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龍,徐媛,張闊,劉昱材,郭義,王紅,陳波
?
2012年SCI源期刊針刺相關文獻情況分析
于海龍,徐媛,張闊,劉昱材,郭義,王紅,陳波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193)
通過2012年針刺SCI源期刊相關文獻,了解針刺研究的國內(nèi)外最新動態(tài)。以“acupuncture”為主題詞檢索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時間范圍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排除無關研究后納入548篇文獻,提取其國別、論文類型、期刊、影響因子、研究方向、涉及病種、科研設計等信息,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2012年針刺相關文獻主要刊發(fā)于補充與替代醫(yī)學類期刊;文獻主要來源于中、美、韓、英、德等國;針刺治療病種以中風后遺癥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及痛癥為主;穴位多選擇足三里、陽陵泉、內(nèi)關等常用穴,針刺方式以毫針與電針為主。2012年針刺研究數(shù)量及質(zhì)量均有提升,科研設計更科學嚴謹,基礎研究方面注重新技術應用,臨床研究方面隨機對照試驗比例及報告的規(guī)范性均有提高。但針刺療法標準化程度低,其科研設計異質(zhì)性大的情況仍突出,因此對針刺療法進行標準化、規(guī)范化,探索適合針刺的研究方法,是當前針刺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針刺療法;SCI源期刊;文獻研究
針灸療法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歷史,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1979年向世界推薦43種適宜針灸治療的疾病,2002年增加至107種[1],其中29種疾病已通過對照研究證明療效確切。針灸療法近年來在國際社會受到廣泛關注,并掀起了一股針灸科研的熱潮。2007年,美國針刺研究協(xié)會舉辦了一場國際研討會,討論當前針刺研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進一步的發(fā)展戰(zhàn)略,并于2011年發(fā)表了白皮書《Paradoxes in Acupuncture Research: Strategies for Moving Forward》(針刺研究的矛盾:發(fā)展戰(zhàn)略)[2]。在“針刺研究白皮書”的影響和指導下,分析2012年針刺研究的動態(tài)及現(xiàn)狀,總結針刺研究所發(fā)生的新變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于1961年創(chuàng)辦出版的引文數(shù)據(jù)庫,由于SCI選擇期刊比較科學,運用引文數(shù)據(jù)分析和同行評估相結合的方法,充分考慮了期刊的學術價值,所以眾多學科都將其作為評價研究水平的指標之一,是國際公認的反映基礎學科研究水準的代表性檢索工具。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2012年SCI源期刊針刺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分析,以了解全球針刺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及趨勢,希望對提高針刺研究的水平有一定幫助。
以“acupuncture”為主題詞,時間范圍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SCI Web版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到2012年針刺的相關研究共810篇,仔細閱讀題目摘要,排除與針刺不相關研究后,最終納入548篇文獻。
利用Excel建立數(shù)據(jù)庫,提取相關數(shù)據(jù),并結合SCI Web版數(shù)據(jù)庫的統(tǒng)計功能,對信息進行分析。
2012年SCI源期刊數(shù)據(jù)庫針刺相關論文共548篇,來自27個國家,在此列舉發(fā)表論文前10位的國家和地區(qū)及文章數(shù)。由表1可見,①論文總數(shù)方面與2010年相比(2010年為405篇[3])論文總量有較大提升,表明在全球范圍內(nèi),對針刺療法的研究熱度呈逐年上升趨勢。②從國別來看,2010年中國大陸與美國發(fā)表論文均為86篇,而2012年中國大陸共發(fā)表論文205篇,美國為105篇,中國大陸文章發(fā)表數(shù)量已超過美國居第1位。這與21世紀以來,國內(nèi)不斷加大對針灸研究、針灸重點醫(yī)療學科建設的資金投入等關系密切[4]。同時,在針灸國際化不斷加速的背景下,我國針灸科研人員業(yè)務水平不斷提高,重視最前沿科研理論與技術的應用,使用國際普遍承認的科研設計方案,建立客觀的療效評價體系,使得我國SCI論文數(shù)量得到較大提升。③地區(qū)分布的角度來看,由于針刺療法誕生在中國,并在亞洲地區(qū)廣泛使用,因此在論文數(shù)前10位的國家和地區(qū)中,亞洲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性優(yōu)勢。美洲、歐洲等發(fā)達地區(qū)由于科技文化交流頻繁,針刺療法使用也較多,研究開展早且質(zhì)量較高,因此論文數(shù)緊隨亞洲之后。
