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萍,樂靜,萬斌,戴輝,諶登兵,童茵,徐偉來,金潔
(1.寧波市醫(yī)療中心李惠利醫(yī)院 血液科,浙江 寧波 315040;2.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血液科,浙江杭州 310003)
近年來老年急性白血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以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為主,該病治療困難,預后極差。我們從2004年5月開始應用高三尖杉酯堿(HHT)、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Acla)聯(lián)合組成HAA方案治療20例初發(fā)的老年(>55歲)AML患者,初步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4年5月至2012年6月我院及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科收治的老年初發(fā)AML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55~66歲,中位年齡58歲。由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誘導治療以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為主,本組病例未包括該型患者。以下患者也被排除:①具有前期骨髓增生異常病史。②有其他惡性血液病病史。③既往接受過放化療或有其他惡性腫瘤病史。所有病例根據(jù)MIC分型標準[1]確診。FAB分型情況:M12例,M29例,M4/58例,M61例。發(fā)病時血白細胞14.7(2.1~66.2)×109/L,血紅蛋白84(43~105)g/L,血小板35(3~303)×109/L。發(fā)病時伴有髓外浸潤(肝、脾、淋巴結(jié)腫大或其他部位腫塊)患者6例(占30%)。所有患者無合并明顯的其他臟器疾病。實驗室檢查特征:①化療前骨髓原始細胞比例小于50%的6例(占30%),大于50%的14例(占70%)。②CD34陽性6例,HLA-DR陽性6例,均占30%。③20例患者均有染色體核型分析結(jié)果,根據(jù)染色體核型分組,低危組3例(占15%),中危組11例(占55%),高危組6例(占30%)
1.2 細胞遺傳學分析 收集患者治療前骨髓標本。按常規(guī)染色體培養(yǎng)方法進行,G顯帶法分析,根據(jù)《人類細胞遺傳學國際命名體制(ISCN2005)》[2]進行核型分析。分別參考SWOG及MRC核型分組標準將患者進行分組。我們將t(8;21),inv(16)或t(16;16)定義為預后良好組,而-5,-7,del(5q),異常3q或復雜染色體核型定義為預后不良組,其余定義為預后中等組。
1.3 免疫表型分析 采用流式細胞術(shù)進行免疫表型分析。
1.4 治療 各藥物治療劑量和用法:HHT 2.0 mg/m2肌肉注射,每日2次,或者4.0 mg/m2靜脈滴注4 h以上,每日1次,第1~第3天;Ara-C 50~70 mg/m2,皮下注射,每12 h 1次,或者100~140 mg/d,每日1次,靜脈滴注,第1~第7天;Acla 12 mg/m2靜脈滴注,每日1次,第1~第7天。獲得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患者隨后給予鞏固治療,第一療程后獲CR者給予HAA方案鞏固1次,獲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者給予第二次HAA方案誘導,第一次HAA方案未緩解及兩次HAA方案后未達CR的患者給予二線治療方案。維持治療給予DA(D:柔紅霉素)、MA(M:米托蒽醌)、HA、AA(A:Acla)、AE(E:足葉乙甙),中劑量Ara-C等方案,一般4周為1個療程,鞏固化療達到2年左右。
1.5 療效判斷 療效評價參考《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3版[1],血液學CR應滿足骨髓中幼稚細胞比例<5%,無髓外白血病表現(xiàn),中性粒細胞絕對數(shù)>1.0×109/L,血小板>100×109/L。PR:血細胞計數(shù)符合CR標準,骨髓幼稚細胞比例5%~25%(同時較治療前下降50%)。生存期為自確診之日起至患者死亡(任何原因)或末次生存隨訪日為止。早期死亡定義為化療之后尚未復查骨髓常規(guī)評估療效之前即發(fā)生的死亡。
1.6 不良反應 對20例患者的化療相關(guān)不良反應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按照國際腫瘤化療藥物不良反應評價系統(tǒng)[3]進行分類。
1.7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列聯(lián)表x2檢驗方法(當不滿足x2檢驗應用條件時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不同組別的差異采用log-rank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誘導緩解情況 20例患者中,一療程HAA方案完全緩解(CR1)率為60%(12/20),兩療程完全緩解(CR2)率為10%(2/20),PR率為10%(2/20),15%患者(3/20)未緩解,早期死亡1例。HAA方案總的誘導CR率為70%(14/20),總有效率達80%(16/20)。2.2 不良反應
2.2.1 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所有患者外周血白細胞最低值在(2~6)×109/L之間,中位值0.30×109/L,化療開始至外周血中性粒細胞>1.0×109/L的時間在12~34 d,中位時間為19 d。血小板最低值在(1~15)×109/L之間,中位值2×109/L,化療開始至血小板恢復≥20×109/L的時間為8~38 d,中位時間17.5 d。
2.2.2 非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100%患者發(fā)生不同程度感染,其中50%(10/20)患者發(fā)生III~IV級感染(細菌感染占20%,真菌感染占10%,混合感染占30%,培養(yǎng)陰性占40%)。1例患者死于誘導化療不良反應(腦出血)。出血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黏膜的出血,除1例腦出血患者外均通過輸注血小板得到恢復。其他I~II級不良反應主要為惡心嘔吐、腹脹、便秘、肝功能異常、胸悶及口腔潰瘍,經(jīng)對癥治療均緩解。2.3 緩解者的隨訪 14例CR者隨訪發(fā)現(xiàn),失訪3例,其余11例緩解期1~44個月,中位緩解期12個月,生存期2~47個月,中位生存期14個月,11例CR患者的壽命曲線圖見圖1。療效與患者細胞生物學特征之間的關(guān)系見表1?;熐肮撬柙技毎壤癈D34表達對CR率無影響,染色體核型改變對CR率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圖1 11例CR患者壽命曲線圖
表1 老年AML患者細胞生物學特點與療效的關(guān)系 n(%)
