腰身,彬彬有禮地長臂揖客。松的風度既莊重又高雅,雖高聳入云,而無傲慢輕世之態(tài)。
松樹長壽,素有“勁松”、“千年松”、“不老松”之美稱。
那它到底有哪些藥用價值呢?
一、松樹養(yǎng)生
應用松樹養(yǎng)生治病在中國自古有之。以老子為開山鼻祖的中國道教文化,更是將葛洪的《抱樸子》記載了一個關于秦宮宮女的故事:秦末,劉邦、項羽攻入咸陽,戰(zhàn)亂中,宮女們逃進深山,在山里老人的指點下,僅以松果和松針為食。結果,個個面色紅潤,冬不怕凍,夏不怕熱。傳說,這些宮女都活了300多歲,而且秀發(fā)烏黑。至200多年后的漢成帝時,有人還見到她們活著,跳坑躍澗,毫無老態(tài)。
晉代浙江丹溪道人黃初平兄弟,在金華山修道期間,長期食用松子、松葉、松脂等,活有百歲余。唐代崔自然,少年學道,得松樹服用法而獲長壽。
《神農本草經》等古代醫(yī)著對松樹養(yǎng)生療疾的作用,給予了很高評價:“松為仙人之食物”。這里所謂的“仙人”,其實就是指那些耳聰目明的長壽老人。
松樹物納入日常膳食中,用以延年益壽,驅除百病。在我國,修道成仙之人,除了學習龜息大法,大都要服用松樹物制成的“上藥”。那些修行者在斷食辟谷前,總要抓一把松針放在身邊,以備食用。
二、松樹祛病
松樹為“上藥”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該書將藥物分成三個等級,只能治病的是“下藥”,既可治病又能增強精力的則為“中藥”,只有同時能起到維護生命、有助于長壽的才是“上藥”。在“上藥”中,最先被提到的就是“松”。
李時珍在前人應用松樹療疾養(yǎng)生的經驗基礎上,對松樹的食療功能作了精辟的總結。他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松為百木之長,其葉、皮、膏主治風濕、風痛、生毛發(fā)、安五臟、健陽補中,不饑延年,久服,固齒駐顏,肌膚玉澤,令人不老”。唐代孫思邈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醫(yī)藥學家,他提出“食藥同源,以食療疾”的著名論點,成為奠定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基礎的著名理論之一,直到今天仍顯現(xiàn)其重要價值。孫思邈對松樹情有獨鐘,將松樹的相關部分用于療疾養(yǎng)生,創(chuàng)立了“服松子法、服松葉法、服松脂法”。他七十多歲發(fā)表《千金要方》,一百多歲發(fā)表《千金異方》。世間萬物以人為本,健康的活著比什么都珍貴,孫思邈等人發(fā)現(xiàn)并利用松樹養(yǎng)生療疾,在某種意義上,比古代四大發(fā)明更偉大。
但“是藥三分毒”,不能把松樹產品當作保健品長期服用,應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來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