表1 2012年SCI收錄針刺論文前10位國家和地區(qū)列表
2012年SCI Expanded收錄針刺相關的548篇文獻中,論文391篇,占71.4%;綜述58篇,占10.6%;會議摘要46篇,占8.4%;編輯評論22篇,占4.0%;信函17篇,占3.1%;其他類型包括錯誤更正、新聞等共14篇,占2.5%。論文類型連續(xù)5年來未有明顯變化,中國仍以臨床和實驗研究居多;美國、韓國、英國論文以動物實驗及系統(tǒng)評價為主;德國、日本多為臨床及動物實驗研究。
對2012年,SCI源期刊收錄針刺相關論文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并列舉收錄數(shù)前10名的期刊。由表2可見,①在前10位的期刊中,補充與替代醫(yī)學相關期刊占4個,可見目前該類期刊是針刺類研究的主要靶向投稿刊物,針刺研究在全球范圍內(nèi)仍然歸屬于補充與替代醫(yī)學的范疇。②《循證補充與替代醫(yī)學雜志》2012年來刊發(fā)的針刺相關論文數(shù)量顯著上升,以84篇論文數(shù)成為刊發(fā)針刺相關文章最多的SCI源期刊,這從一個側面顯示了通過科學嚴謹?shù)难芯糠椒ǖ贸龅母哔|(zhì)量證據(jù)受到關注,對針刺療效的客觀評價是近期研究的熱點之一。另外,Cochrane等眾多循證醫(yī)學研究結果常未顯示出明確的療效,研究人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針刺臨床研究方法異質(zhì)性大,難以進行薈萃分析;目前針刺相關隨機對照試驗報告的質(zhì)量尚待進一步提高[5]。因此,尋找適合針刺臨床研究的方法,提高針刺隨機對照試驗設計及報告質(zhì)量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表2 2012年SCI收錄針刺論文前10名期刊列表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shù)據(jù),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創(chuàng)始人尤金·加菲得在1960年創(chuàng)立,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為文獻計量學的發(fā)展帶來了一系列重大革新。一般情況下,影響因子越高,該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也越高。
表3 2010年與2012年SCI收錄針刺論文影響因子分布情況 [n(%)]
表4 2012年SCI收錄針刺論文影響因子前10名期刊列表
2012年SCI源期刊針刺相關的548篇文獻收錄于61種期刊,其中影響因子在10~20之間的文獻有8篇,5~10之間的文獻有30篇,2~5之間的文獻有234篇,影響因子在2以下的有256篇。由表3、表4可見,由于所屬學科的差異,各個期刊間影響因子的差異很大,如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臨床醫(yī)師癌癥雜志》,其2012年度發(fā)布的影響因子高達101.8分,遠超一般雜志,因此僅從影響影子高低來說并不能全面反映期刊質(zhì)量。針刺療法仍歸屬于補充與替代醫(yī)學的范疇,這決定了其相關文章的影響因子主要分布在1~15分之間。根據(jù)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發(fā)布的《JCR期刊影響因子及分區(qū)情況》,刊發(fā)針刺相關文獻的期刊影響因子在10~20分、5~9.9分與2~4.9分大致分別位于1區(qū)、2區(qū)及3區(qū)。因此,2012年雖未出現(xiàn)國際一流雜志高密度刊發(fā)針刺療法相關文章的情況(2010年,影響因子為53.5分的《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連續(xù)發(fā)表了7篇針刺治療慢性腰痛的相關文章),但從2012年針刺相關文獻影響因子的分布來看,相對高水平的針刺文獻數(shù)在提高,所占比例在增大,針刺相關文獻整體質(zhì)量處于上升趨勢。
針刺相關的548篇文獻中,共涉及了49個研究方向。其中補充醫(yī)學方向論文數(shù)占45.6%;神經(jīng)科學與神經(jīng)病學占15.9%;內(nèi)科學占8.8%;醫(yī)學實驗研究占3.8%;細胞生物學占3.1%。與2010年數(shù)據(jù)相比較,發(fā)生了一定變化,2012年所涉及的研究方向更廣泛,同時近一半研究集中于補充醫(yī)學方向。這反映了針刺研究者注重多學科交叉的同時,在補充與替代醫(yī)學方向加大了研究力度。醫(yī)學實驗研究領域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提升也較快,可能與研究者注意使用更科學嚴謹?shù)膶嶒灧椒?提高了實驗報告質(zhì)量有關。
由表5可見,在548篇文獻中共有277篇與疾病治療相關,針刺治療神經(jīng)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疾病的相關研究最多,突出在針刺治療中風后遺癥、各種痛癥(腰背痛、神經(jīng)源性疼痛、骨關節(jié)痛等)方面。另外,由于針刺在避免藥物依賴及副反應方面具有優(yōu)勢。因此,近年來針刺治療肥胖、失眠、抑郁、焦慮、藥物或煙酒成癮等疾患的研究熱度也不斷上升。
表5 2012年SCI收錄針刺論文所涉及的相關病種及文獻數(shù) (n)