AML是一種異質(zhì)性的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隨著對AML的細胞遺傳學及相關(guān)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及新型化療藥物的應用,化療的有效率已有明顯提高,但老年AML患者由于高齡及各種合并癥等原因?qū)е轮委熜Ч芳?,生存率低下。這主要與老年AML具有獨特的臨床及生物學特征有關(guān)。
相對年輕AML患者,老年AML具有以下臨床特征:①肝腎功能不佳,對大劑量化療所產(chǎn)生的毒性影響的耐受力減弱;②化療后骨髓抑制的持續(xù)時間長,影響生存的感染、出血風險增加;③骨髓造血祖細胞發(fā)育異常使得自體移植的療效降低;④存在復合的疾病狀態(tài),化療相關(guān)病死率高;⑤支持治療效果差。
老年AML的生物學特征大致表現(xiàn)為:①白血病細胞起源于更早期的造血祖細胞,白血病細胞CD34、HLA-DR表達率較高[4]:本組病例中CD34陽性及HLA-DR陽性病例各6例,分別占所有患者的30%。②具有前期骨髓增生異常病史和/或三系發(fā)育異常的頻率較高。③不良的染色體核型頻率增高,預后較好的染色體核型頻率減低[5-6]:劉輝等[7]觀察了75例老年AML患者,預后良好、預后中等及預后不良核型比例分別為16%、48%及36%。本資料中,預后良好核型只有3例(占15%),中危組11例(占55%),高危組6例(占30%),與上述結(jié)果相符。細胞遺傳學被公認為是AML最重要的獨立預后因素,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患者對化療的反應及長期生存情況[8]。本研究亦發(fā)現(xiàn),預后良好組及預后中等組患者以HAA方案1~2個療程誘導緩解,分別獲得了100%及82%的CR率,而預后不良組CR率只有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且本研究發(fā)現(xiàn),本組病例中無病生存超過24個月的4例患者均為染色體核型預后良好和中等組患者,1例高危組患者生存期僅為2月。以上結(jié)果提示對于高危組患者,HAA方案療效有限,故建議高危老年AML患者如有條件,可考慮其他方案治療或姑息治療。④白血病細胞具有較高的不良表型特征:如CD34表達,多藥耐藥基因產(chǎn)物MDR1的過度表達[9]和較高的藥物滲出潛能等。
老年AML患者由于生理特點以及常伴隨其他慢性疾病,對化療耐受性差,CR率較年輕患者低。Delima等[10]對全身機能良好的886例55~65歲老年AML患者進行標準方案化療,CR率為50%。Pautas等[11]也得出相似結(jié)論。我們的結(jié)果表明,老年患者(20例)CR1率為60%,總CR率為70%,高于以上資料結(jié)果,可能與病例數(shù)太少及HAA方案提高了老年患者的治療效果有關(guān),提示HAA方案適于一般狀況良好的老年AML患者,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方案。本研究中老年患者例數(shù)較少,確切結(jié)果應進一步展開多中心研究證實。
HAA方案的不良反應主要是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導致的感染、出血,經(jīng)加強對癥支持治療,大多數(shù)患者能夠耐受。因此,我們認為HAA方案可以作為一般狀況良好的老年初發(fā)AML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案,不良反應可以耐受。
[1]張之南, 沈悌. 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 3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7: 106-134.
[2]Shaffer LG, Tommemp N. ISCN (2005):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s nomenclature[M]. Switzerland: Karger Baselpublication, 2005: 55-83.
[3]Trotti A, Colevas A D, Setser A, et al. CTCAE v3.0: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grading system for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ancer treatment[J]. Semin Radiat Oncol, 2003,13(3): 176-181
[4]于凡, 林冬, 周春林, 等.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點及療效分析[J]. 臨床血液學雜志, 2010, 23(9): 513-516.
[5]Appelbaum FR, Gundacker H, Head DR, et al. Age and acute myeloid leukemia[J]. Blood, 2006, 107(9): 3481-3485.
[6]Martin MG, Abboud CN. Induction therapy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J]. Blood Rev, 2008,22(6): 311-320.
[7]劉輝, 常乃柏, 裴蕾, 等. 急性髓系白血病178例患的細胞遺傳學特征[J]. 中華內(nèi)科學雜志, 2011, 5(8): 683-686.
[8]Haferlach T, Kern W, Schoch C, et al. A new prognostic scor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ased on cytogenetics and early blast clearance in trials of the German AML Cooperative Group[J]. Haematologica, 2004, 89(4):408-418.
[9]王學文.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療現(xiàn)狀[J]. 臨床腫瘤學雜志, 2009, 14(11): 1038-1041.
[10]Delima M, Strom SS, Keating M, et al. Implications of potential cure in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development of subsequent cancer and return to work[J]. Blood, 1997,90(12): 4719-4729.
[11]Pautas C, Merabet F, Thomas X, et al. Randomized study of intensified anthracycline doses for induction and recombinant interleukin-2 for maintena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ge 50 to 70 years: results of the ALFA-9801 study[J]. J Clin Oncol, 2010, 28(5): 808-814.