隨機對照試驗可以使每個試驗單位進入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機會相同,從而保證非研究因素在試驗組和對照組間的均衡,是臨床療效研究的金方案[6]。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在循證醫(yī)學中證據(jù)力度最高。2012年針刺相關的臨床研究報告共有188篇,其中131篇采用了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根據(jù)研究目的不同,其對照方式主要有針刺與藥物對照、針刺與安慰針對照、不同穴位間對照、不同針刺方法對照、針刺與非針刺組(常規(guī)護理組)對照、不同針刺參數(shù)(角度、深度、時間、手法、電針頻率等)對照。在57篇未采用隨機分組的臨床研究報告中,其對照方式主要為自身前后對照。
臨床研究方面針刺療效的評價仍然以量表評分結合臨床癥狀改善為主?;A研究方面激光灌流成像、fMRI等新技術得到應用,主要用于觀測針刺對機體病生理機能狀態(tài)造成的影響,放射免疫法及ELISA(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等仍然是測定針刺引起化學物質(zhì)變化的主要方法。另外,組學技術近年來逐步應用于針刺研究中,可同步檢測機體在針刺條件下眾多大、小生物分子和功能性基因的整體表達譜特征,尤其適合對復雜的生物體,或?qū)θ梭w復雜性疾病的多環(huán)節(jié)機理進行分析性研究,充分利用組學等新技術、新方法是打開針刺防病治病理論與作用機理“黑箱”的金鑰匙[7]。
表6 2012年SCI收錄針刺論文涉及針刺方式列表 (n)
納入文獻中共有311篇明確提出了其針刺方式,其余大多僅指出為“acupuncture”,且根據(jù)其描述無法判斷出具體針刺方式的類型。311篇文獻中涉及的針刺方式情況按數(shù)量分類,見表6。毫針與電針仍是主要的針刺干預方式,毫針在臨床研究及針刺參數(shù)的生理效應研究中應用較多,電針因其刺激頻率易于量化更多地應用于動物實驗及針刺鎮(zhèn)痛的研究中。近年來,對耳針、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TEAS)、激光針、蜂針等針刺方式的研究有增多趨勢。在穴位選擇方面,以臨床適應證廣泛、療效穩(wěn)定的穴位研究較多,大多數(shù)為單穴或雙穴配伍研究,涉及最多的穴位包括足三里、陽陵泉、內(nèi)關、合谷、百會、三陰交、外關。
綜上所述,自“針刺研究白皮書”發(fā)布后,全球范圍內(nèi)針刺研究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均有顯著提升,以我國為主的針灸研究人員更多地運用科學嚴謹?shù)难芯糠椒?研究結果與結論的可靠性大大增強?;A研究方面,注重多學科交叉,追蹤使用前沿技術手段。臨床研究方面,遵循“隨機、對照、盲法”的試驗設計原則,臨床試驗報告的撰寫注重參考CONSORT2010[8]及STRICTA2010[9],提升了報告質(zhì)量,更具規(guī)范性。但由于針刺理論的理解不同以及針刺參數(shù)量化難、規(guī)范程度低等問題,針刺研究之間的異質(zhì)性很大[10],導致其療效及內(nèi)在機制的研究結果很難得到公認。因此,對針刺療法進行標準化、規(guī)范化,探索適合針刺的研究方法,是當前針刺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針刺療法的進一步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1] WHO. Acupunc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ports o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2] Langevin HM, Wayne PM, MacPherson H,. Paradoxes in acupuncture research: strategies for moving forward[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1:180805.
[3] 王子旭,王衛(wèi),郭義.2010年SCI源期刊發(fā)表相關針刺論文情況分析[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4(11):149-151.
[4] 石學敏,張春紅.新世紀針灸學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對策[J].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27(3):121-126.
[5] Chen B, Zhao X, Guo Y,.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abou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 PLoS One, 2012,7(7):e38461.
[6] 李強.臨床療效研究的金方案:隨機對照試驗[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1999,7(8):697-698.
[7] 劉良.充分利用組學技術研究及發(fā)展中醫(yī)藥[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09,11(2):214-219.
[8] Schulz KF, Altman DG, Moher D. CONSORT 2010 statement: upda- ted guidelines for reporting parallel group randomised trials[J]. J Pharmacol Pharmacother, 2010,1(2):100-107.
[9] MacPherson H, Altman DG, Hammerschlag R,. Revised stand- ards 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 (STRICTA): extending the CONSORT statement[J]. PLoS Med, 2010, 7(6):e1000261.
[10] 李凌鑫,孟智宏,石學敏.關于針刺研究中幾個基本問題的再思考[J].中醫(yī)雜志,2012,53(14):1182-1184.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Published in SCI Journals 2012
-,,,-,,,.
,300193,
To understand the newest developments of acupunctur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by analyzing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published in SCI journals 2012.The database Web of Science was searched using acupuncture as a subject heading. The time range was from January 1st 2012 to December 31st 2012. Five hundred and forty-eight pieces of literature were included after exclusion of irrelevant studies. The nations, types of papers, journals, impact factors, research directions, kinds of diseases and research designs involved in them were obtain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In 2012,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was mainly published in journals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ype. The literature came mainly from China, United States, South Korea, United Kingdom and Germany. The main disease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were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such as stroke sequelae, and pain. Frequently used points Zusanli, Yanglingquan And Neiguan were often selected. Acupuncture with filiform needles and electroacupuncture were the main modes of acupuncture.In 2012, both the number and quality of acupuncture researches were increased and research designs were more scientific and precise. The basic studies focuse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s. Both the proportion of clinic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reports were raised. But the standardization of acupuncture therapy was low. Large heterogeneity of research designs was still prominent. Therefor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exploration of methods suitable for acupuncture researches are currently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urgently solved in acupuncture study.
Acupuncture therapy; SCI journals; Literature study
1005-0957(2014)05-0480-04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5.0480
2013-10-1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藥標準化項目(ZZYS-20110033-1, ZYYS-2009-0009-9)
于海龍(1989 - ),男,2012級碩士生
郭義(1965 -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guoyi_168@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